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漢代鎏金青銅鈁。高34厘米,口徑10.5厘米,底徑13厘米,青銅質地。造型呈小口,寬腹,高圈足,兩肩裝飾有鋪首銜環。通體鎏金雲鳳紋,紋飾生動逼真,具有淺浮雕的藝術效果,獨具匠心。

鈁,亦稱「方壺」,是一種盛酒器,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鎏金,是將黃金和水銀融合,製成泥金,塗抹在青銅器表面,然後加熱使水銀揮發,黃金就會附著在青銅器的表面不脫落。鎏金工藝始於春秋戰國,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出來的技藝。到了漢代已經能夠熟練應用鎏金工藝,先在青銅器上鑄制或雕刻紋飾再鎏金,可以起到美化青銅器的裝飾效果。

這件漢代鎏金青銅鈁鑄造精良,設計精巧,紋飾細膩流暢,富於變化,造型別緻,保存完好,體現出漢代青銅鑄造業的輝煌和工匠的高超技藝,堪稱漢代青銅器中的珍品。這件漢代鎏金青銅鈁,是在民國時期被盜墓賊偷盜出境,流落海外,幾經輾轉,最後成為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的藏品。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漢代玉馬首。高14厘米,青玉質地。中間有清晰的接痕,可能是漢代玉馬的殘件。造型清瘦修長,頭細頸高,雙耳直立,鼻子微扁,頸部弓起,肌肉緊繃,略微偏向右側,顯得豪邁勇武,風骨激揚,頗具動感。漢代玉馬一改戰國之前以靜謐安詳為主的風格,也與唐宋玉馬溫順而帶有明顯生活氣息的特點不同,漢代玉馬粗壯結實,動感十足。東漢張衡在《東京賦》中說「龍雀蟠蜿,天馬半漢」,因此漢代玉馬豪放張揚,威武霸氣,有著與眾不同的神韻和氣質,通常是嘴巴張開,耳朵豎立,像是在奔跑中急促呼吸,又像是在嘶鳴長嘯。漢代先後派出張騫、班超等人出使西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體現出泱泱大國之風;先後湧現出霍去病、衛青、竇固、竇憲等傑出將領,與匈奴激戰,始終保持積極進取之心。漢代出於征戰匈奴的需要,十分重視改良馬種,專門從西域引進汗血寶馬,使得騎兵部隊迅速壯大,漢軍不辱使命,在對匈奴的作戰中頻奏凱歌,最終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產自西域的各種良馬是漢代與匈奴作戰獲勝的關鍵,所以駿馬和騎兵是漢代藝術作品的重點,比如陝西興平西漢霍去病墓出土的馬踏匈奴的石刻戰馬、甘肅武威東漢墓葬出土的銅奔馬等,均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藝術來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忠實地反映出時代的風貌,這件漢代玉馬首雖然已經不完整,但絲毫不影響其豪邁勇武,彷彿嘶鳴不已,奮蹄廣袤土地。這件漢代玉馬首雖是殘件,但也高14厘米,考慮到漢代玉馬腿部較長的特點,因此如果此件器物完整,其高度可能超過30厘米。漢代工匠在製作這件玉馬時利用玉料上顏色的差異,將棕色的瑕疵變成白雲之中龍的形象,可謂獨具匠心。

這件漢代玉馬首是在19世紀左右流落海外,幾經輾轉,最後為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所收藏。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西晉蟬紋金璫。高5.5厘米,寬5.2厘米,黃金質地。造型呈圓肩,底平,頂部突起,類似佛龕的式樣。通體用黃金製作而成,中間裝飾鏤空蟬紋,上面鑲嵌的寶石已經脫落。《晉書·輿服志》中記載,「侍中、中常侍則加金璫,附蟬為飾,插以貂毛,黃金為竿。侍中插左,中常侍插右。」

蟬紋金璫是一種裝飾物,「貂尾」與「蟬紋金璫」配套使用,合稱「貂蟬」,是侍中、中常侍等高級官員的標誌性冠飾。蟬在我國古代被視作「居高食潔」「清虛識變」的象徵,所以佩戴蟬紋金璫表示高尚的德操。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佩戴蟬紋金璫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比如,《晉書·山濤傳》記載,西晉名士山濤從來沒有擔任過侍中,卻在逝世時被晉武帝司馬炎詔賜了只有侍中才能佩戴的「貂蟬」。又如,《南齊書·周盤龍傳》中記載,南齊大將周盤龍覲見齊武帝蕭賾,齊武帝開玩笑地說「卿著貂蟬,何如兜鍪」,周盤龍回答「此貂蟬從兜鍪中出耳」,可見周盤龍佩戴的貂蟬,是因為赫赫軍功而由皇帝賞賜的,是榮耀的象徵。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將漢晉高官佩戴的冠飾「貂蟬」寫進書中,並描繪成一位絕世美女,但這只是一個虛構的人物。

這件西晉蟬紋金璫構思奇特,製作精緻,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是在上世紀初期被盜墓賊偷盜出境,流落海外,幾經輾轉,最後為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所收藏。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唐代壁畫。長39.5厘米,寬25厘米。這幅壁畫描繪了三尊菩薩的頭像,由於壁畫內容的殘缺,已經無法判斷具體內容,目前僅知是新疆克孜爾石窟佛教壁畫的一部分。克孜爾石窟位於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東南7公里的懸崖上,是我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約開鑿於東漢,在唐代末期停建,延續時間之長在我國歷史上絕無僅有,是國家文物局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這幅唐代壁畫是在1906年被德國探險者從克孜爾石窟中盜走,運回柏林。當時德國探險者從克孜爾石窟盜走了大量的壁畫,這些壁畫大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毀於戰火之中,而這幅唐代壁畫是在二戰結束後作為戰利品被英軍從柏林帶回倫敦,入藏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施泳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