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張觀的《山水圖》

張觀的《山水圖》

文/ 汝悅來

元代國祚不及百年,是我國山水畫又一嬗變時期。當時的政權將百姓自上而下分為四等: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南宋遺民被辱為末端,飽受歧視。又因廢止科舉,故士人階層無以上進,或歸於林泉,或隱居耕讀,抑或信奉佛道。他們以詩文書畫自娛,文人畫家逐漸成為畫壇主流。元代又沒有設立畫院,於是南宋院體畫風亦隨著院體畫家流散於民間。故元代山水畫風格多樣、諸峰並立:趙孟頫效法唐及北宋,作品呈現出古意古法;唐棣、朱德潤承襲南宋院體風格而更趨華美;黃公望學自王維以來的水墨樣式,並因創造「淺絳」而聞名於世;倪瓚取法「荊關」,作太湖風光,以簡約著稱;王蒙用筆綿密,千山萬壑,以繁茂取勝;吳鎮與黃、倪、王三家善用「干筆」不同,喜用「濕筆」,獨以水墨華滋而佔據畫壇一席。品賞張觀的《山水圖》,其風格略近於吳鎮,可稱為元明之際的山水畫佳作。

張觀的《山水圖》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山水圖》為絹本設色,縱128.8厘米、橫49.9厘米,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近景樹木夾葉、點葉渾然成林,呈現一派秋景。臨水有樹木六七株,叢中有高士二人,衣袍寬博,儀態穩重,佇立晤言。一童子持包袱侍立於一側。山間有院落一座,院牆、院門、廳堂、樓宇漸次而上,隱約於林間。遠景處,一峰突起,上有林靄飛泉,更有遠山廓然可見。畫中樹法多取自元代盛懋,坡石、山嶺以勾勒、渲染為主,皴法簡淡潤澤,近於吳鎮之法。其細微處用小斧劈皴,南宋院體痕迹展露無遺。題款僅「張觀寫」三字,凸顯出宋元古風。宋人畫長於經營布局,咫尺千里;元人善於探索皴法,故山水皴法至元代完備,令山水畫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近代元畫研究學者鄧以蟄在《六法通詮》中寫道:「宋人以丘壑為勝,偏於生動者也,故逼近自然;元人以筆墨為勝,優於氣韻者也,故不落畦徑。」讀張觀的《山水圖》,亦深有此感。此畫林壑平實,而渲染、皴擦處卻盡顯筆墨功夫,氣韻沉著、風致古雅。

張觀,字可觀,松江楓涇(今上海金山)人,嘗居華亭(今亦屬上海),元末明初畫家夏文彥在《圖繪寶鑒》中稱其「世業棱作」(木作行業)。元末,他遷居嘉興,明初又客居長洲周庄(今屬蘇州)。張觀學畫長於模仿,又善於鑒別古器物及書畫,性好硯,卒以硯殉葬,足見其脫俗。明末清初的學者姜紹書在《無聲詩史》中寫道:「(張觀)少游江湖,志尚古雅。工畫山水,師夏圭、馬遠。與吳仲圭、盛懋、丁野夫游,故其筆力古勁,無俗弱之氣。」張觀雖生於常人之家,但雅好繪事,一生隱逸江南,交遊名士。其師承,遠及南宋馬遠、夏圭,近至吳鎮、盛懋,畫風融合南宋院體與時風,故有典型的元畫氣息。馬遠、夏圭同為南宋院體畫高手,運筆鋪陳剛勁有力。張觀的「筆力古勁」即源於此。「馬夏」雖處同一時期,但細觀二人畫風,大同而有小異:馬遠用筆峭拔,靈動之餘稍顯刻薄;而夏圭較之馬遠,用筆則稍見圓潤、厚實。比較之下,張觀的用筆更近於夏圭。吳鎮名列「元四家」,以善畫《漁父圖》而聞名。《漁父圖》典出《莊子·雜篇·漁父》。吳鎮在作品中以漁父自喻,寫出了元人的隱逸心態。張觀畫中「無俗弱之氣」,應是受吳鎮影響。盛懋與吳鎮一樣,也居於浙江嘉善,畫從學於陳琳,山水以「董巨」披麻皴見長。其作品設色明麗,丘陵婉然,林木蓊鬱。張觀畫樹石多取法於盛氏。

在山水畫研究中,宋、元、明三朝斷代處多有模糊,而張觀的山水畫正處於宋元變化之間,有宋畫遺韻,具元畫本色,啟明初畫風,實為難得,可以作為中國畫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一個樣本進行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