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詩詞才女613分考入清華:哈佛研究證實,父母常做這件小事,能提升孩子智商

詩詞才女613分考入清華:哈佛研究證實,父母常做這件小事,能提升孩子智商

這件小事

其實沒那麼簡單

來源 |暖暖媽愛分享

(ID:nnmafx)

1

19年高考出分了,從前天晚上,微博上一個人的高考成績就高居熱搜榜:《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冠軍,復旦附中2019屆10班的武亦姝高考成績為613分(上海高考滿分660分),入選清華理科試驗班類(新雅書院)專業。微博上,該話題的瀏覽人數已超5億。

文理雙全、才貌並重,讓人不禁好奇,這樣優秀的孩子究竟是如何養成的?

很多網友了解後關注點可能在她父母的背景:出生於上海長寧區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一名律師,母親是一名小學美術教師。

但深入了解後發現:智商,果然是多種因素的混合物,絕不僅僅是遺傳,後天發力任一一個引爆點,都會看到人生大有不同。

比如父母和孩子的聊天頻率和內容。上小學後的武亦姝,已經愛上了全家人一起讀書繪畫、交流心得的溫情氛圍。

夜幕降臨,在柔和的燈光下,一家三口都沉浸於各自的人文世界,讀到歡喜處,就一起聊一聊。「哈哈哈,孫悟空好搞笑啊……」「怎麼好笑呢,說來聽聽!」爸爸一臉期待地問,以此鍛煉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

小亦姝向父母複述書中的有趣情節時,不知不覺就學會了概括和表達。一家人也經常玩角色扮演,而且會改編結局。

我們都知道要和孩子多交流,但父母和孩子聊天這一行為,從科學角度來說,對孩子發展到底有多大影響?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些有意思的研究。

2

嬰兒期到6歲

對話頻率都是關鍵因素

1、嬰兒期

日本廣島大學的研究人員對20名剛剛出生2-9天的嬰兒進行了研究,他們的平均年齡為4.4天,平均妊娠時間為38.9周,所有的嬰兒都很健康,聽力也屬正常。

研究人員在每個嬰兒的大腦前額兩側均貼上了紅外光譜感測器,來測量流向嬰兒大腦前部的血液供氧量。

研究結果發現:新生兒聽到母親的聲音時,大腦前部區域里的供氧量更大,神經系統變得更加活躍。

所以和嬰兒期的寶寶對話交流,一種看似「自言自語」的對話,必要且十分重要。

朋友生孩子前,是個看起來挺高冷的人,從沒想到等她有了孩子以後,竟成了一個「話癆」。

去她家,看到她給寶寶換尿布時,嘴裡念念有詞地跟寶寶說:「寶寶,我現在給你換尿布哦」,孩子稍稍拱起屁股,她就拖著孩子的屁股說:「我看到你弓起屁股啦,你也想換尿布是不是呀。」

寶寶聽到後總是咿呀咿呀地回應著,想必是聽進去媽媽說的話了吧。

2、9個月-3歲時期

美國堪薩斯大學兒童心理學家貝蒂·哈特(Betty Hart)和托德·里斯利(Todd Risley)做個一項研究:

挑選了42組家庭,其中處於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13個、處於中等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10個、處於低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13個、處於貧困水平地位的家庭6個。

研究團隊持續3年關注這些家庭中的孩子從9個月到3歲的成長狀況,數據表明,雖然家長們竭盡全力想把孩子教育好的初心相同,但在每個家庭中的表現大相徑庭,其中一個很明顯的差異是:

在一個小時的時間內,有的家庭花了至少40分鐘的時間和孩子對話,有的家庭僅花了20分鐘。

父母對孩子的回應數量差異也很大,有的家庭每小時給孩子的回應有250次之多,有些不到50次。

這種每天的差距日積月累,到孩子3歲的時候,孩子之間的語言鴻溝足足有3000萬個辭彙。

可見:即使孩子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如果父母沒有給孩子建立積極的語言環境,孩子的表現並不會比出生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好。

所以在我家孩子大一些,可以坐起來的時候,我會拿著書,指著各種動物或者水果跟她說英語單詞,一遍一遍重複,比如:

—What"s this?

—It"s an apple.

我家孩子在一歲兩個月剛會說話的時候,她會對我說的英文句式有反應,比如我故意拿著有蘋果的書說「It"s a banana」,她就會搖頭,小手去找香蕉的圖案。

3、4-6歲時期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小組共同組織了一個新項目,他們以波士頓地區30多名4~6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在孩子們聽故事的同時掃描他們的大腦活動,並且回顧孩子與父母在家中互動的錄音。

他們發現:

孩子與父母交談的頻率越高,他們大腦中語言相關區域的活動就越強。無論家庭收入多少,父母教育程度如何,都證明了這一點;

談話較少的富裕兒童,語言能力和大腦反應較差,而且比貧困兒童的結果差;而貧困兒童在談話更多的情況下,大腦反應同樣好。

並且,大腦活躍程度與兒童聽到多少辭彙無關,而與會話輪流次數強烈相關。

經歷過更多對話交流的兒童在聽故事時,布洛卡區(大腦中參與語言生成和語言處理的部分)會更加活躍,在之後的標準化測試中也取得了更好的分數。

以上3項理論研究,都分別佐證了同一個事實:父母和孩子對話越多,越有利於孩子的智力發育和發展。

3

「3T原則」讓父母

不錯過育兒有效期

既然對話越多越有利於智力發展,那我們做父母的如何才能通過有效的親子對話,讓養育變得高效、讓孩子越來越聰明呢?

哈特和里斯利的團隊提出了著名的3T原則:共情關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輪流談話(Talk turns),我回過頭來看我和孩子的交流,發現無意中實踐了這3個原則的要求,今天和大家來具體分享下。

1、共情關注

共情關注是3T原則中最細微的一條。它要求父母密切觀察孩子對什麼感興趣。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並不會全程all in,她或許只對某個細節感興趣,這個時候需要父母及時觀察到孩子的興趣點。

我家孩子小時候就對樂高很感興趣,那些大顆粒的不同顏色的樂高,就是學習英語非常好的途徑之一。

每次我們在一起搭樂高的時候,我都會有意識地去告訴她他們顏色如何用英語來表達,重複了幾次,她自己就會說了。

2、充分交流

充分交流就是上述研究里提到的:增加對話頻率。

從孩子出生開始,只要她醒著,我就會跟她聊天:「你看起來好開心啊!你是不是喜歡這個小海馬呀?你喜歡小海馬陪著你睡覺,對不對?」

這些在大人聽來沒用的絮叨,對孩子來說,卻是非常好的辭彙輸入過程。等到她有說話意識的時候,很快就會說「睡覺」「餓」「吃奶」這些簡單的詞語了。

等她大些,我每次出差回來都會和她聊:「你最近有什麼開心的事兒要跟我分享么?」,她就開始回想最近發生的事情,組織語言向我描述,期間還要回答我提出的各種問題。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提出「養育人該做孩子的腳手架」,在語言發展上,父母也要做好孩子的腳手架,讓孩子逐漸觸及越來越大的語言世界。

3、輪流談話

輪流談話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通過提出開放式問題,時不時重複孩子的話,溫和地打斷,然後提出疑問或者發表自己的見解,再鼓勵她繼續講下去。

暑假就要到了,孩子少不了要寫日記,知乎網友周筠啟發孩子的過程就很贊。

孩子說不知道日記寫什麼,媽媽就引導他:「昨天我們不是一起去看了畫展嗎?」可孩子覺得畫展一點都不好看,媽媽就順勢引導:「哦?說說看哪些讓你覺得不好?」

孩子對於寫日記還處在一種抵觸狀態,所以回答:「我也說不上來。」這時候媽媽的回答很贊,她沒有把對話終結在這裡,而是補充道:「昨天的畫展一共展出了9位畫家的作品,這9位的作品你全部都不喜歡嗎?」

這時候孩子慢慢開始打開了話匣:「2號廳有一幅印象還比較深刻,覺得它像我在一部電影里看到的場景,」「哦?那是哪部電影呢?」……

你看,對話是不是就慢慢展開了呢?

親子對話,千萬不能一句就結束,而應像打網球一樣,有來有回,直到有天你不再是發球、而是等著接球的一方……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能聊的話越來越少,打的電話也越來越短。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中說:父母是有有效期限的,錯過了有效期,再怎麼努力也難有效。

而親子對話是我們和孩子之間最日常也最緊密的聯結,希望我們都能在有效期內,讓親子對話逐漸變得高興、高頻、高效。

其實,一個孩子是否優秀,拼的的確是起跑線,而孩子最初的起跑線,就在父母的語言里。

最好的教育,是看父母付出多少時間跟孩子進行親密的溝通。

希望每一位家長都可以多花一些時間和孩子交流,讓孩子在愛的滋養下,開花結果。

分享文章,與更多的父母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親寶寶 的精彩文章:

下奶痛到懷疑人生?太正常了!
章瑩穎遇害細節曝光:孩子,世上真有惡魔,請牢記13條保命法則!

TAG:親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