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環那麼胖,到了夏天怎麼辦?光她穿的衣服,一般人都用不起
在《墨子·公孟》中,有這樣一段話:「今我問曰:何故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每年到了夏天的時候,隨著天氣愈發炎熱,現代人都喜歡躲在空調屋中避暑。在古代,別說是空調了,連個電風扇都沒有,那麼,古人又是如何驅散暑氣的呢?
古人有「浸伏」的風俗,即三伏天要到江河中洗冷水浴,或以井水沖涼,從而祛除暑氣熱毒。而古今「浸伏第一人」,當屬東晉煉丹家葛洪了。他酷愛浸伏,這個在《四時幽賞錄》中有載:「葛仙翁每大醉,夏炎熱,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氣故耳。」
這裡,我們來說說唐朝。
唐朝首都長安的暑期非常難熬,杜甫曾在詩中如此寫道:「七月六日苦炎蒸,對食暫餐還不能。」可見,盛夏的長安熱得可怕。對於長安城的老百姓來說,搖扇子或浸伏洗澡,都是比較好的驅暑方式,而權貴人家通常會選擇更加講究的避暑方式。
一是、用窖藏的冰塊解暑。
每逢寒冬臘月,流經長安城的渭水河面就會結出一層浮冰,長安城的達官顯貴們會花錢僱人去河床上鑿冰塊,將冰塊放在大宅里的地窖中封存起來。地窖的結構非常獨特,既深又廣,地窖底部通常會鋪設乾草,周圍還有固定冰塊的木樁。將冰塊碼好後,再用柴草和泥土蓋頂,避免空氣流通,將一地窖的冰塊裹得密不透風。
如此,等到夏季時,再將冰塊從地窖中取出,置於屋中降低室溫。
在《開元天寶遺事》中有著這樣的記載:「楊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於席間。座客雖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挾纊者。其驕貴如此也。」且不提炎夏中一塊冰的價值,單從「使匠琢為山」來看楊國忠的排場已展露無遺。在場的人無不根據這座大冰山展開聯想,身心為之一顫。更有甚者,覺得自己置身冰川,還需在身上蓋著絲綿才能覺得舒服。
許多大臣沒能力請人鑿冰塊、挖冰窖,只能在盛夏忍受酷暑。楊國忠抓住這一機會,開始施展「冰塊外交」,將自家的冰塊作為禮物送給有需要的大臣,增進友誼:「每至伏日,取堅冰,令工人鏤為鳳獸之形,或飾以金環彩帶,置之雕盤中,送與王公大臣。」此舉竟與「雪中送炭」有異曲同工之妙,盛夏里還有什麼比冰塊更合適的禮物嗎?真可謂高明至極。
二是、搭建涼棚。
普通老百姓亦會搭建涼棚納涼,不過,老百姓的排場當然沒有富家子弟講究。尋常百姓,在西瓜地里搭個五尺見方的瓜棚,已是難得的享受。《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至暑伏中,各於林亭內植畫柱,以錦綺結為涼棚,設坐具,召長安名妓間坐。遞相延請,為避暑之會。時人無不愛羨也。」果不其然,富家子弟的排場的確不是老百姓可比的。
老百姓搭涼棚的材料無非是乾草木頭,而富人們竟「錦綺結為涼棚」,令人嘆為觀止。在滿足納涼需求的情況下,還有一群風塵女子在一旁陪坐,也難怪「時人無不愛羨也」。
這兩種避暑方式是權貴人家最常用的,皇宮中的法子又與前文大相徑庭。
眾所周知,楊玉環的身材比較豐盈,由於體脂率較高,楊貴妃難免會懼熱。在冬天的時候,楊玉環能夠將房檐上的冰柱拿在手裡把玩,也不覺得冷;到了夏天,楊貴妃過得就不那麼舒服了,「貴妃每至夏月,常衣輕綃,使侍兒交扇鼓風,猶不解其熱。」每到盛夏,貴妃穿著輕薄的「輕綃」,命令侍女們拿著扇子站在左右揮舞,仍覺得天氣酷熱難忍。
那麼,「輕綃」是種什麼樣的布料呢?
由史料可知,這種布料質地非常輕,一匹輕綃(大概為三十三米長)還沒到三兩重,這樣神奇的布料做成的衣物,真可謂輕薄無比。不過,就算是這樣輕的衣服,楊玉環仍覺得酷暑難耐。為了避暑,楊貴妃還將冰涼的玉製品放在嘴裡,從中汲取涼意。「貴妃素有肉體,至夏苦熱,常有肺渴,每日含一玉魚兒於口中,蓋借其涼津沃肺也。」玉魚兒終究不是雪糕,沒什麼實質性的作用,且無法緩解「肺渴」。
所以,每逢剩下楊貴妃的日子都不怎麼好過,難怪她喜歡陪著玄宗外出避暑。看著愛妃每天被熱得頭昏眼花,唐玄宗也難受得不得了。隨著氣溫越來越高,太監們輪番扇起的風全都成了熱空氣,非但不能令人感覺涼爽,反而讓人更加燥熱。玄宗終於忍無可忍,打算跑到深山老林中避暑。既然,皇帝要帶著貴妃「入山」,自然不可能住在山洞裡,還需建造一處落腳的行宮。
至於如何建造行宮,那自是一番大興土木,壓榨民力。不過,為了節省些翻修行宮的開銷,同時加快行宮的修建速度,唐朝皇帝亦會「便宜行事」。例如《寰宇記》中記載唐太宗在山裡修建行宮時,命令工匠僅在正殿加瓦,其餘殿室均用茅草苦頂。
參考資料:
【《墨子·公孟》、《開元天寶遺事》、《寰宇記》】
※袁崇煥被凌遲,兩個親信商量:一個世代為其守墓,一個要干件大事
※坑殺就已經夠殘忍的了,但是,古代對敵軍還有一種更為殘忍的方式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