歷代畫論(連載41)(上)元明:《六如畫譜》注釋(明)唐寅 著
唐寅 葑田行犢圖軸 時代:明質地:紙
◎六如畫譜目錄
卷一;敘畫源流(張彥遠);製作楷模(郭若虛);圖畫名意(郭若虛);畫訓(郭熙);畫意(郭熙);畫題(郭熙);畫格拾遺(郭熙);
卷二;山水訣(王維);山水賦(荊浩);畫說(荊浩);山水節要(荊浩);畫訣(黃子久);六法三品(謝赫);六要六長(劉道醇);三病(郭若虛);十二忌(饒自然);書畫一法(饒自然);
卷三;畫龍輯議(董羽);寫像秘訣(王思善);彩繪法(王思善);調合服飾器用顏色(王思善);合用顏色細色(王思善);襯絹色式(王思善);用筆(王思善);用墨(王思善);皴法(王思善);辨古今名畫優劣(王思善);古畫真跡難存(王思善);古畫用筆設色(王思善);名畫無對軸(王思善);士夫畫(王思善);無名人畫(王思善);沒骨畫(王思善);院畫(王思善);粉本;御府書畫(王思善);畫難題名(王思善);題跋畫(王思善);賞鑒(王思善);古畫絹色(王思善);古畫絹素(王思善);裝褫(王思善);裝褫定式(王思善);
明 唐寅 春山伴侶圖軸年代:明尺寸:縱81.7 厘米 橫43.7 厘米質地:紙
●導 讀
說到中國的繪畫,有兩個特點不能不提。其一,中國繪畫的題材是相當廣泛的,佛道、人物、花鳥、山水,社會人生與大自然的方方面面,幾乎都有涉及,但山水畫卻無疑是中國畫的主流。其二,山水畫分為金碧山水和水墨山水兩大流派,金碧山水成熟於唐代,水墨山水發軔於唐代,但從宋代開始,水墨山水卻一直是山水畫的正宗。
我們先就這兩個特點談些想法。沉潛于山水之美,本是中國名士富於特徵的品格之一。或者,換句話說,山水美的發現,乃是中國名士的創穫。這話也許武斷些,但並不牽強。本來,佳山勝水是天地初開就有著的。但兩晉以前,士大夫階層並未給予熱情關注,文學中的這類描繪相當少見。屈原和宋玉的筆下有過一些寫景文字,而比重太小;《詩經》中的若干寫景名句,更基本上是作為「比」、「興」的材料,是用景物來比附或引發主體的情緒,自然景觀未能獲得自身的獨立價值。漢魏大賦的鋪陳,抹殺了景物的個性,寫了等於沒寫。(自然,優秀的山水詩、文也是有的,比如東漢馬第伯《封禪儀記》、曹操《觀滄海》。只是,個別作品的脫穎而出,並不能視為一種劃時代的人生和藝術傾向。士大夫不關心山水之美,是因為他們的心靈尚未與山水建立契合點。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是將山水視為人生的附庸,是實用性地用人生奴役自然,其結果必然導致對山水之美的漠視,因為,山水的實用性是極低的,尤其是那些只能作為景觀的山水。魏晉名士的看法就顯然不同。他們並不用人生奴役自然,而是以自然來擴展自我的人生:自然是純凈的,玄遠的,而現實是污濁的,凡近的。因此,走向自然,就是擺脫凡近,就是賦予人生以超塵脫俗的意味。《世說新語》有《棲逸》一門,從其中的一些片斷,不難見出,當時人對岩穴(隱居)之士或無與世事之士是極度欽慕嚮往的。而他們所以推重岩穴之士,又是因為岩穴之士超乎世俗,能夠「得意」於自然山水之間。這樣,對山水之美的追尋便具有了與庸俗、凡俗、醜陋的現實世界對立的蘊含,富於隱逸傾向的名士階層,因此更執著地寄情于山水。
唐寅 王蜀宮妓圖絹本設色 124.7×63.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山水畫的興起正是部分士大夫寄情于山水的結果。南朝宋宗炳和王微是中國早期的山水畫家,唐代的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卷六評論二人說:「宗炳、王微,皆擬跡巢由,放情林壑。與琴酒而自適,縱煙霞而獨往。各有畫序,意遠跡高。不知畫者,難可與論。」強調二人的「放情林壑」,正因為山水之美可以使人得到「神飛揚」、「思浩蕩」的精神解放。所以,北宋的郭熙說:「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養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親也;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聖,此人情所常願而不得見也。」明代的薛岡說:「畫中唯山水義理深遠,而意趣無窮。故文人之筆,山水常多。若人物禽蟲花草,多出畫工,雖至精妙,一覽易盡。」明代的文徵明說:「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筆作山水以自娛。」
確實,山水作為一種審美對象,從魏晉時代起,就與超越世俗的精神聯繫在一起;人對山水的追求,一直帶有隱逸的性格。因此,山水畫所展現的人格主體之美,特別具有高風絕塵、超世拔俗的意味。而這種「高情遠致」、「蕭條高寄」,在人物畫、花鳥畫中是難以得至充分表現的。
以什麼樣的筆調、色彩來處理山水才較為合適呢?唐代的山水畫本來有兩種風格。一是以李思訓為代表的金碧山水:用青綠著色,色彩繁富,金碧輝映;一是以王維為代表的水墨山水:「氣韻高清」,不貴五彩,即張彥遠所說:「草木敷榮,不待丹綠之采;雲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而。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在李思訓和王維兩位畫家中,李思訓在唐人心目中作為畫家的地位是更高的,但宋人卻更推崇王維。譬如《宣和畫譜》卷十對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評價是:「今人所畫著色山水,往往多宗之。然至其妙處,不可到也。」這當然也是頗為讚賞的語氣。但論及王維時,無疑更多敬慕之意:「其胸次所存,無適而不瀟洒。移志於畫,過人宜矣……後來得其彷彿者,猶可以絕俗也。正如《唐史》論杜子美,謂殘膏剩馥,沾丐後人之意。況乃真得維之用心之處耶?」至明代,董其昌更明確地提出了山水畫中的南北二宗說,以李思訓為北宗的代表,以王維為南宗的代表,揚王抑李,成為晚明以來的畫論主流。董其昌的議論見於《容台別集》卷四《畫旨》:
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則李思訓父子著色山水,流傳而為宋之趙、趙伯駒、伯,以至馬(遠)、夏()輩。南宗則王摩詰(維)始用渲淡,一變鉤斫之法。其傳為張、荊(浩)、關(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米芾、米友仁),以至元之四大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亦如六祖之後,有馬駒(馬祖道一)、雲門、臨濟,兒孫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詰所謂雲峰石跡,迥出天機,筆意縱橫,參之造化者。東坡贊吳道子、王維壁畫,亦云:「吾於維也無間然。」知言哉!
宋、明人之推崇王維,在於他的畫表現了一種人格,表現了一種精神:幽情遠思,怡然自得,人類被塵煩所污染的心靈,借對山水的審美觀照得到了凈化。蘇轍《題王詵都尉山水橫卷三首》之一說:「摩詰本詞客,亦自名畫師。平生出入輞川上,鳥飛魚泳嫌人知。……行吟坐詠但目見,飄然不作世俗詞。高情不盡落縑素,連峰絕澗開重帷。百年流落存一二,錦囊玉軸酬不貲。
」晁補之《王維捕魚圖序》說:「……人物數十許,目相望不過五六里,若百里千里。右丞妙於詩,故畫意有餘。世人卻以語言粉墨追之,不似也。」與蘇轍、晁補之的角度相同,今人徐復觀的論述更為洋洋洒洒,說得很在行。他在《中國藝術精神》一書中指出:「性情不能超脫世俗,則山水的自然,不能入於胸次;所以山水與隱士的結合,乃自然而然的結合。說到這裡,便可以了解,李思訓雖因『技進乎道,而不為富貴所埋沒』,所以才有山水畫的成就;但他畢竟是富貴中人:金碧青綠之美,是富貴性格之美;他的『荒遠閑致』,乃偏於海上神仙的想像,這是當時唐代統治者神仙思想的反映,而不一定是高人逸士思想的反映。總說一句,李思訓完成了山水畫的形象,但他所用的顏色,不符合於中國山水畫得以成立的庄學思想的背景;於是在顏色上以水墨代青綠之變,乃是於不知不覺中,山水畫在顏色上向其與自身性格相符的、意義重大之變。」
確實,山水畫的隱逸品格,潛在地蘊含著排斥金碧而走向水墨的藝術傾向。
講求可居、可游,也是中國山水畫的一個特徵。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注重人與自然的親和關係,表現在對山水的欣賞中,則具體呈現為:一方面,人的精神要憑藉山水的超塵脫俗而得到超越;另一方面,人的身心又期待著安頓于山水之中。這兩者,看似相反,其實相成。因為,對世俗的超越與對自然的鐘情,本是同一旨趣的兩個側面。基於這種藝術精神,古人認為,自然山水以可居可游者為上乘。北宋的郭熙在《山水訓》中指出:「世之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何者?觀今山川,地佔數百里,可游可居之處,十無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謂此佳處故也。」清代的袁枚寫過一篇題為《峽江寺飛泉亭記》的散文。袁枚三十四歲便辭官隱居,此後,漫遊海內名山大川,「遨遊二萬餘里,東南山川,殆被麻鞋踏遍。」他自然深諳山水之妙。在遊覽峽江飛泉之前,他已見過許多處瀑布,如天台山的石樑飛瀑,雁盪山的大龍湫瀑布,青田的石門洞瀑布,都各擅勝場,各有其美。所以,他在《浙西三瀑記》中曾以陶醉的口吻熱烈讚歎過。但當他來到廣東高要縣的峽江寺,仍戀戀不捨,難於離去,使他產生這種感受的是飛泉亭。袁枚比較說:天台山的瀑布,距離國清寺有一百步;雁盪山的瀑布,附近沒有寺廟;其他像廬山、像羅浮山、像青田縣的石門山,那裡的瀑布並非不奇麗,然而遊人都暴晒在烈日下,憑倚在高山邊,不能安閑舒適地觀賞,恰似與友人旅途相遇,雖然高興卻容易分手。只有廣東的峽山,山高只有一里左右,可是有石級路曲折盤旋,上面有古老的松樹遮蓋,灼熱的陽光曬不到遊人。———其便於「游」,一目了然,不須饒舌。而飛泉亭更為遊人提供了「居」的便利:亭子的面積橫直約一丈多,八扇窗戶都明亮潔凈,合上窗戶聽得到瀑布的響聲,推開窗戶瀑水便撲面而來;亭子內可以坐,可以躺,可以舒腿伸足,可以隨意活動,可以寫字作畫,可以品茶飲酒;遊人悠閑自得,觀賞瀑水奔騰不息,恰似把九重天上的銀河移置到几案坐席上來玩賞。以郭熙的標準來衡量,這也不愧為理想的山水境界。難怪許多山水畫中會點綴一座亭子了。
與袁枚年歲相差不大的吳敬梓,他在《儒林外史》中寫到山水時,也同樣以可居可游為上品。比如,庄紹光隱居玄武湖,他與玄武湖的關係是什麼樣的呢?他和娘子憑欄看水時說的一句話點明了題旨:「這湖光山色都是我們的了!我們日日可以遊玩,不像杜少卿要把尊壺帶了清涼山去看花。」吳敬梓構思這一情節時,意中也許有郭熙的話在。山水可游可居,才足以與隱士的人生融成一片。「故畫者當以此意造,而鑒者又當以此意窮之。此之謂不失其本意。」(郭熙《山水訓》)古代作家大量寫作題畫詩也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伍蠡甫在談到尚意原則對我國山水畫的影響時,舉了六大特徵為例:一筆畫;水墨畫;皴法;丘壑內營的構圖法;手卷形式;題畫。「水墨山水這種畫體以及上面所舉的(四)、(五)、(六)三特徵,實為中國所獨有西洋風景畫中都不存在。」
中國的山水畫,並不是對某一具體山、水的模仿,而是以諸多的山水為參照所創造出的表現畫家精神的新的山水。因而,大量的題詠山水畫的詩,其旨趣正是發揮或揭示這種超越世俗的精神。
我們試拈出幾首略加欣賞。北宋蘇軾《書李世南所畫秋景》:
野水參差落漲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
這首詩從畫面的再現入手。野水漲痕,疏林霜根,加上扁舟一葉,以及江南隱約可見的村莊,構成秋天富於詩意的勝境。而「霜」、「黃」兩種色彩,又恰好是秋天所特有的。複雜的自然景物和它在季節變化中表現出來的微妙變化,經作者似乎不大經意的點染,就如此鮮明突出,顯示了詩人把握自然美的高度才能。讀這首詩,再想像畫境,亦有伴舟中人浩然長往之感,但覺自然中有一個足以安頓心靈和人生的世界。
北宋黃庭堅《次韻子瞻題郭熙畫秋山》:
黃州逐客未賜環,江南江北飽看山;玉堂卧對郭熙畫,發興已在青林間。郭熙官畫但荒遠,短紙曲折開秋晚:江村煙外雨腳明,歸雁行邊余迭,坐思黃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隨陽。熙今頭白有眼力,尚能弄筆映窗光。畫取江南好風日,慰此將老鏡中發。但熙肯畫寬作程,十日五日一水石。
蘇軾原作為《郭熙畫秋山平遠》(玉堂晝眠春日閑)。黃庭堅的和作寫於元二年(1087),這年秋天,蘇東坡升遷為翰林學士,當時黃庭堅是秘書著作佐郎。這首詩採取了層層開拓的寫法。第一層以山為中心,寫蘇軾在學士院正廳欣賞郭熙所畫秋山,情不自禁回憶起貶謫黃州期間遊覽過的山山嶺嶺,又想再去看看那仙界一般的美景。第二層以雁為中心,寫作者看見畫中歸雁,聯想到自身宦遊在京,不能回到江南,因而想請郭熙畫一幅江南圖,以撫慰對故鄉的懷念之情。而且,只要他肯作畫,就是時間拖得長些也無妨。第一層是賓,第二層是主。通過賓、主這兩層開拓,不僅郭熙所畫秋山的藝術魅力可以想見,詩人所追求的生活意境也呈現在了讀者面前。
清代邵的《題畫》:
青山一角夕陽銜,隔斷喧囂境不凡。有客空亭閑眺遠,桃花春水送輕帆。
這首詩對畫面上風景的再現是生動的、逼真的。春天的傍晚,青山之畔,別無遊人,唯有空亭閑客,看著碧綠的澗水與岸邊桃花相映,微波蕩漾,送一片白帆前去。「空」、「閑」、「輕」,刻畫環境的寧靜,「青山」、「春水」、「桃花」、「輕帆」,表現環境的幽美;而「眺」、「送」則又寫出環境雖寧靜幽美卻並不沉寂。整個畫面是和諧的。而在畫面的再現中,細心的讀者一定能發現:詩人不知不覺地顯示了他賞畫時心境的閑適和安寧。
中國古代題詠山水畫的好詩太多,不勝枚舉,這裡只能嘗鼎一臠。好在窺其一斑,也就能對全豹作大體的構擬了。
最後我們對《六如畫譜》及其輯錄者唐寅作一簡介。
唐寅(1470~1523)是明代以放任不羈著稱的文士。他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自幼苦學,弘治十一年中鄉試第一,三十歲會試時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被革黜,發往浙江為吏。此後遊歷名山大川,致力於繪事,賣畫為生。生活頹發不羈,刻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印。擅畫山水,多取法南宋李唐、劉松年,兼采元人法,又能自出新意,格韻沉鬱,風骨奇峭。一變斧劈皴為細長清勁線條的皴法。亦精仕女、花鳥,筆墨秀潤,景物清雋生動,工筆、寫意俱佳。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稱「明四家」。工書,揮寫俊邁軼群。其散文以六朝為宗。其詩早年學初唐,風格濃麗;中年學劉禹錫、白居易,多凄怨之詞;晚年不拘成格,隨意抒寫。著有《六如居士全集》。繪畫作品有《落霞孤鶩圖》、《秋林圖》、《桃花塢圖卷》等。
《六如畫譜》是唐寅輯錄的一部論畫著作。其中,謝赫的《六法三品》,郭熙的《畫訓》,舊題王維的《山水訣》,郭若虛的《製作楷模》,饒自然的《十二忌》,王思善的《寫像秘訣》等,都是廣為傳誦的畫論,具有不可磨滅的價值。當然,也有需要指出的失誤,比如卷二《畫說》,就極有可能並非荊浩所作。但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這部書仍是值得一讀的。
唐寅有一首《題畫》詩說:
秋水接天三萬頃,晚山連樹一千重。呼他小艇過湖去,卧看斜陽江上峰。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蘇軾對王維的讚歎,不妨借用在唐寅身上。當讀者的心靈與山水合為一體時,我想,這樣一位六如居士,他泉下有知,當會欣然一笑。
唐寅 陶穀贈詞台北故宮典藏
●卷 一
◆敘畫源流
◎張彥遠①
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發於天然,非由述作。古先聖王,受命應,則有龜字效靈,龍圖呈寶②。自巢燧以來③,皆有此瑞。庖羲氏發於榮河中④,典籍圖畫萌矣。軒轅氏得於溫洛中⑤,史皇蒼頡狀焉⑥。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按字學之體,六曰鳥書⑦。在幡信上書端象鳥頭者,則畫之流。(漢末,大司空甄豐校字體有六,其六曰鳥書,即幡信上信蟲鳥形也。)顏光祿曰⑧:圖載之意有三:一曰圖理,卦象是也;二曰圖讖,字學是也;三曰圖形,繪畫是也。又周官教國子以六書⑨,其三曰象形,則畫之意也。故曰書畫異名而同體也。(《周禮》,保章氏掌六書,其六曰象形,亦蒼頡之遺意也。)洎乎有虞作繪⑩,繪畫明矣。既就彰施,仍深比象,於是禮樂大闡,教化由興,故能揖讓而天下治。《廣雅》云:「畫,類也。」《爾雅》云:「畫,形也。」《說文》云:「畫,畛也。象田畛畔所以畫也。」《釋名》曰:「畫,掛也。以彩色掛物象也。」故鐘鼎刻則識魑魅而知神奸⑾,章名則昭軌度而備國制。
清廟肅而尊彝陳,廣輪度而疆理辨。以忠以孝,盡在於雲台⑿;有烈有勛,皆登於麟閣⒀。見善足以戒惡,見惡足以思賢。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敗,以傳既往之蹤。紀傳所以敘其事,不能載其容;賦頌有以詠其美,不能備其象,圖畫之制,利以兼之也。故陸士衡雲⒁:「丹青之興,比雅頌之述作,美大業之馨香。宣物莫大於言,存形莫善於畫。」此之謂也。是以漢明宮殿,贊茲粉繪之功;蜀郡學堂,義存勸戒之道。馬後女子⒂,尚願戴君子唐堯;石勒羯胡⒃,猶觀自古之忠孝。豈同博弈用心?自是名教樂事⒄。
【譯文】
繪畫可以成就政教風化,幫助建立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準則,窮盡種種神秘的變化,測度幽深玄妙的哲理,與儒家的六經功績相同,與春夏秋冬同時運行,產生於自然,並非人為的著述。古代聖明的先王,接受天命,與符瑞相應,於是伏羲氏時,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從有巢氏、燧人氏以來,已有這種符瑞。庖羲氏發現於榮河中,典籍圖畫就此萌生;軒轅氏得之於溫洛,史皇倉頡模擬其形狀。這一時期,書畫同體還沒有分開,象制始創還非常簡略。沒有辦法傳達胸中的意思,所以有書法;沒有辦法顯出其外在的形狀,所以有畫。根據文字學的分類,第六種是鳥書。在旗幟、符信上寫出形似鳥頭的圖案,其實屬於畫一類。顏延之(官至金紫光祿大夫)說:圖載的含意有三種:一是圖理,指卦象;二是圖讖,指文字學;三是圖形,指繪畫。另外周官用六書教育公卿大夫子弟,六書的第三種是象形,就說的是畫。所以說書畫異名而同體。到有虞氏作畫,繪畫正式產生。一方面明施五彩,另一方面仍深於比象,於是禮樂大開,政治教化由此興盛,因而能做到堯舜禪讓,天下大治。《廣雅》說:「畫,就是分類。」《爾雅》說:「畫,就是圖畫。」《說文解字》說:「畫,就是劃分界限,像田界的樣子。」《釋名》說:「畫,就是掛,用彩色模擬物象掛起來。」
所以大禹鑄鼎象物,百姓就能識別魑魅魍魎,就能了解鬼神怪異之物,旗幟有了名號則顯示出法度而使國家的體制完備。清廟整肅而尊彝陳列,土地面積量出則疆域劃定。因為忠孝,都列名於雲台;因為功勛,都列名於麒麟閣。看見善人足以使人戒惡;看見惡人足以使人思賢。留下其容貌,才能顯明盛德之事;完整地記下成敗之跡,才能保存已經過去的歷史。紀傳的主旨是記事,不能留下其容貌;賦頌的主旨是讚美,不能一一縷述外在的形跡;圖畫卻可以兼有二者的長處。所以陸機說:「繪畫的興盛,類似於雅頌的著述,讚美大業的馨香。宣告事物沒有超過言語的,保存形態沒有勝過繪畫的。」
正是就此而言。因此,漢明帝的宮殿,用圖畫讚美中興功臣;蜀郡學堂,義存勸善懲惡之道。馬後是位女子,還希望她的君王與唐堯同樣偉大;石勒是羯族人,還觀看自古以來的忠臣孝子像。難道和賭博下棋的用心相同?這本來是名教中的樂事。
【注釋】
①張彥遠(815~875):字愛賓,原籍河東(今山西永濟縣)。唐代畫論家。乾符中,官至大理寺卿。所作《歷代名畫記》十卷,成書於唐末大中元年(847),是中國美術史上的一部重要畫論和畫史著作。另有《法書要錄》、《閑居受用》、《彩箋詩集》,後兩書已佚。張彥遠繼承發揮了《易·繫辭》、《說文解字序》中的有關論點,認為書以傳意,畫以見形,繪畫具有和六經相同的巨大功用。這反映了唐代繪畫的巨大發展和畫家地位的提高。
②龜書:洛書;龍圖:河圖。《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古代儒家傳說,謂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二者都是「天授神物」。漢儒孔安國認為,「河圖」即「八卦」(《周易》卦象),「洛書」即「洪範九疇」(《尚書·洪範》)。
③巢:有巢氏,傳說中巢居的發明者。相傳遠古時代,他為了避免野獸侵襲,教民構木為巢,居住在樹上。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巢居的情況。燧:燧人氏,傳說中人工取火的發明者。相傳遠古人民「茹毛飲血」,他鑽木取火,教人熟食。反映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步到人工取火的情況。
④庖羲氏:又作庖犧、宓羲等。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傳說人類由他和女媧氏兄妹相婚而產生。又傳他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反映中國原始時代開始漁獵畜牧的情況。傳說八卦也出於他的製作。一說伏羲即太。
⑤軒轅氏:即黃帝。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傳炎帝擾亂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擁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打敗炎帝。後蚩尤擾亂,他又率領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擊殺蚩尤。從此他由部落首領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傳說有很多發明創造,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學、算數等,都創始於黃帝時代。溫洛:古代傳說,謂王者如有盛德,則洛水先溫。《隋書·天文志序》:「昔者榮河獻,溫洛呈圖,六爻范,三光宛備,則星官之書,自黃帝始。」
⑥史皇:人名。即蒼頡,古代傳說最早發明文字的人。
⑦字學六體:即古文、奇字、篆書、佐書、繆篆、鳥書。
⑧顏光祿(384~456):南朝宋詩人顏延之,字延年,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官至金紫光祿大夫。與謝靈運齊名,並稱「顏謝」。原有集三十卷,已佚。明人輯有《顏光祿集》。
⑨六書:古人分析漢字的造字方法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⑩有虞:即舜。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姚姓,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相傳因四岳推舉,堯命他攝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鯀、共工、皛兜和三苗等四人。堯去世後繼位,又諮詢四岳,挑選賢人,治理民事,並選拔治水有功的禹為繼承人。一說舜為禹所放逐,死在南方的蒼梧。
⑾鐘鼎刻句:即鑄鼎象物。《左傳·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杜預註:「象所圖物,著之於鼎。」
⑿雲台:漢宮中高中名。漢明帝圖畫中興功臣三十二人於雲台,即此。
⒀麟閣:即麒麟閣。漢閣名。在未央宮內。漢武帝時所建,一說蕭何造。漢宣帝甘露三年,畫功臣霍光、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十一人圖像於閣。
⒁陸士衡:西晉文學家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與潘岳並稱「潘陸」,又與弟陸雲並稱「二陸」。官至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宋人輯有《陸士衡集》。⒂馬後:東漢馬援之女,漢明帝皇后。德冠後宮,不以私家干涉朝廷事務。明帝死後,自撰《明帝起居注》。章帝立,欲封諸舅爵位,馬後不許。卒謚德。漢明帝曾與馬後一起觀覽宮中畫室,帝指娥皇女英圖,開玩笑地對馬後說:「遺憾的是沒有得到這樣的后妃。」接著看到堯的像,馬後指著堯對明帝說:「群臣百姓,遺憾的是沒有得到這樣的國君。」明帝回顧而笑。⒃石勒(274~333):十六國時期後趙的建立者。319~333年在位。字世龍,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⒄名教:以正名定分為中心的禮教。
◆製作楷模
◎郭若虛①
大率圖畫,風力氣韻,固在當人,其如種種之要,不可不察。畫人物必分貴賤、氣貌、衣冠:釋像有善功方便之顏②,道流具度世修真之范,帝王崇龍鳳天日之表③,外夷有慕華欽順之情,儒賢見忠賢禮義之風,武士多勇悍英烈之氣,隱逸識高世肥遁之跡,貴戚尚浮華侈靡之容,天帝明威福嚴重之儀,鬼神作丑馳之狀④,士女宜秀色之姿⑤,田家有醇樸野之真。畫衣紋林石,用筆全類於書。衣紋有重大而調暢者,有縝細而勁直者,勾綽縱掣,理無妄下,以狀高深卷折飄舉之勢。林木有賬枝、挺干、屈節、皺皮,紐裂多端,分敷萬狀,作怒龍虯之形,聳凌霄千日之態。山石多作礬頭⑥,亦為棱面,要見幽遠而氣雄,崢嶸而秀潤。畜獸須筋力精神,毛骨隱起,仍分牝牡飲動止之性。禽鳥須喙尾羽翰,文彩分明,仍別名類翔棲鳴食之形。龍悟蜿蜒升降,魚知跳躍游泳。或云:龍鬚祈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分成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山宜,水用湯湯。屋木折算無虧,取筆墨之勻壯;深遠不失繩墨,要顯晦之精神。花木有四時景候,陰陽向背,在苞萼之後先;筍條出數竿老嫩,雨雪風晴,具枝葉之垂綽。逮諸園蔬野草,咸有生榮條達之性,融會貫通,缺一不可。
凡畫,氣韻本乎游心⑦,神彩生於用筆,意在筆先,筆盡意足,雖不能盡夫賞閱之精,而工拙亦略可見。或有高人韻士,寄興寓情,當求諸筆墨之外,方為得趣。
【譯文】
一般說來,繪畫的風力氣韻,固然取決於本人,但其中的種種要領,也不能不細加考察。畫人物一定要區分貴賤、氣貌、衣冠:僧人顯出行善方便的表情,道士具有度世修仙的風範,帝王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外夷有仰慕中華的欽敬之情,儒家的賢士表現出忠信禮義之風,勇猛的軍人挾帶著強悍英武之氣,隱士認識高世隱遁的事物,貴戚崇尚浮華侈靡的排場,天帝明示威福莊重的儀錶,鬼神作出醜怪奔跑的形狀,仕女應有容貌美好之姿,農家宜具淳樸鄙野之真。畫衣紋林石,用筆完全與書法相同。衣紋有厚重而和順的,有細密而勁直的,勾抄放引,照理不能隨便用筆,目的是描繪出那種高深卷折飄舉的態勢。樹木有樹枝彎曲、樹榦挺拔、節外生枝、樹皮毛糙筆種種不同,分別鋪展,神情各異,呈怒龍盤曲的形態,現凌霄千日的姿勢。山石多作礬頭,也作棱面,要表現得幽遠而氣勢雄偉,崢嶸而風華秀潤。畜獸必須筋力精爽,毛骨隱隱聳起,仍要區別出牝牡、飲咬、動止的不同特性。禽鳥必須將喙尾羽毛描畫得文采分明,也要分門別類地繪出或飛翔或棲息或鳴或食的不同形態。
龍明蜿蜒升降,魚知道跳躍游泳。有人說:龍必須分為三個部分(從頭到膊,從膊到腰,從腰到尾),有九種相似(角像鹿,頭像駝,眼像鬼,項像蛇,腹像蜃,鱗像魚,爪像鷹,掌像虎,耳像牛)。山宜於高峻而危險,水應該浩浩蕩蕩,廣闊無邊。屋樹折算不要虧缺,旨在追求筆墨的均勻雄偉;既深遠又不背離法度,目的是無論明暗均充滿活力。花木隨四季氣候的變化而不同,陰陽向背,關鍵是在含苞欲放的前後;新筍孕育著數竿竹子,雨雪風晴,包含著枝葉的下垂拂動。各種園蔬野草,都有生機勃勃條達通暢的特性,融會貫通,缺一不可。所有的畫,氣韻以心神貫注為依據,神彩產生於筆的運用,意在筆先,筆盡意足,雖然不能窮盡其理,但鑒賞之精,其工拙也就大略可見了。有些高人韻士,寄興寓情,當求之於筆墨之外,才算得別有情趣。
【注釋】
①郭若虛(生卒年不詳):太原人。宋熙寧三年官供備庫使,八年為文思副使。有《圖畫見聞志》六卷,為續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而作。本節見《圖畫見聞志·敘論》。郭若虛從「指鑒賢愚,發明治亂」的標準出發,把人物畫提到了首位。他認為畫各類人物都要依據其類的共同性,即所謂「製作楷模」,如「帝王崇龍鳳天日之表」,「儒賢見忠賢禮義之風」等等。這種按類型塑造人物的理論,雖然注意到了各類人物的共同特點,但忽略了被描繪的具體人物的個性,容易把繪畫創作引上模式化的道路。
②方便:佛教名詞。猶雲權宜。謂對各種不同程度的人,採取各種不同的傳教方式使之生信,故名。《維摩詰經·法供養品》:「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
③天日:天庭日角的省稱。天庭,兩眉之間;日角,額上隆起之處。《舊唐書·太宗紀》上:「龍鳳之姿,天日之表。」
④(cuǐ):奔跑。
⑤:美好。
⑥頭:國畫山水的一種畫法。陶宗儀《輟耕錄》卷十八《敘畫》:「山石多作頭,亦為棱面,落筆便見堅重之性,皴淡即生凸之形,破墨之功尤難。」
⑦游心;猶涉想。謂心神來往,貫注於某一種境地。
◆圖畫名意
◎郭若虛
古者秘畫珍圖,名隨事立。典範則有《春秋》、《毛詩》、《論語》、《孝經》、《爾雅》等圖。(上古之畫,多遺其姓)其次,後漢蔡邕有《講學圖》,梁張僧繇有《孔子問禮圖》①,隋鄭法士有《明堂朝會圖》②,唐閻立德有《封禪圖》③,尹繼昭有《雪宮圖》④。觀德則有《帝舜娥皇女英圖》(無名氏),隋展子虔有《大禹治水圖》⑤,晉戴逵有《列女神智圖》⑥,宋陸探微有《勛賢圖》⑦。忠鯁則隋楊契丹有《辛毗引裾圖》⑧,唐閻立本有《陳元達諫圖》⑨,吳道子有《朱雲折檻圖》⑩。高節則晉顧愷之有《祖二疏圖》⑾,王有《木雁圖》⑿,宋史藝有《屈原漁父圖》⒀,南齊蘧伯珍有《巢由洗耳圖》⒁。壯氣則魏曹髦有《卞莊刺虎圖》⒂,宋宗炳有《獅子擊象圖》⒃,張僧繇有《漢武謝蛟圖》。寫景則明帝有《輕舟迅邁圖》,衛協有《穆天子宴瑤池圖》⒄,史道碩有《金谷園圖》⒅,顧愷之有《雪霽望五老峰圖》。靡麗則戴逵有《南朝貴戚圖》,宋袁倩有《丁貴人彈曲項琵琶圖》⒆,唐周有《楊妃架雪衣女亂雙陸局圖》⒇。風俗則南齊毛惠遠有《剡中溪谷村墟圖》(21),陶景真有《永嘉居邑圖》(22),楊契丹有《長安車馬人物圖》,唐韓有《堯民擊壤圖》(23)。此雖不能盡述,但略載其為可鑒戒者,當與六籍並傳雲。
【譯文】
自古以來的珍秘繪畫,其名稱根據事迹而確定。以聖賢為題材的有《春秋》、《毛詩》、《論語》、《孝經》、《爾雅》等的圖畫。(上古繪畫,作者姓名多已遺失)其次,東漢蔡邕有《講學圖》,梁張僧繇有《孔子問禮圖》,隋鄭法士有《明堂朝會圖》,唐閻立德有《封禪圖》,尹繼昭有《雪宮圖》。以觀察德行為宗旨的,有《帝舜娥皇女英圖》(無名氏),隋展子虔有《大禹治水圖》,晉戴逵有《列女神智圖》,宋陸探微有《勛賢圖》。表現臣子的忠誠鯁直的,隋楊契丹有《辛毗引裾圖》,唐閻立本有《陳元達諫圖》,吳道子有《朱雲折檻圖》。以高尚的節操為題材的,晉顧愷之有《祖二疏圖》,王有《木雁圖》,宋史藝有《屈原漁父圖》,南齊蘧伯珍有《巢由洗耳圖》。表現雄偉氣概的,魏曹髦有《卞莊刺虎圖》,宋宗炳有《獅子擊象圖》,張僧繇有《漢武射蛟圖》。描寫景物的,明帝有《輕舟迅邁圖》,衛協有《穆天子宴瑤池圖》,史道碩有《金谷園圖》,顧愷之有《雪霽望五老峰圖》。描寫奢侈、華麗的生活場面的,戴逵有《南朝貴戚圖》,宋袁倩有《丁貴人彈曲項琵琶圖》,唐周有《楊妃架雪衣女亂雙陸局圖》。表現各地風俗的,南齊毛惠遠有《剡中溪谷村墟圖》,陶景真有《永嘉居邑圖》,楊契丹有《長安車馬人物圖》,唐韓有《堯民擊壤圖》。這些雖然不能一一敘述,只是簡略記載那些可以提供教益的作品,但其價值之大,當與六經一同流傳。
【注釋】
①張僧繇:南朝梁畫家。吳中(今江蘇蘇州)人。一說吳興人。天監中為武陵王國侍郎,在宮廷秘閣中掌管畫事,歷官右軍將軍、吳興太守。與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被推為古代「畫家四祖」。擅作人物故事畫及宗教畫。梁武帝崇信佛教,凡裝飾佛寺,多命他畫壁。所繪佛像,自成樣式,有「張家樣」之稱,為雕塑者楷模。亦精肖像,兼工畫龍,《神異記》載有其畫龍點睛、破壁飛去的傳說。曾於一乘寺畫凹凸花,創暈染法,立體感強。後人論其作畫用筆多依書法,點曳斫拂,如鉤戟利劍,「筆才一二,象已立焉」,一變「顧陸」連綿循環的「密體」畫法。後人把他和唐吳道子的畫法並稱為「疏體」。繪畫作品有《孔子問禮圖》、《吳王格虎圖》、《十高僧圖》、《漢武射蛟圖》、《梁宮人射雉圖》、《醉僧圖》、《橫泉斗龍圖》、《昆明三龍圖》、《青溪宮水怪圖》四卷等。兩個兒子善果、儒童均為畫家。《孔子問禮圖》: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
②鄭法士:隋代畫家。吳(今屬江蘇)人。仕北周為大都督、建中將軍,入隋授中散大夫。擅長人物、樓台,師法張僧繇,時稱為獨步江左於僧繇之後。其畫氣韻標舉,風格遒勁,畫人物「麗組長纓,得威儀之樽節,柔姿綽態,盡幽閑之雅容。」畫樓台,常添以喬木嘉樹,碧潭素瀨,雜以叢英芳草,使人如有春台之思。畫有《游春苑圖》、《洛中人物車馬圖》、《阿育王像》一卷、《楊素像》一卷、《賀若弼像》、《陳叔英像》、《北齊數游圖》、《貴戚屏風》二卷等。作品曾風靡北朝,當時的陳善見及初唐的閻立本兄弟等均傳其法。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會及祭祀、慶、賞、選士、養老、教學等大典,均於其中舉行。
③閻立德(?~649,一作?~656):唐代畫家、建築家、工藝學家。名讓,以字行。雍州萬年(今陝西臨潼東北)人。官至將作大匠、工部尚書。與父閻毗、弟閻立本俱擅繪畫。唐代早期重要建築如終南山翠微宮、宜君(今屬陝西)玉華宮等,均由其負責設計、修建。又曾主持唐高祖獻陵、唐太宗昭陵等工程。據《冊府元龜》卷十四載,唐高宗永徽三年負責修築京城長安外郭城,於九座城門上各修高大門樓,南牆正中明德門上所修門樓五座尤為宏偉壯麗。繪畫作品有《封禪圖》、《鬥雞圖》、《文成公主降蕃圖》等。封禪:帝王祭天地的典禮。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樑父山上辟場祭地,報地之功,稱禪。相傳古時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自秦漢以後,歷代王朝都把封禪作為國家大典。
④尹繼昭:唐代畫家。僖宗時人。善畫人物、台閣,細膩工整,冠絕當世。作品有《雪宮圖》、《斫膾圖》、《移新豐》、《阿房宮》、《吳宮圖》等傳於世。
⑤展子虔(約550~604):渤海(今河北河間)人。歷北齊、北周,入隋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擅畫人物及車馬。人物表現手法學顧愷之,描法細緻,用筆如春蠶吐絲,面部以色暈染,極具神采。畫馬立者有走勢,卧者有起躍之狀。亦工台閣,《宣和畫譜》論述他寫江山,「遠近之勢尤工,故咫尺有千里之趣」。曾在洛陽、長安、江都等地寺院繪佛教壁畫,被譽為「唐畫之祖」。作品有《朱買臣覆水圖》、《王世充像》、《南郊圖》、《雜宮苑圖》、《仙山樓閣圖》和《游春圖》等。其中《游春圖》為我國現存最古的捲軸山水畫(一說乃唐人摹本)。
⑥戴逵(約325~396):字安道,譙郡縣(今安徽宿縣)人,後居會稽剡溪(今浙江新昌)。少博學有才名,工書畫,善鼓琴,朝廷屢召不仕。曾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釋疑論》,與名僧慧遠等辯論。所畫人物、山水、走獸,皆得其神,尤長於鑄佛像及雕刻。據傳:戴逵曾造無量壽佛木像,高丈六,自己潛坐帷中,密聽眾人議論優劣,加以研究,以致積思三年,像才刻成。為瓦棺寺所塑的《五世佛》,與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斯里蘭卜)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主要繪畫作品有《吳中溪山邑居圖》、《故人弄猿圖》、《董威輦詩圖》、《嵇阮像》、《五天羅漢圖》、《名馬圖》、《黑獅子圖》等。他的兒子戴勃、戴均傳其琴書丹青,名冠一時。
⑦陸探微(?~約485):南朝宋畫家。吳(今江蘇吳縣)人。擅畫肖像、人物,兼工蟬雀、馬匹、山水草木。師法顧愷之。明帝時聲譽極大,常在侍從,多為宮廷貴族寫照,推為最工。與顧愷之、張僧繇並稱「六朝三傑」。後人論述他的作品「行筆緊細,筆跡勁利如錐刀焉」,對其人物造型有「秀骨清像,似覺生動」之評;又因筆勢連綿不斷,稱做「一筆畫」;與顧愷之並稱「顧陸」,號為「密體」,以區別於南朝張僧繇、唐吳道子的「疏體」。
⑧楊契丹:隋代畫家。官至上儀同。擅畫道釋、人物、故實,論者稱其畫「六法頗該,殊豐骨氣」。曾與田僧亮、鄭法士同在長安光明寺畫小塔。鄭圖東北兩壁,田圖西南兩壁,楊畫外邊四畫,時稱三絕。重寫生,師法自然,相傳鄭法士曾求其畫本,楊引鄭至朝堂,指宮闕、衣冠、車馬,說:「此吾畫本也。」鄭深為嘆服。作品有《豆盧寧像》、《隋朝正會圖》、《幸洛陽圖》、《貴戚游宴圖》等。辛毗:字佐治,三國魏陽翟人。官至侍中。好直諫。魏文帝欲遷冀州十萬戶填充河南,不聽辛毗的勸諫,辛毗扯住他的衣裾力爭,文帝只好答應少遷五萬戶。
⑨閻立本(601~673):唐代畫家。雍州萬年(今陝西臨潼東北)人。父閻毗仕隋,有畫名。兄閻立德亦擅畫,兼為工藝家及工程學家。立本繼承家學,初任將作大臣;顯慶中代兄任工部尚書;總章元年官至右相、改中書令。師法張僧繇、鄭法士。工書善畫,取材廣泛,如佛像、車馬、山水、台閣,尤精人物肖像。後人論述其畫能「變古象今」,筆力圓勁雄渾,用墨而有骨,設色奇特而有法。曾畫有《太宗圖像》、《秦府十八學士圖》、《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像》等。存世作品有《步輦圖》(宋代摹本)和《歷代帝王圖》,均為我國古典繪畫中的藝術瑰寶。陳元達:字長宏,前趙後部人。本姓高,以生月妨父,改姓陳。官至御史大夫、儀同三司。與太宰劉易俱以敢於諫諍著稱。劉易死,悲慟自殺。
⑩吳道子:唐代畫家。約生於高宗時代。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初曾學書於張旭、賀知章,未成,改習繪畫,師法張僧繇,年未弱冠即窮丹青之妙。曾在韋嗣立處當小吏,做過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漫遊洛陽時,玄宗聞其名,任以內教博士,改名道玄,在宮廷作畫;授「寧王友」,乾元初尚在。觀其畫,筆跡磊落,勢狀雄峻,形象生動而富於立體感。題材相當廣泛,有人物、鬼神、鳥獸、草木、樹石、山水、台閣等,皆冠絕於世,被民間畫工推為「祖師」。曾在長安、洛陽寺觀作佛道宗教壁畫三百餘堵,構圖多變,情狀各不相同;落筆或從臂起或從足先,都能不失尺度;寫佛像圓光、屋柱棟樑、彎弧挺刃,不用圓規矩尺,一筆揮就。用狀如蘭葉或狀如蒓菜條的筆法表現衣褶,有飄舉之勢,人稱「吳帶當風」;用焦墨勾線,略加淡彩設色,又稱「吳裝」。後人把他和張僧繇的畫法並稱「疏體」,以區別於東晉顧愷之、南朝宋陸探微勁緊連綿的「密體」。對其後的宗教人物畫和雕塑,都有極大影響。又留有不少線描石刻,但多為翻摹之本或託名偽作。存世《送子天王圖》乃宋人摹本。朱云:字游,西漢魯人。少任俠。元帝時為槐里令,數忤權貴,因此獲罪判刑。成帝時再次上書,願借上方劍,斬佞臣張禹,成帝發怒,欲殺朱雲,御史逮朱雲,朱雲攀折殿欖,因辛慶忌救解免於一死,後來有人提出要把那段被朱雲拉斷的欄杆去掉,成帝不同意,說:「保留下來,以紀念和獎勵忠直敢諫之臣。」
⑾顧愷之(約346~407):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屬江蘇)人。曾任桓溫及殷仲堪參軍,義熙中為散騎常侍。博學有才氣,工詩賦,善丹青,曾有「三絕」(才絕、畫絕、痴絕)之稱。繪畫以人物畫成就最高,力求表現人物性格特徵和內在深度,注重描繪眼神,自雲「傳神寫照,正在阿堵(即這個,指眼珠)中」。為謝鯤造像,置岩石之中以襯托其特殊性格。畫裴楷像,頰上添三毛,觀者頓覺「神明殊勝」。在建康瓦棺寺繪《維摩詰像》壁畫,光彩耀目,轟動一時。後人形容其用筆如「春雲浮空,流水行地」、「緊勁連綿,循環超忽」,飄逸而不失剛健,婉媚而不失遒勁。與師法他的南朝宋陸探微並稱「顧陸」,號為「密體」,以區別於南朝梁張僧繇、唐吳道子的「疏體」。繪畫作品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斫琴圖》、《列女仁智圖》、《謝安像》、《桓溫像》、《列女仙》、《雪霽望五老峰圖》、《蕩舟圖》、《水雁圖》、《中朝名士圖》等。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雲台山記》,其中「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對中國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謝安嘆其藝術造詣「有蒼生來所無」。
⑿王:字世將,晉王導從弟。能寫文章,工書畫,善音樂、射御、博弈等技藝。元帝時官至荊州刺史。卒謚康。木雁:《莊子·山木》寓言記山中大木以有用而被伐,不材者以無用而得免,又主人烹客殺所畜之雁,不能鳴者以無用而見殺,能鳴者以有用而獲全。弟子問莊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道:「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後來因以木雁比喻善處於材與不材之間,以全身遠禍。《木雁圖》中的「木雁」喻隱士。
⒀史藝:南朝宋畫家。工畫人物。繪古人故實,至為精妙。屈原漁父圖:取材於《楚辭·漁父》。《漁父》相傳為戰國楚屈原作。實為屈原死後,楚國人為悼念他而記錄的有關傳說。文章主要由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組成,表現了屈原不願與世浮沉,寧願「伏清白以死直」的高尚品質。
⒁巢由:巢父、許由,上古高士。相傳堯讓天下給許由,許由不受,遁耕於箕山之下。堯又召他為九州長,許由不想聽,到潁水邊洗耳。
⒂曹髦(241~260):三國魏國皇帝。254~260年在位。字彥士,譙(今安徽亳縣)人。曹丕孫。初封高貴鄉公。嘉平六年(254)司馬師廢曹芳,立他為帝。他不甘心做司馬氏的傀儡,率宿衛數百攻司馬昭,為昭所殺。死後無號,史稱高貴鄉公。卞莊:即卞莊子。魯國大夫。食邑於卞。謚庄。以勇著名。《史記·陳軫傳》記有他刺殺雙虎的事。
⒃宗炳(375~443):字少文,南陽涅陽(今河南鎮平)人,家居江陵(今屬湖北)。東晉末至南朝宋元嘉年間,朝廷屢次徵召不就。妙善琴書繪畫,信仰佛教,精於玄理,曾作《明佛論》。曾效法陸探微作「一筆畫」。畢生好游名山大川,西涉荊巫,南登衡岳,後病返江陵,遂將所見景物繪於所居壁上,自謂「卧以游之」。著《山水畫序》,影響甚大。其中「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論述了遠近法中形體透視的基本原理和驗證方法。文末「暢神」一說,使中國畫理論在「以形寫神」的見解上,又推進了一步。繪畫作品有《孔門弟子像》、《潁川先賢圖》、《惠特師像》、《問禮圖》、《永嘉屋邑圖》等。
⒄衛協:晉代畫家。師承曹不興。善畫道釋與人情風俗,有「畫聖」之譽。曾畫有《上林苑》、《穆天子宴瑤池》、《毛詩北風圖》、《列女圖》等。描法細如蛛絲而筆力遒勁,尤工人物點睛,相傳他畫過七佛,不施點睛,恐其飛去。顧愷之曾拜協為師,稱讚其作品「巧密於情思」,「偉而有情勢」。南齊謝赫《古畫品》稱:「古畫皆略,至協始精。『六法』之中,迨為兼善。凌跨群雄,曠代絕筆。」瑤池:古代傳說中昆崙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居。《穆天子傳》卷三:「乙丑,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天子,周穆王。
⒅史道碩:南朝晉畫家。家有兄弟四人,皆善畫,道碩名氣最大。師法於衛協、荀勖,擅繪人物故事畫及牛、馬、鵝。其代表作品有《七命圖》、《金谷園圖》、《蜀都賦圖》、《周穆王八駿圖》、《服乘箴圖》等。金谷:地名,也稱金谷澗。在河南洛陽市西北。有水流經此,謂之金谷水。晉太康年間石崇築園於此,即世傳之金谷園。
⒆袁倩:南朝宋畫家。一作。擅繪人物、佛像,兼工仕女。師承陸探微。其作品高雅逸致,但墨守師法,缺少創新。張彥遠評其「所畫婦人,特為古拙」。曾畫有《維摩詰變相圖》一卷,運思超妙,六法皆備。其作品尚有《豫章王宴賓圖》、《博弈圖》、《聲伎圖》、《東晉高僧圖》、《天女圖》等。其子袁質,擅畫人物,風神俊逸,不墜家聲。
⒇周:唐代畫家。字景玄,又字仲朗。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出身仕宦之家,官越州、宣州刺史。擅繪肖像、佛像,尤工仕女,初學張萱,後別創一體,有「周家樣」之稱。其畫風為「衣裳勁簡,彩色柔麗,以豐厚為體」,頗為當時宮廷和士大夫等所欣賞。所畫《水月觀音》成為長期流行的一種佛像標準,常為雕塑者仿效。畫有《醉妃圖》、《白描過海羅漢》等。今存《簪花仕女圖》、《調琴啜茗圖》和《揮扇仕女》。雪衣女:白鸚鵡。唐天寶年間,嶺南獻白鸚鵡。養於宮中,歲久頗聰慧,洞曉言詞,玄宗及貴妃皆呼為雪衣女,左右呼雪衣娘。唐鄭處誨《明皇雜錄》載:「上每與貴妃及諸王博戲,上稍不勝,左右呼雪衣娘,必入局中鼓舞,以亂其行列,或啄嬪御及諸王手,使不能爭道。」
(21)毛惠遠:南朝齊畫家。滎陽陽武(今屬河南)人。擅長畫馬,與劉瑣畫仕女並稱當代第一。兼工人物故實畫。畫法宗顧愷之。其作品逸筆縱橫,遒勁韻雅,但表現對象特質不夠充分。繪畫作品有《白馬圖》、《酒客圖》、《刀戟圖》、《葉公好龍圖》等。剡中:剡縣。故城在今浙江嵊縣西南。
(22)陶景真:南齊畫家。善圖繪屋邑,亦善鳥獸。永嘉:縣名,今屬浙江省。(23)韓(723~787):字太沖,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德宗朝宰相,封晉國公。貞元初官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政治上要求國家統一,曾參與平定藩鎮叛亂的鬥爭。好鼓琴,書得張顛筆法,工篆草。畫法遠師「顧陸」。擅繪人物及農村風俗景物,畫牛、馬、羊等動物尤曲盡其妙。所作《五牛圖》筆墨簡勁,粗獷準確,元趙孟贊為「神氣磊落,希世名筆」,和另一名作《文苑圖》並存於世。其代表作尚有《田家移居圖》、《村童嬉戲圖》、《鼓腹圖》、《醉客圖》、《醉學士圖》等。擊壤:相傳堯時,有老人擊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後成為歌頌盛世太平的典故。
◆畫 訓
◎郭 熙①
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養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觀也;塵囂韁鎖,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聖,人情所常願而不得見者也。直以太平盛日,君親之心兩隆,苟潔一身出處,節義未著,斯豈仁人高蹈遠引,故為離世絕俗之行,必與箕潁埒素,黃、綺同芳哉②?《白駒》之詩,《紫芝》之詠③,皆不得已而長往者也。
然則林泉之志,煙霞之侶,夢寐在焉,耳目斷絕。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寐在焉,耳目斷絕。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猿聲鳥音,依約在耳,山光水色,漾奪目。此豈不快人意?蕪雜神觀,混濁清風者雲哉!
凡畫山水有體:鋪舒為宏圖而無餘,消縮為小景而不少。看山水亦有體:以林泉之心臨之則價高,以驕侈之目臨之則價低。山水大物也,鑒者須遠觀,方見一障山川之形勢氣象。若士女人物小景,即掌中几上,一覽便盡。此看畫之法也。世之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可居者。畫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為得。觀今山川,地佔數百里,可游可居之處十無三四,而必取可游可居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謂佳處故也。故畫者當以此意造,鑒者又以此意品,此之謂不失其本意。
畫亦有相法。李成子孫昌盛④,其山腳地面,渾厚闊大,上秀而下豐,人之有後之相也。非必論相,兼理當如此故也。
人之學畫,無異草書。今取鍾、王、虞、柳朝夕臨摹,久必入其彷彿;至於大人達士⑤,不局於一家,必兼收並覽,廣議博考,自成一家,然後為得。今齊魯之士難摹營丘,關陝之士難摹范寬⑥,一己之學,猶為蹈襲,況齊魯關陝幅員數千里,豈能州州縣縣人人作之哉?專門之學,自古為病,正謂出於一律。人之耳目,厭嘗喜新,大人達士,故不局於一家者此也。
【譯文】
君子之所以愛好山水,其旨趣是什麼?丘墟園圃涵養其素性,這是君子常常居住的地方;在園林佳勝之處歌詠自得,這是君子常常感到快樂的;過捕魚打柴的隱居生活,這是君子常常覺得適意的;猿鳴鶴飛的情景,這是君子常常觀賞的;世俗的喧囂和名韁利鎖,這是人的情感所厭惡的;山水世界的神仙聖人,這是人們嚮往而不能見到的。主要是因為處於太平盛世,忠君孝親之情都很深厚,如果只顧一己的行為高潔,那就顯示不出節操與義行,仁人難道一定要高蹈遠引,故作超世拔俗之舉,與許由同樣潔白,與夏黃公、綺里季同樣芳香嗎?《白駒》之詩,《紫芝》之詠,都是因為不得已才長往山林的。這樣說來,嚮往林泉,與山林為伴,這只是一種夢想中的境界,並不是能夠親耳所聞親眼所見的。如今得到一位絕妙的畫手,將山水展現在眼前,不必走出房間,就能窮盡泉壑之美;猿聲鳥音,隱隱約約響在耳畔,山光水色,廣闊無邊,明艷奪目。這難道不使人感到愉快?這是蒙蔽神明、混濁清風者可比的嗎?凡描繪山水,無不有其規矩:舒展為宏大的圖卷不顯得多餘,收縮為精緻的景象不顯得缺少。觀賞山水也有規矩:以退隱之心相對則其價高,以熱中富貴之目相對則其價低。山水是巨大的物象,觀賞者必須遠看,才能見出一軸山川的形勢氣象;至於士女人物等小景,即使是在手中和書桌上,也可以一覽無餘。這是看畫的方法。世間的準確恰當的評論,以為山水有宜於行走的,有宜於遠望的,有宜於遊玩宜於居住的。畫只要達到這種境界,都可以列入妙品。但是宜於行走和宜於遠望,不如宜於遊玩宜於居住更與人契合。看看如今的山川,方圓數百里,宜於遊玩宜於居住之處不到十分之三四,但人們一定要選擇那些宜於遊玩宜於居住的地方。君子之所以迫切地嚮往山水,正因為那是安頓身心的好去處。所以山水畫應根據這一原理而描繪,鑒賞者也用這樣的眼光去品味。這就叫做不違背其本意。從畫也可以測定畫家的貴賤安危。李成的子孫昌盛,他的畫中,山腳地面,渾厚闊大,上部秀削而下部豐盈,這正是後人發達之相。不一定要論相,其道理本來應當如此。一個人學畫,與學草書沒有什麼不同。如果早晚臨摹鍾繇、王羲之、虞世南、柳公權的書法,時間長了,必然與他們所寫有幾分相近。至於大人達士,不會局限於一家,一定兼收並覽,廣議博考,自成一家,才算完成。如今齊魯一帶的人,難於模仿李成,關陝一帶的人,難於模仿范寬。一人學之,尚且嫌其蹈襲,何況齊魯關陝,幅員數千里,怎麼能夠各州各縣,所有的學畫者都去做李成、范寬呢?專門之學,自古為病,就因為出於同一個標準。人的耳目,厭舊喜新,大人達士,所以不局限於一家,原因在此。
【注釋】
①郭熙(生卒年不詳):字淳夫,河南溫縣人。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為圖畫院藝學,後任翰林待詔直長。工畫山水,學李成,後人把他與李成並稱「李郭」,為山水畫的主要流派之一。其繪畫實踐的心得,由其子郭思纂述為《林泉高致》,是中國古典畫論的重要著作之一。郭熙對山水畫的社會意義作了論述。他認為山水畫的產生是為了解決士大夫的某種心理矛盾,即「君親之心兩隆」與「林泉之志,煙霞之侶,夢寐在焉」的矛盾,供士大夫在做官之餘消遣之用。他還就畫家進行創作的主客觀條件、山水畫的布置、山川的特殊意態等發表了很多意見。
②高蹈遠引:指隱居。箕潁:箕山和潁水。相傳唐堯時的隱士許由,住在「潁水之陽,箕山之下」。見《高士傳》。後因以「箕潁」指隱居。黃、綺:夏黃公、綺里季。漢初商山四個隱士,名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里先生。四人鬚眉皆白,人稱商山四皓。
③白駒:白馬。《詩·小雅·白駒》:「皎皎白駒,食我場苗。」《詩·序》謂大夫刺宣王不能用賢而作。紫芝:紫芝曲。傳說秦末商山四皓因世亂退隱而作。起句為:「曄曄紫芝,可以療飢。」
④李成:宋初畫家。字咸熙,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後遷居青州(今屬山東)營丘,人稱李營丘。先世為唐宗室,善詩文,磊落有大志,因懷才不遇,遂放意詩酒,寓興於畫。擅長山水,初學荊浩、關仝,後自成一家。多寫平遠寒林,筆勢鋒利,凡煙雲變滅,水石幽澗,樹木蕭森,山川險易,莫不曲盡其妙。畫山水如捲雲,後人稱此技法為「捲雲皴」。亦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譽。與關仝、范寬形成五代、北宋間北方山水畫的三個主要流派。畫跡在北宋時已少見,米芾曾提出「無李論」之說。現存與王曉合作的《讀碑窠石圖》為宋代摹本。
⑤達士:即達人,通達事理的人。
⑥范寬(約950~1027):本名中立,字仲立。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性寬緩,故人稱范寬。擅長山水,初學李成,繼法荊浩,後悟出「與其師人,不若師造化」,因宋間北方山水畫的三個主要流派,對後世影響很大。寫山水,山頂好作密林,水邊置突兀大石,屋宇籠染黑色,畫出秦隴間峰巒渾厚、峻拔逼人的景象。落筆雄勁而凝練,用墨厚實而滋潤,用狀如雨點、豆瓣、釘頭的皴筆畫山,人稱「雨點皴」,又稱「芝麻皴」。傳世作品,據《宣和畫譜》著錄有五十八件,現存《溪山行旅圖》、《寒林雪景圖》等。
【原文】
柳子厚善論為文①,余以為不止於文,萬事有訣,盡當如是,況於畫乎?
何以言之?凡一景之畫,不以大小多少,必須注精神以一之,不精則神不專;必神與俱成,不俱成則精不明;必嚴重以肅之,不嚴則思不深;必恪勤以周之,不恪勤則景不完。蓋積惰氣而強之者,其跡軟懦而不決,此不注精之病也。積昏氣而汩之者,其狀黯猥而不爽,此神不與俱成之弊也。以輕心挑之者,其形脫略而不圓,此不嚴重之弊也。以慢心忽之者,其體疏率而不齊,此不恪勤之弊也。故不決則失分解法,不爽則失瀟洒法,不圓則失體裁法,不齊則失緊慢法,此最作者之大病也。然此可與明者道,難與俗人言。
郭熙嘗作一二圖,有一時委下不顧,動經一二十日,不向再三體之,是意不欲;意不欲,豈非所謂惰氣者乎?又每乘興得意,作則萬事俱忘,及事忘,志撓外物有一,則亦委而不顧;委而不顧者,豈非所謂昏氣者乎?凡落筆之際,必明窗淨几,焚香左右,精妙筆墨,盥手滌硯,如見大賓;心神閑意定,然後為之,豈非所謂不敢以輕心挑之者乎?已營之,又徹之;已增之,又潤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復之。每一圖必重重複復,終終始始,如交嚴敵,然後畢,此豈非所謂不敢以慢心忽之乎!所謂天下之事,不論大小,例須如此,然後有成。
【譯文】
柳宗元善於論述作文的方法,我以為不只是文章,世間萬事都有訣竅,一概應該如此,何況畫呢?憑什麼這樣說?凡畫一景,無論大小多少,都必須全神貫注,不全神貫注則精力不能集中;必須精神與景物一起完成,精神不與景物一起完成,則神思不夠清明;必須態度莊重以嚴肅氣氛,態度不莊重則思慮難以深沉;必須恭敬勤敏以考慮周全,不恭敬勤敏則景物不完備。原因是:惰氣聚積而勉強做事,一定顯得柔軟懦弱缺少決斷,這是精神不集中的毛病。昏氣聚積而陷溺於其中,一定顯得黯淡猥瑣不夠爽朗,這是精神不與景物一起完成的毛病。漫不經心,不當回事的,一定顯得疏略而不周全,這是態度不莊重的毛病。以怠慢之心而疏忽的,一定顯得粗率而不整齊,這是不恭敬勤敏的毛病。所以缺少決斷就失去了辨別的準繩,不夠爽朗就失去了瀟洒的風度,不周全就失去了體制規範,不整齊就失去了緊張與鬆弛之別,這尤其是作畫者的大病。但這些話可以對明智的人說,難以和俗人講。郭熙曾作一二幅畫,有時偶然放到一邊,動不動一二十天,不再體會省察,這表明心裡不想畫了;心裡不想畫,難道不是所謂惰氣嗎?又常常乘興得意,作起畫來萬事俱忘。在萬事俱忘時,只要有一樁事干擾心志,也同樣放到一邊,不再照管;放棄而不照管,這難道不是所謂昏氣嗎?凡是不筆的時候,一定要窗明几淨,左右焚香,筆墨精妙,盥手洗硯,好像會見貴賓一樣;一定要神閑意定,然後作畫,這難道不是所謂不敢掉以輕心嗎?已經經營過了,又撤除,已經增飾過了,又潤色,一遍已經可以了,又來第二遍,兩遍已經可以了,又來第三遍,每一幅畫,必定多次反覆,自始至終,如臨大敵,然後完畢,這難道不是所謂不敢以怠慢之心疏忽嗎?這就是我所說的,天下的事,無論大小,一概必須如此,才能有所成就。
【注釋】
①柳子厚(773~819):唐代柳宗元,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西南)人,故世稱柳河東。曾被貶柳州刺史,人稱柳柳州。唐代古文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與韓愈並稱「韓柳」。山水遊記尤為著名。詩亦有不少傳世名作。有《柳河東集》。
【原文】
學畫花者,以一株置深坑中,臨其上而瞰之,則花之四面得矣。學畫竹者,取一枝,因月夜照其影於素壁之上,則竹之真形出矣。學畫山水,何以異此?蓋如神遊物象,身即煙霞,則意度自見。
真山水之川穀,遠望之以取其深,近游之以取其淺。真山水之岩石,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真山水之雲氣,四時不同:春融怡,夏蓊鬱,秋疏薄,冬黯淡。畫見大象,不為斬刻之形,則雲氣之態度活矣。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澹泊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畫見大意,而不為刻畫之跡,則煙嵐之氣象正矣。真山水之陰晴,遠望可盡,而近者拘狹,則不能得明晦隱見之跡。
山之人物,以標道路;山之樓觀,以標勝概;山之林木映蔽,以分遠近;山之溪谷斷續,以分深淺。水之津渡橋樑,以足人事;水之漁艇釣竿,以足人意。大山堂堂,為眾山之王,所以分布以次岡阜林壑,為遠近大小而宗主之。其象若大君,赫然當陽①,而百辟奔走朝會,無偃仰背卻之勢。長松亭亭,為眾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蘿草木,為振挈依附而師帥之。其勢若君子,軒然得時②,而眾小人為之役使,無憑陵愁挫之態。山,近看如此,遠看如此,百數十里看又如此,每遠每異,所謂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背面如此,側面又如此,每看每異,所謂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百數十山之形狀,可得不悉乎?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如此,所謂四時之景不同也。山,朝暮看如此,陰晴看如此,所謂朝暮陰晴之變不同也。如此,是一山而兼百數十山之意態,可得不究乎?
春山煙雲聯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凈搖落,人肅肅;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閣而思居,見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生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妙也。
【譯文】
學畫花的人,拿一株花放在深坑內,站在坑上看,那麼花的四面的情狀都可以掌握了。學畫竹的人,拿一枝竹,在月夜將其影子照在白色的牆壁上,那麼竹的真形就出現了。學畫山水,與這有什麼不同呢?就好像神遊於物象之內,親身站在山水之前,那麼山水的風格自然呈現出來了。真山水的川穀,遠望以見其深,近游以見其淺。真山水的岩石,遠望以見其形勢,近看以見其質地。真山水的雲氣,一年四季,各不相同:春天的山和悅,夏天的山蒼翠,秋天的山疏薄,冬天的山黯淡。畫出其本來風格,不要過於整齊刻板,那麼雲氣的姿態、風度就活了。真山水的煙嵐,一年四季,各不相同:春天的山,淡泊如同微笑;夏天的山,蒼翠欲滴;秋天的山,明凈有似淡妝;冬天的山,慘淡寂靜,好像睡著了。畫出其總的意態,不要過分的拘泥死板,那麼煙嵐的氣象就純正了。真山水的陰晴,遠望一覽可見,近看卻不免拘狹,難以把握明暗隱現的變化。山中的人物,是道路的標誌,山中的樓觀,是美麗景色的標誌,山中林木掩映,作用是分出遠近,山中溪谷斷續,作用是分出深淺。水上的渡口橋樑,旨在使人事完備,水邊的漁船釣竿,旨在使人意充實。大山堂堂,這是群山之主,在分布排列岡阜林壑時,無論遠近大小,都以它為中心。其氣象宛如君王,赫然當陽,各位公卿無不奔來朝見,絕無俯仰背離的情景。長松亭亭,高出於眾樹,在分布排列藤蘿草木時,提挈依附,都以它為主。其氣勢宛如君子,軒然得時,其他身份卑賤的人由他支使,絕無侵擾挫折的姿態。山,近看如此,遠看如此,在一百多里外看又是如此,每遠一程,氣象就有不同,正是所謂山形步步移。山,正面如此,背面如此,側面又是如此,每換一個方位,氣象就有不同,正是所謂山形面面看。這樣說來,是一座山而兼一百多座山的形態,怎麼能不一一了解呢?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如此,正是所謂一年四季景象不同。山,早晚看如此,陰晴看如此,正是所謂早晚陰晴,變化無窮。這樣說來,是一座山而兼有一百多座山的意態,怎麼能不一一了解呢?春山陰雲聯綿,人見了喜樂;夏山嘉木繁陰,人見了泰然;秋山明凈搖落,人見了恭敬;冬山昏霾翳塞,人見了落寞。看這樣的畫,令人產生這樣的意緒,好像置身於這樣的山中,這就是畫的景外之意。看見青煙白路而想去行走,看見平川落照而想去眺望,看見隱士山閣而想去居住,看見山洞泉石而想去遊覽。看了這樣的畫,令人產生這樣的願望,好像真要到這地方去,這就是畫的意外之妙。
【注釋】
①當陽:天子南面向明而治。《左傳》文公四年:「昔諸侯朝正於王,王宴樂之,於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
②軒然:氣概不凡的樣子。
【原文】
東南之山多秀異,天地非為東南私也。東南之地極下,水潦之所歸,以漱濯開露之所出①,故其地薄而水淺;山多奇峰峭壁,斗出霄漢之外,瀑布千丈,飛落雲霞之表。非不如華山垂溜之千丈也,如華山者鮮爾②。縱有渾厚者,亦多出地上,而非地中也。西北之山多渾厚,天地非為西北偏也。西北之地極高,水源之所出,以岡隴擁腫之所埋,故其地厚而水深;山多堆阜,盤礴連延,不斷於千里之外,介丘有頂③,迄邐拔萃於四達之野。非不如嵩山、少室之峭拔也,如嵩、少者鮮爾④。縱有峭拔者,亦多出地中,而非出地上也。嵩山多好溪,華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別岫,常山多好列岫,泰山特好主峰,天台、武夷、廬、霍、雁盪、岷、峨、巫峽、天壇、王屋、林慮、武當,皆天下名山巨鎮,天地寶藏所出,仙聖窟宅所隱,奇崛神秀,莫可窮極。
【譯文】
東南部的山多清秀奇麗,天地並不是偏愛東南。東南部地勢極低,水都匯聚在那兒,因為漱濯開露產生於此,所以這一帶地薄而水淺,山多奇峰峭壁,陡峭地聳立在雲霄之外,瀑布千丈,從雲霞之上飛落。並不是說華山沒有千丈懸瀑,而是說北方像華山這樣的千丈懸瀑不多。縱然有氣勢渾厚的山,也多出於地上,而不出於地中。西北部的山多氣勢渾厚,天地並不是偏愛西北。西北部地勢極高,水都發源於那兒,因為沉埋著許多臃腫的岡隴,所以這一帶地厚而水深;山多丘陵,磅礴綿延,直到千里之外仍不間斷,介丘有頂,迤邐聳立於廣闊的原野。並不是說嵩山、少室山不峭拔,而是說北方像嵩山、少室山這樣峭拔的不多。縱然有峭拔的,也多出於地中,而不出於地上。嵩山好溪多,華山好峰多,衡山單獨的峰巒美而多,常山成列的峰巒美而多,泰山的主峰特別好,天台山、武夷山、廬山、霍山、雁盪、岷山、峨眉山、巫峽、天壇、王屋山、林慮山、武當山,這都是天下的名山巨鎮,天地間的寶藏產生之處,仙聖的住宅隱藏之處,奇崛神秀,不能窮盡。
【注釋】
①漱濯開露:意義不詳,待考。
②非不如華山垂溜之千丈也,如華山者鮮爾:另一版本作:「如華山垂溜,非不千丈也,如華山者鮮爾。」
③介丘:當指大山。
④非不如嵩山、少室之峭拔也,如嵩、少者鮮爾;另一版本作:「如嵩山、少室非不峭拔也,如嵩、少類者鮮爾。」
【原文】
而欲奪其造化,則莫神於好,莫精於勤,莫大於飽游飽看。歷歷羅列於胸中,而目不見絹素,手不知筆墨,磊磊磕磕,杳杳漠漠,莫非吾畫。此懷素夜聞嘉陵江水聲而草聖益嘉,張顛見公孫大娘舞劍器而筆勢益俊者也。
今之執筆者。所養之不擴大,所覽之不淳熟,所經之不眾多,所取之不精粹,而得紙拂壁,水墨遽下,不知何以能掇景於煙霞之表,發興於溪山之顛哉?後生罔語,其病可數。
何謂所養之不擴大?近者畫手,有《仁者樂山圖》,作一叟支頤於峰畔;《智者樂水圖》作一叟側耳於岩前。此不擴大之病也。蓋仁者樂山,宜如白樂天《草堂圖》①,山居之意裕足也。智者樂水,宜如王摩詰《輞川圖》②,水中之樂饒洽也。仁智所樂,豈一夫之形狀可見之哉?何謂所覽之不淳熟?近世畫手,畫峰則不過三峰五峰,水則不過三波五波,此不淳熟之病也。蓋畫山:高者下者,大者小者,脊脈向背,顛頂朝揖,其體渾然相應,則山之美意足矣。畫水:齊者,汩者,卷而飛激者,引而舒長者,其狀宛然自足,則水之態富贍矣。
何謂所經之不眾多?近世畫手,生吳、越者,寫東南之聳瘦,居咸秦者③,貌關隴之壯浪,學范寬者,乏營丘之秀媚,師王維者,缺關仝之風骨。凡此之類,咎在所經之不眾多也。何謂所取之不精粹?千里之山,不能盡奇;百里之水,豈能盡秀?太行枕華夏,而面目者林慮④;泰山占齊魯,而勝絕者龍岩。一概畫之,版圖何異?凡此之類,咎在所取之不精粹也。故專於坡陀失之粗,專於幽閑失之碎,專於人物失之俗,專於樓觀失之冗,專於石則骨露,專於土則肉多。筆跡不渾成,謂之疏,疏則無真意;墨色不滋潤,謂之枯,枯則無生意。水不潺,謂之死水;雲不自在,謂之凍雲;山無明晦,謂之無日影;山無隱見,謂之無煙靄。今山日到處明,不到處晦,山因日影之常形也。明晦不分焉,故曰無日影。今山煙靄處隱,不到處見,山因煙靄之常態也。隱見不分焉,故曰無煙靄。
【譯文】
而想以人工勝過天然,那麼沒有比喜好更為神奇的,沒有比勤奮更為靈異的,沒有比飽游飽看更重要的。歷歷分明地羅列在胸中,而眼睛似乎沒見到絹素,雙手似乎不知道筆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沒有什麼不是我的畫。歷史上已經有這樣的先例:懷素夜聽嘉陵江的水聲,而草書更加出色,張顛見公孫大娘揮舞劍器,其筆勢更加俊拔。如今的那些執筆作畫的人,素養不夠擴大,觀覽不夠淳熟,經歷不夠豐富,採取不夠精粹,而得紙拂壁,匆匆忙忙地揮洒水墨,不知道他憑什麼能從煙霞之外拾取景色,能在溪山之頂產生興緻?後生還不明白,其毛病可以列舉。什麼叫做素養不夠擴大呢?近日一位畫手,畫《仁者樂山圖》,只見一位老叟在峰畔支著下巴;《智老樂水圖》,只見一位老叟在岩前側著耳朵。這就是素養不夠擴大的毛病。因為,仁者喜歡山,應該像白居易的《草堂圖》,山居的情味充實。智者喜歡水,應該像王維的《輞川圖》,水中的樂趣豐盈。仁者和智者所喜歡,難道是一個老叟的形狀可以表現出來的嗎?什麼叫做觀覽不夠淳熟呢?近世一些畫手,畫峰不過三峰五峰,畫水不過三波五波,這就是不夠淳熟的毛病。因為,就畫山而言:高的、低的、大的、小的,脊脈的向背,頂峰的朝揖,其體勢渾然,相互呼應,那麼山的美就充分地顯示出來了。就畫水而言:靜止的,流動的,翻捲動盪的,瀰漫開來的,其情狀宛然自足,那麼水的姿態也就豐贍了。什麼叫做經歷不夠豐富呢?近世一些畫手,生活在吳越一帶的,只畫東南的聳瘦;居住在咸秦一帶的,只畫關隴的壯浪;學范寬的,缺少李成的秀媚;師法王維的,沒有關仝的風骨。凡此種種,過錯在於經歷不夠豐富。什麼叫做採取不夠精粹呢?千里之山,不可能都那麼奇異;百里之水,怎麼可能同樣秀媚呢?太行山橫亘在中國境內,而以林慮山為其面目,泰山綿延於齊魯大地,而以龍岩最為奇絕。倘若都畫成一樣,與地圖有什麼區別?凡此種種,過錯在於採取不夠精粹。所以只關注不平坦之境的失之於粗,只關注幽閑之境的失之於碎,只關注人物的失之於俗,只關注樓觀的失之於冗,只關注石塊的則骨骼外露,只關注泥土的則肌肉太多。筆法不渾成,稱之為疏,疏就沒有真意;墨色不滋潤,稱之為枯,枯就沒有生氣。水如不慢慢流動,稱之為死水;雲如不舒捲自在,稱之為凍雲。山無明暗之別,稱之為沒日影;山無隱現之異,稱之為無煙靄。現在我們來考察山:日光照到的地方明,照不到的地方暗,這是山在日影下的常態。明暗不分,所以說是無日影。有煙靄的地方山被遮住,沒有煙靄的地方山便出現,這是山在煙靄中的常態。隱現不分,所以說是無煙靄。
【注釋】
①白樂天(772~846):唐代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後遷居下(今陝西渭南)。與元稹一道提倡新樂府,並稱「元白」。有《白氏長慶集》。
②王摩詰(701~761):唐代王維,字摩詰,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其父遷於蒲州,遂為河東人。詩畫兼長。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董其昌奉他為山水畫「南宗」之祖。詩文收入《王右丞集》。繪畫作品有《馬上吟詩圖》、《寫濟南伏生像》、《江山雪霽圖》、《山居圖》、《釣雪圖》、《雪溪圖》、《三峽圖》、《輞川圖》等。又有《山水論》、《山水訣》,疑係後人偽托。輞川:在今陝西藍田西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作者久居此地,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說王維曾在京都千福寺壁畫《輞川圖》,「山谷郁盤,雲水飛動,意出塵外,怪生筆端。」
③咸:咸陽一帶,今屬陝西省。
④林慮:山名。即隆慮山。在河南林縣西北。
【原文】
山,大物也。其形欲聳拔,欲偃蹇,欲軒豁,欲箕踞,欲盤礴,欲渾厚,欲雄豪,欲精神,欲嚴重,欲顧盼,欲朝揖,欲上有蓋,欲下有乘,欲前有據,欲後有倚,欲下瞰而若臨觀,欲上游而若指麾,此山之大體也。
水,活物也。其形欲靜深,欲柔滑,欲汪洋,欲迴環,欲肥膩,欲噴礴,欲激射,欲多泉,欲遠流,欲瀑布插天,欲濺補入地,欲漁釣怡怡,欲草木欣欣,挾煙雲而秀媚,聯溪谷而光輝。此水之活體也。
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髮,以煙云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得煙雲而秀媚。水以山為面,以亭榭為眉目,以漁釣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漁釣而擴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山無煙雲,如春無花草。無雲則不秀,無水則不媚,無道路則不活,無林木則不生。山有高有下。高者血脈在下,其肩股張開,基腳壯厚,岩岫岡巒,勢相培擁,勾連映帶不絕。此高山也。故如是高山,謂之不孤,謂之不仆。下者血脈在上,其巔半落,項領相樊,根基龐大,堆阜臃腫,直下深插,莫測其端。此淺山也。故如是淺山,謂之不薄,謂之不泄。高山而孤,體干有僕之理;淺山而薄,神氣有泄之理。此山水之體裁也。
石者,天地之骨也,貴堅深而不淺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貴周流而不凝滯。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無深遠則淺,無平遠則近,無高遠則下。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迭,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緲。其人物之在三遠也:高遠者明,深遠者細碎,平遠者沖澹。明者不短,細碎者不長,沖澹者不大。此三遠也。
山有三大:山大於木,木大於人。山不百數十如木之大,則山不大;木不百數十如人之大,則木不大。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葉;而人之所以比夫木者,先自其頭。木葉若干,可以敵人之頭;人身若干,可以方比於木;則人之大小,木之大小,山之大小,自此而皆中程度。此三大也。
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派,則遠矣。山因藏其腰則高。山不藏腰,不唯不高,且無秀拔,兼何異碓嘴之形?水因斷其派則遠。水不斷派,不唯不遠,且無盤折,兼何異蚯蚓之似?
正面溪山,盤折委曲,鋪設而景不厭其詳,所以足人目之近尋。傍邊平遠,嶠嶺重疊勾連,縹緲而去,不厭其遠,所以極人目之曠望。遠山無皴,遠水無波,遠人無目。非無也,如無爾。
【譯文】
山是巨大的存在。其形狀要高聳峻拔,要夭矯上伸,要豁然開朗,要據持牢固,要質樸厚重,要宏偉豪放,要神采奕奕,要謹嚴持重,要左顧右盼,要有賓主相見之態,要上有遮蓋,下有所乘,要前有依據,後有倚靠,要向下俯瞰如踞高臨下,要向上遊覽如指揮調度。這就是山的大局。水是活動的存在。其形狀要安詳深遠,要柔和光滑,要曲折盤旋,要同源異流,要激蕩洶湧,要水勢急疾,要泉水眾多,要水流悠遠,要瀑布掛天,要迸射入地,要漁釣者怡然自得,要草木欣欣向榮,挾帶著煙雲而清秀妍媚,溪谷聯綿而光芒閃爍耀目。這就是水的活態。山以水為其血脈,以草木為其毛髮,以煙云為其神采。所以,山得到水而充滿生機,得到草木而有文采,得到煙雲而清秀妍媚。水以山為其面容,以亭台為其眉目,以漁釣為其精神。所以,水得到山而嫵媚多姿,得到亭台而開朗通暢,得到漁釣而疏闊豁達。這是山水的布置。山沒有煙雲,就像春天沒有花草一樣。無雲就不清秀,無水就不妍媚,沒有道路就不免死板,沒有樹木就缺少生氣。山有高有低。高山的血脈在下,它的肩股張開,基腳厚實,岩岫岡巒,相互襯托擁護,勾連映帶,綿綿不絕。這就是高山。所以這樣的高山,才算得不孤立,才算得不倒仆。低山的血脈在上,其頂峰比高山低一半,項領相互攀援,根基龐大,岡巒臃腫,一直向下深插,沒法弄清它的盡頭。這就是低山。所以這樣的低山,才算得不輕微,才算得莊重。孤立的高山,其體干有倒仆的趨勢;輕微的低山,其神氣不免輕慢。這是山水的體裁。石塊是天地之骨,貴在堅深而不淺露;水是天地之血,貴在流轉而不凝滯。山有三種不同的遠:從山下仰望山頂,這是高遠;從山前探望山後,這是深遠;從近山眺望遠山,這是平遠。沒有深遠則淺,沒有平遠則近,沒有高遠則低。高遠之色清澈明朗,深遠之色陰影重重,平遠之色有明有暗。高遠之勢特出,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緲。人物也因三種不同的遠而不同:置身高遠的境界,明朗清晰;置身深遠的境界,瑣屑藐小;置身平遠的境界,沖和淡泊。明朗清晰的不短,瑣屑藐小的不長,沖和淡泊的不大。這是所謂三遠。山有三種不同的大:山比樹大,樹比人大。山沒有樹的一百幾十倍大,則山不夠大;樹沒有人的一百幾十倍大,則樹不夠大。樹與人相比,先從樹葉算起,人與樹相比,先從頭算起。樹葉若干,可以相當於人的頭部;人身若干,可以和樹相比。這樣做了,那麼,人的大小,樹的大小,山的大小,就都合乎規定的標準了。這是所謂三大。山要高,但完全露出就顯得不高,煙霞鎖住山的腰部,便顯得高了。水要遠,但完全露出就顯得不遠,將水流遮掩隔斷,便顯得遠了。山因為藏住腰部而高,不藏住腰部,不僅不高,而且無秀拔之勢,這與畫碓嘴的形狀有什麼區別?水流遮掩隔斷則遠,水流不隔斷,不僅不遠,而且無迴環之態,這與蚯蚓有什麼不同?從正面畫溪山,盤旋轉折,詳細鋪設,不厭其說,這是為了滿足人眼的近看;從側面畫平遠之山,山嶺重疊勾連,縹緲延伸,不嫌其遠,這是為了滿足人眼的遠眺。遠山沒有紋理,遠水沒有波浪,遠人沒有眼睛。並非真的沒有,而是好像沒有。
◆畫 意
◎郭 熙
世人止知落筆作畫,卻不知畫非易事。《莊子》謂畫史解衣盤礴①,此真得畫家之法。須養得胸中寬快,意思悅適,如所謂易、直、子、諒油然之心生,則人之笑啼情狀,物之尖斜偃蹇,自然布列於心中,不覺見之於筆下。晉顧愷之必構層樓以為畫所,此真古之達士。不然,則志氣鬱澀,局在一曲,如何得寫貌物情發人思哉?如工人斫琴,得嶧陽桐絲②,巧手妙意,洞然於中,則朴材在地,枝葉未披,而雷氏成琴③,已脫然在目。其意煩體悖,拙魯悶默之見,鑿利刀,不知措手之處,焉得焦尾、玉磬④,揚音於清風流水哉?更如古人言: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哲士多談吾人詩中畫,今佳什有道盡人腹中之事,裝出人目前之景。不因靜居燕坐,明窗淨几,一炷爐香,萬慮消沉,則幽情真趣,豈易品藻?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應,方始縱橫中度,左右逢源。世人將率意觸情,豈草草便得?
因記古人清篇秀句,有發於佳思者,則雖一聯半語,錄之亦可備觀,則古今名筆,情思過半矣。如:「女幾山頭春雪消⑤,路傍山杏發柔條。心期欲去知何日⑥,惆悵回車下野橋。」「獨訪山家歇還涉,茅屋斜連隔松葉。主人聞語未開門,繞籬野菜飛黃蝶。」「南遊兄弟幾時還,知在三湘五嶺間⑦?獨立衡門秋水闊⑧,寒鴉飛盡日沉山。」「釣罷孤舟系葦梢,酒開新瓮開包⑨。自從江浙為漁父,二十餘年手不抄。」「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歐日日來。」「渡水蹇驢雙耳直,避風羸仆一肩高。」「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六月杖藜來石路⑩,午陰多處聽潺。」「數聲離岸櫓,幾點別洲山。」「遠水兼天凈,孤城隱霧深。」「犬眠花影地,牛牧雨聲坡。」「密竹滴殘雨,高峰留夕陽。」「天遙來雁小,江闊去帆孤。」「雪意未成雲著地,秋聲不斷雁連天。」「相看臨遠水,獨自坐孤舟。」「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沙岸江村近,松門山寺深。」「疏簾看雪卷。」「野寺山邊斜有徑,漁家竹里半開門。」「古樹老連石,急泉清露沙。」「雪埋寒樹短,雲壓夜城低。」「泉聲到池盡,山色上樓多。」「亂山藏古寺。」「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
畫之為用大矣!盈天地間,萬物纖悉,含毫運思,能曲盡其態者,止一法耳。一者何?曰「傳神」而已矣。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此郭若虛深鄙眾工,雖曰畫而非畫者,蓋只能傳其形,而不能傳其神也。故書法氣韻生動為第一⑾,良有以哉!
【譯文】
一般人只知道落筆作畫,卻不知道作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莊子》中記載畫史神閑意定,不拘形跡,這才真的把握住了畫家的方法。必須培養出度量宏大的胸襟,心境暢適,如《禮記·樂記》所說的平易、正直、慈愛、誠信之心油然而生,那麼,人或笑或哭的情狀,物的尖斜宛轉,自然就會排列在心中,不知不覺地出現於筆下。晉代的顧愷之一定要修建層樓作為繪畫的地方,這真是古代通達事理的人。如果不是這樣,就會心志郁澀,局限在一個角落,怎麼能夠畫出事物的情態引發人的思致呢?譬如工匠造琴,得到嶧陽桐絲,其設想和技能都很巧妙,心中了解透徹,那麼,儘管地上的木材還未經加工,連枝葉也未剪修,但一架完整的雷氏琴,已活靈活現地呈現在眼前。如果其心情煩悶,身體不適,見解愚拙沉悶,雖有質量很好的刀鑿,也不知該從何處下手,怎麼能得到焦尾琴和玉磬,從而揚聲於清風流水間呢?再如古人所說: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識見超越尋常的人常談論我們詩中的畫意,如今許多好作品確實說出了人心中的事情,展現了人眼前的景物。如果不閑居安坐,明窗淨几,一炷爐香,萬慮消沉,那麼幽情真趣,難道是容易品題的嗎?待到境界已瞭然於心,並且心手相應,這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得心應手,順利無礙。一般人率爾操觚,觸動感情,如此草草,怎麼會取得預期效果呢?因而想起古人的清篇秀句,產生於美妙的構思,雖然只有一聯半語,錄下來也可供人玩賞。那麼古人的好文章,由此也可領略過半了。如:(略)畫的作用實在大。整個天地之間,萬物林林總總,含毫運思,能夠婉轉曲折地展現出其姿態的,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傳神。世人只知道人有神,而不知道物也有神。因此郭若虛極為鄙視普通畫工,雖然名為畫而其實不能算畫,理由是只能描繪其形,不能描繪其神。所以書法中以氣韻生動為第一,確實是有原因的。
【注釋】
①解衣盤礴:《莊子·田子方》:「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有一史後至者,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覘之,則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般礴,箕踞。伸開兩腿坐,示不拘形跡。
②嶧陽:嶧山的南坡。山的南面叫陽。《書·禹貢》:「嶧陽孤桐。」《傳》:「孤,特也。嶧山之陽,特生桐,中琴瑟。」後因以嶧陽作琴的別名。
③雷氏琴:唐代蜀中人雷威工於制琴,世稱其所制琴為雷琴。自為品第,上者以玉徽,次者以瑟瑟徽,又次者金徽蚌螺徽。為宋人所貴重。宋姚寬《西溪叢話》上:「洛中董氏蓄雷琴一張,中題云:山虛水深,萬籟蕭蕭。古無人蹤,唯石。狀其聲也。」
④焦尾:焦尾琴。東漢蔡邕用一端有焦痕的桐木所制的琴。《後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
玉磬:古代樂器。《禮·明堂位》:「拊搏玉磬,揩擊,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樂器也。」
⑤女幾山:在河南宜陽縣。《山海經·中山經》:「女幾之山,洛水出焉,東注於江。」
晉張軌隱於宜陽女幾山,即此。俗名石雞山。
⑥心期:期望。
⑦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南北,湘江流域一帶。五嶺:山名。說法很多,但多以為在廣西境內。
⑧衡門:橫木為門,指簡陋的房屋。
⑨:腌魚。
⑩藜:藜莖所作的杖。《晉書·山濤傳》:「以母老,拜贈藜杖一枚。」
⑾氣韻:氣指氣勢、氣機,即畫面顯示的動態;韻指情致,是對生動方面更高一步的要求。
◆畫 題
◎郭 熙
《世說》所載戴安道就範宣之讀書①,安道學畫,宣以為無用而不喜。安道乃取《南都賦》,為宣畫賦內前代衣冠,宮室人物鳥獸草木山川莫不畢具,而一一有所證據征考,宣始躍然曰:「畫之為有益如是。」然後重畫。然則自古帝王、名公、巨儒,相襲而畫,皆有所為而作也。如成都周公禮殿,有晉州刺史張牧畫三皇五帝。三代至漢以來②,君臣賢聖人物,粲然滿殿,令人識萬古禮樂。故王右軍恨不克見,而逮今為寶。則世之俗工下隸,矜眩細巧,又豈知古人於畫事別有意旨哉?郭熙為試官,嘗出《堯民擊壤》題③,其間人物,卻作今人巾幘。此不學之弊,不知古人作畫之大意也。作畫先命題為上品,胸次寬闊,自然合古人意趣。無題便不成畫。更要記春夏秋各有初終曉暮,品意物色,便當分解,況其間各有趣哉?其他不消拘四時,而經史諸子中故事,又各從時所宜者為可。
如春有早春曉景,早春晚景,早春雪景,早春雨景,早春殘景,早春雨霽④,早春雪霽,早春煙雨,早春寒雲,早春煙靄,春雲欲雨,春風春雨,斜風細雨,春山明麗,滿溪春溜⑤,春雲出谷,春雲白鶴(非謂如白鶴形也,謂如飛鶴之翻折耳),皆春題也。夏有夏山晴霽,夏山風雨,夏早山行,夏山早行,夏山林館,夏山林木怪石,夏山平遠,夏山松石平遠,夏山雨過平遠,夏雨山行,濃雲欲雨,驟風急雨,夏山雨罷雲歸,夏山溪谷濺瀑,夏山煙曉,夏山煙晚,夏日山居,夏雲多奇峰,皆夏題也。
秋有初秋雨過,平遠秋霽,秋山雨霽,秋風雨霽,秋雲下隴⑥,秋煙出谷,秋風欲雨(又曰西風欲雨),秋風細雨,西風驟雨,秋晚煙嵐,秋山晚意,秋山晚照,秋晚平遠,遠水澄秋,疏林秋晚,秋景林石,秋景松石,皆秋題也。
冬有寒雲欲雪,冬陰密雪,冬陰霰雪⑦,翔風飄雪⑧,山澗小雪,回溪遠雪,雪後山家,雪中漁舍,艤舟沽酒,踏雪遠沽,雪溪平遠,絕澗雪松,松軒醉雪⑨,水榭吟人,皆冬題也。
曉有春曉,秋曉,晴曉,雨曉,雪曉,煙嵐,春靄,朝陽,皆曉題也。晚有春山晚照,雨過殘雪,晚山殘照,疏林晚照,平川返照,遠水晚晴,暮山煙靄,僧歸溪寺,客到酒家,皆晚題也。
松有雙松,三松,五松,六松,喬松,一望松(皆祝壽用)。郭熙嘗作《連山一望松》,為文潞公壽⑩,以二尺余小絹作一老人,倚杖岩前一大松下,自此後作無數松,大小相亞,轉嶺下澗,幾千百松,一望不斷。平昔未嘗如此布置。取公子孫連綿、公相之義。此外有所謂青松,春松,長松,皆隨題賦景,非可以執一論也。
木有怪木,古木,老木,垂岸怪木,垂崖古木。石有怪石,松石(怪石兼雲松者也),林石(林木兼之),秋江怪石(怪石之在江岸者,蓼花蒹葭之屬,亦可作一二遠近映帶),松石平遠(此小景也。作平遠於松石旁,松石要大,平遠要小),松石濺瀑(作濺瀑於松石邊,松石要凝重,濺瀑要飛動,亦小景也,當以大素分別淺深高下)。雲有雲橫谷口,雲出岩間,白雲出岫⑾,輕雲下嶺。
煙有煙橫谷口,煙生亂石,暮靄平林,輕煙引素,春山煙嵐,秋山煙靄。水有回溪濺挑,雲嶺飛泉,雨中瀑布,雲中瀑布,煙溪瀑布,遠水鳴榔⑿,雪溪釣艇。
雜有水林漁舍,憑高觀耨,平沙落雁,溪橋酒家,橋樵蘇⒀,皆雜題也。
【譯文】
《世說新語·巧藝》記戴逵(字安道)到范宣那兒讀書,安道學習繪畫,范宣認為無用,不大高興。於是戴逵以《南都賦》為畫題,將賦內寫到的前代衣冠、宮室、人物、鳥獸、草木、山川一一為范宣畫了出來,並且都有證據考訂,范宣見了,才高興地說:「畫是如此地有用啊!」從此開始重視繪畫。這樣說來,自古以來的帝王、名公、大儒,相沿作畫,都是有緣故的。比如成都的周公禮殿,有晉州刺史張牧畫的三皇五帝,從三代到漢,凡君臣中的聖賢,無不鮮明地畫滿殿壁,令觀看者知道萬古禮樂。所以王羲之遺憾不能親眼目睹,而至今還為人們所珍視。世間的俗工下隸,矜誇和炫耀細小的技巧,又哪裡知道古人對於作畫別有宗旨呢?郭熙作圖畫院試官時,曾出《堯民擊壤》的畫題,有些畫手筆下的人物,卻戴著今人的巾幘。這都是不學的毛病,不知道古人作畫的主旨。作畫先擬好畫題的是上品。胸襟寬闊,自然與古人的意趣相合。沒有題便不成畫。更要記住:春夏秋冬各有其初(始)、終(結束)、曉(早晨)、暮(晚上),品評風物、景色,便當有所分別,何況這中間各有意趣呢?其他的不必受四季的限制,而經史諸子中的故事,又各隨著具體情況採取適宜的做法,這就可以了。比如春景,有早春曉景,早春晚景,早春雪景,早春雨景,早春殘景,早春雨霽,早春雪霽,早春煙雨,早春寒雲,早春煙靄,春雲欲雨,春風春雨,斜風細雨,春山明麗,滿溪春溜,春雲出谷,春雲白鶴(並不是說像白鶴的形狀,而是說像飛鶴的翻轉)。這些都是寫春景的畫題。夏景有夏山晴霽,夏山風雨,夏早山行,夏山早行,夏山林館,夏山林木怪石,夏山平遠,夏山松石平遠,夏山雨過平遠,夏雨山行,濃雲欲雨,驟風急雨,夏山雨罷雲歸,夏山溪谷濺瀑,夏山煙曉,夏山煙晚,夏日山居,夏雲多奇峰。這些都是寫夏景的畫題。秋景有初秋雨過,平遠秋霽,秋山雨霽,秋風雨霽,秋雲下隴,秋煙出谷,秋風欲雨(又稱「西風欲雨」),秋風細雨,西風驟雨,秋晚煙嵐,秋山晚意,秋山晚照,秋晚平遠,遠水澄秋,疏林秋晚,秋景林石,秋景松石。這些都是寫秋景的畫題。冬景有寒雲欲雪,冬陰密雪,冬陰霰雪,翔風飄雪,山澗小雪,回溪遠雪,雪後山家,雪中漁舍,艤舟沽酒,踏雪遠沽,雪溪平遠,風雪平遠,絕澗雪松,松軒醉雪,水榭吟人。這些都是寫冬景的畫題。曉景有春曉、秋曉、晴曉、雨曉、雪曉、煙嵐、春靄、朝陽。這些都是寫曉景的畫題。晚景有春山晚照,雨過殘雪,晚山殘照,疏林晚照,平川返照,遠水晚晴,暮山煙靄,僧歸溪寺,客到酒家。這些都是寫晚景的畫題。松樹有雙松,三松,五松,六松,喬松,一望松(都是祝壽時用的)。郭熙曾畫《連山一望松》,為文潞公(文彥博)祝壽。在二尺多長的一片小絹上,畫一位老人,在岩前一棵大松樹下靠著手杖;這後面是無數的松樹,依次略小一些,轉嶺下澗,近千百棵松樹。以往未曾這樣布置過。意思是祝文潞公子孫連綿為公為相。此外還有所謂青松,春松,長松,都要根據題目鋪陳景色,不可固執一義,不知變通。木(樹)有怪木,古木,老木,垂岸怪木,垂崖古木。石有怪石,松石(怪石而兼有雲松稱為松石),林石(怪石而兼有林木稱為林石),秋江怪石(指江岸怪石,蓼花蒹葭之類,也可畫少許,以造成遠近映帶的效果),松石平遠(這是小景。在松石旁畫平遠,松石要大,平遠要小),松石濺瀑,(在松石邊畫飛濺的瀑布,松石要凝重,濺瀑要飛動,這也是小景,應當用大白色分別淺深高低)。雲有雲橫谷口,雲出岩間,白雲出岫,輕雲下嶺。煙有煙橫谷口,煙生亂石,暮靄平林,輕煙引素,春山煙嵐,秋山煙靄。水有回溪濺挑,雲嶺飛泉,雨中瀑布,雲中瀑布,煙溪瀑布,遠水鳴榔,雪溪釣艇。屬於雜題的有:水林漁舍,憑高觀耨,平沙落雁,溪橋酒家,橋樵蘇。這些都是雜題。
【注釋】
①戴逵(約325~396):字安道。參見本卷《圖畫名意》注⑥。《世說新語·巧藝》載:「戴安道就範宣學,視范所為,范讀書亦讀書,范抄書亦抄書。唯獨好畫,范以為無用,不宜勞思於此。戴乃畫《南都賦》圖。范看畢咨嗟,甚以為有益,始重畫。」
②三代:指夏、商、周三個朝代。
③擊壤:相傳堯時,有老人擊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後成為歌頌盛世太平的典故。
④霽(jì劑):本指雨止,引申為風雪停,雲霧散,天氣放晴。
⑤溜(liù六):水流。
⑥隴:險峻的山。
⑦霰雪:雪珠,雨點下降遇冷凝結而成的微小冰粒。
⑧翔風:祥風。
⑨軒:有窗檻的長廊或小室。
⑩文潞公(1006~1097):北宋大臣文彥博,字寬夫,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仁宗時進士,慶曆末由參知政事任宰相。元五年(1090)退職,前後任事約五十年。封潞國公。有《潞公集》。
⑾岫:山穴
。⑿鳴榔:有二義:一指漁人捕魚時用長木敲船舷作聲,驚魚令入網。一指在船上唱歌時,敲船舷作節拍。
⒀(zhuó灼):獨木橋。樵蘇:打柴。
◆畫格拾遺
◎郭 熙
早春曉煙。驕陽初蒸,晨光欲動,晴山如翠,曉煙交碧,乍合乍離,或聚或散,變態不定,飄繚繞於叢林溪谷之間,曾莫知其涯際也。
風雨水石。猛風聚發,大雨斜傾,瀑布飛空,奔湍射石,噴珠濺玉,交相濺亂,不知其源流之來近遠也。古木平遠。層巒群立,怪木斜欹,影浸寒流,根蟠崖岸,輪萬狀,不可得而名也。
煙生亂山平遠。亂山如幾百里,煙嵐聯綿,亂山,矮林小寺,閉見掩映,看之令人意興無窮,亦人之所俊。人家佛廟,津渡橋,縷分脈剖,佳思麗景,不可殫述。唯略於濃嵐積翠之間,以硃色而淺深之。自大山腰橫抹以旁達於向後,平遠林莽煙雲縹緲一帶之土,朱綠相異色而輕重隱沒相得,畫出山中一番曉意,可謂奇作。
西山走馬。其山作秋意。於深山中,數人驟馬出谷口,內一人墜馬,人馬不大,而人氣如生,喻躁進者如此。自此而下,乃一長板橋,有皂幘數人,乘款段而來,喻恬退者如此。又於峭壁之隈,青林之蔭,半出一野艇,艇中蓬庵①,庵中酒書帙;庵前一人,露頂坦腹啜茗,仰看白雲,俯聽流水,冥搜遐想之象②,舟側一夫理楫,斯則又高矣。
【譯文】
早春曉煙。驕陽初升,晨光欲動,晴山如翠,曉煙交碧,忽合忽離,時取時散,其形態變化不定,飄繚繞在叢林溪谷之間,竟無人能知道其邊際。風雨水石。狂風突然颳起,大雨傾瀉,瀑布從空中飛落,奔流衝激著石塊,噴珠濺玉,水花交相撞擊,弄不清其源流的遠近。古木平遠。重巒聳立,怪木傾斜,其倒影浸在寒流中,根盤在崖岸邊,彎曲成各種各樣的形狀,居然無法為之命名。煙生亂山平遠。亂山似有幾百里之遙,煙嵐聯綿,亂山高峻,矮林小寺,遮掩襯托,看了令人意興無窮,也是人的良伴勝友。人家佛廟,渡口小橋,條分縷析,佳思麗景,不可盡述。只略微在濃嵐積翠之間,用硃色區別出深淺。從大山的腰部橫抹向一旁,接著向後,平遠林莽煙雲縹緲一帶的土色,因朱綠相異而輕重隱沒都很合適,畫出山中的一番曉意,可算奇作。西山走馬。其山顯現出秋意。在深山之中,幾個人策馬跑出谷口,其中一人摔下馬來,人馬不大,但人的氣息栩栩如生,這是比喻那些急於進取(熱中於功名仕宦)的人。由此而下,是座長板橋,有幾位戴著黑色頭巾的人,騎著行步遲緩的馬慢慢走來,這是比喻那些淡於名利的人。又在峭壁的拐彎處,一片樹蔭下,露出半隻小船,船中是座蓬形書房,書房中擺放著酒壺書卷,書房前一人,正光著頭坦腹飲茶,仰看白雲,俯聽流水,一副冥搜遐想的神態。船邊另有一人在料理船槳。這樣的人生境界又更為高尚了。
【注釋】
①庵:書房。
②冥搜:搜訪及於幽遠之處。遐想:遙想。謂馳想高遠。
※別上錯車:你可能在一個人面前一文不值
※注重傳統筆墨又注重師法造化的山水畫家龔賢畫論資料學習(附圖)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