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對漢朝掠奪不斷的匈奴為何在七國之亂後偃旗息鼓了呢
匈奴,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崛起於戰國末期。在秦朝末年開始興盛,當時冒頓單于殺父自立,其後匈奴在他的領導下東擊東胡,西攻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之轄地,成為一個統一的北方大部族。在匈奴開始強盛之時,此時的華夏大地正處於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冒頓單于瞅準時機,趁中原王朝無暇北顧之機,重新佔領河套以南地區(此地區在秦始皇時期被蒙恬收復),直接威脅中原王朝的北部邊境。
劉邦取得楚漢之爭的勝利建立漢朝後,矗立在漢朝北方邊境的匈奴開始對新生的漢朝虎視眈眈,時不時派兵挑釁騷擾掠奪。一方想南下開拓疆土,一方想鞏固新生政權,為了各自利益雙方不可避免的成為仇敵。面對北部無休止的侵略,劉邦不勝其煩,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邊境之危,在公元前200年,劉邦親率大軍北征匈奴,在對戰的關鍵時刻劉邦錯估匈奴實力,被冒頓單于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後靠陳平計策,劉邦才艱難脫險。經此一役,劉邦深知匈奴不可力敵,在劉敬的建議下開始用和親之策來為漢朝爭取發展之機。
兩國關係雖然因為和親緩和戰爭不再,但互相兼并對方之心並未消逝,尤其是身為強勢一方的匈奴更是對肥美的漢朝垂涎三尺,一旦漢朝內部有什麼變動,匈奴就會在邊境集結兵馬準備南下,比如劉邦駕崩後呂后當政時,冒頓單于就曾寫信調戲過呂后(高祖崩,孝惠、呂太后時…冒頓乃為書遺高後,妄言),偏於一隅的漢文帝入主長安城權利交接過渡時,匈奴單于也曾頻繁襲擾漢朝邊境上郡、雲中郡,遼東郡等重鎮(至孝文帝初立…其三年五月,匈奴右賢王入居河南地,侵盜上郡葆塞蠻夷,殺略人民…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朝?、蕭關,殺北地都尉昂,虜人民畜產甚多,遂至彭陽。使奇兵入燒回中宮,候騎至雍甘泉),可令人奇怪的是在漢景帝當政漢朝發生七國之亂時,匈奴卻沒有突襲漢朝,並且自此之後甚少騷擾漢朝邊境,這是為何呢?難道是匈奴良心發現,過意不去?顯然並不是,那麼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在晁錯的建議下開始削藩,吳王劉濞等地方諸侯害怕自己的權力和封地減小,便聯合起來起兵造反,因參與造反的諸侯有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七王,因此此次叛亂被稱為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爆發後,漢景帝本想殺晁錯息事寧人,誰知漢景帝的仁心並沒有被七國感知,反而讓七國聯軍認為漢景帝軟弱無能,吳王劉濞更是自大到自稱東帝與朝廷分庭抗禮。知道戰爭不可避免的漢景帝決定用武力鎮壓七國叛亂,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位將軍領兵抵禦吳楚聯軍,派曲周侯酈寄領兵攻打趙國、欒布攻擊齊地諸叛國,並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視齊、趙的動向。
漢景帝的突然強硬讓七國聯軍始料不及,更讓七國聯軍沒想到的是他們的叛亂僅僅掙扎三個月就被漢景帝武力鎮壓。這邊叛亂被鎮壓之時,北部邊境一直對漢朝垂涎三尺的匈奴也在秘密謀划進攻漢朝。原來吳王劉濞在叛亂之初,七王中的趙王就曾派人與匈奴約定一起進攻漢朝,史書載:趙王遂乃陰使人於匈奴。吳楚反,欲與趙合謀入邊。可惜計劃沒有變化快,匈奴還未發兵,七國叛亂就被平定,得知消息的軍臣單于放棄了進攻漢朝的計劃,兩國之間的兵禍因為七國之亂快速被平定而消失於無形。史書載自從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漢匈兩國終孝景時,時小入盜邊,無大寇。
之前一直對漢朝邊境騷擾掠奪不斷的軍臣單于為何不再進攻漢朝?原因在於七國之亂時漢朝軍隊的表現讓軍臣單于意識到漢朝已不是剛建國時的漢朝,當時七國聯軍不說其他六國單單吳國一個諸侯國召集的兵馬就有20餘萬(七國之發也,吳王悉其士卒,下令國中曰:「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將。少子年十四,亦為士卒先。諸年上與寡人同,下與少子等,皆發!」二十餘萬人。南使閩、東越,閩、東越亦發兵從。)可惜這些人在中央軍的打擊下僅僅只堅持了三個月就被鎮壓,由此及彼軍臣單于意識到漢朝的強大;另一方面漢景帝也很適宜的表達了自己的善意,他派人給匈奴送去大量的財寶,開通關市,繼續推行和親之策。
感受到漢景帝的善意和意識到漢朝的強大後,軍臣單于很自覺的接受了漢景帝的和親,自是之後,孝景帝復與匈奴和親,通關市,給遺匈奴,遣公主,如故約。終孝景時,時小入盜邊,無大寇。
七國之亂雖然是漢朝內部一次最嚴重的叛亂,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此叛亂的平定不僅鞏固了中央集權,麻痹了對手匈奴,也讓漢朝從地方割據與中央集權兩者之間的矛盾中解脫出來,自從集權鞏固的西漢王朝開始變得愈發強大。漢匈兩國世敵終歸是世敵,早晚一天會兵戎相見,經過文景之治的西漢王朝,在漢武帝時代終於吹響了對匈奴反攻的號角。
參考資料:《史記·匈奴列傳》
《漢書·卷五·景帝紀第五》
《漢書·荊燕吳傳第五》等。
TAG: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