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Cell:張鋒團隊又創新!「DNA顯微鏡」將你看透

Cell:張鋒團隊又創新!「DNA顯微鏡」將你看透

Cell:張鋒團隊又創新!「DNA顯微鏡」將你看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看,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團團的熒光圖像極了朱自清筆下的《春》。這張圖不是春景確勝似春景,它的到來預示著我們即將迎來「最美醫藥四月天」。

近日,張鋒所在的團隊發明了一種顛覆傳統的顯微鏡。這個顯微鏡可不一般!無需昂貴的光學設備,只需相應試劑,便可通過細胞自身的遺傳物質對細胞進行「拍攝」生成可視化圖像。該研究成果發布在《Cell》雜誌上。

Cell:張鋒團隊又創新!「DNA顯微鏡」將你看透

DOI:https://doi.org/10.1016 / j.cell.2019.05.019

顯微鏡家族的新星

說起顯微鏡人們腦海中總會浮現出他的樣子。16世紀末第一台顯微鏡在荷蘭誕生,此後伽利略用顯微鏡研究昆蟲複眼,由此我們打開了微觀世界的大門。1931年,「電子顯微鏡之父」恩斯特?魯斯卡在生物醫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電子顯微鏡的問世為之後一系列的醫學成就奠定了堅實基礎。

由於 DNA 中的每個鹼基分子在每個細胞內存在的數量十分微小,即便我們直接標記也很難直接觀測到其標記信號。

Cell:張鋒團隊又創新!「DNA顯微鏡」將你看透

如今,張鋒教授所在的團隊創造出「DNA顯微鏡」,可以在構建細胞圖像的同時積累大量的基因組信息。

「DNA顯微鏡」突破了傳統顯微鏡依賴分子探針技術的局限。它與使用光、x 射線和電子來觀察組織和細胞內部的方式不同,「DNA顯微鏡」採用了堆疊分子的化學合成法來顯示細胞結構。

首先,研究人員將細胞培養中選定的RNA反轉錄為cDNA,然後利用獨特的核苷酸鏈(UMI)標記待研究的分子。UMI會連接到與其互補的 RNA 分子上,使其具有唯一的標籤。

當然,這還遠遠不能夠直接顯示基因組。接下來,科學家們採用化學合成法將化學物質混合在一起。這些化學物質會對這些標籤進行多次複製。

隨著這些複製品的增多,它們開始偏離原來的位置。當兩個遊離的DNA分子相遇時,它們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獨特的DNA標記。

Cell:張鋒團隊又創新!「DNA顯微鏡」將你看透

最後,研究人員將提取並分析細胞中DNA。然後,用演算法推斷出DNA分子的原始位置從而生成圖像。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Joshua A. Weinstein 教授表示:「從某種意義上說,最初的DNA分子就像無線電發射塔,以DNA分子的形式相互發送信息。研究人員可以探測到一座塔何時與附近的另一座塔通信,並利用塔之間的傳輸模式來繪製它們的位置。」

震驚的不是技術而是技術帶來的廣闊前景

與之前大家所熟悉的電子顯微鏡、熒光顯微鏡、薄層顯微鏡工作方法不同。DNA顯微鏡只需要樣本和熒游標記便可顯示出細胞的結構。

張鋒表示:「每個細胞都有獨特的DNA字母或基因型組成,DNA顯微鏡通過直接從被研究的分子中捕獲信息,開闢了一種將基因型與表型聯繫起來的新方法。」

Cell:張鋒團隊又創新!「DNA顯微鏡」將你看透

傳統光學顯微鏡(左)和「DNA顯微鏡」(右)捕獲的一組細胞。來源:Joshua Weinstein/Broad Institute

更重要的是,DNA顯微鏡與傳統顯微鏡的成像效果不相上下。Weinstein 教授表示:「DNA顯微鏡與傳統顯微鏡是互補的。光學顯微鏡可以很好地看到分子,即使它們在樣品中稀疏,DNA 顯微技術在分子密集時,甚至在分子堆疊時,其也擁有十分出色的顯示效果。」

研究人員認為,未來有一天DNA顯微鏡可以讓科學家加速免疫療法治療的發展,幫助患者免疫系統對抗癌症。DNA顯微鏡或將識別出潛在的最合適靶向特定癌細胞的免疫細胞。

Cell:張鋒團隊又創新!「DNA顯微鏡」將你看透

「DNA顯微鏡」相關專利申請。來源:USPTO

2014年,張鋒和Weinstein在美國申請了「通過高通量測序繪製生物分子原位空間和細胞圖譜」(Spatial and cellular mapping of biomolecules in situ by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的專利。Weinstein坦言道:「目前更關注的是傳播,而不是商業化,當前主要目標是探索重要的生物學領域。」

End

參考資料:

[1] Researchers use DNA to take pictures of cells

[2] 「DNA Microscopy」 Offers Entirely New Way to Image Cells

[3] 「DNA顯微技術」誕生!張鋒等人的顛覆性發現,可直接觀測基因組

[4] 張鋒《Cell》最新技術開啟新時代:DNA顯微鏡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註明來源生物探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探索 的精彩文章:

Nature封面:人類微生物組計劃二期成果發布
ASCO盤點:癌細胞哪裡逃?!最新抗癌藥給你好看

TAG: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