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后稷的傳說,哪些是可信的呢?

關於后稷的傳說,哪些是可信的呢?

無論是誰,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名字,寄寓著長輩們的美好願望。就像我們的國家,也被稱作「社稷」,這不止是在今天,而是早在春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使用的稱呼。如《左傳·僖公四年》中所載:「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便是甚好的證據。

至於有人說:社是「土神」,而土是長莊稼的;稷是「穀神」,也就是主管農業的神;用這兩個神合在一起稱我們的國家,是體現了古人對農業的重視。錢君的理解,就頗有些不同了,以為「社」其實是代指祭祀,如我們所熟知的周人祭祀的地方叫周社,商人祭祀的地方叫殷社(或亳社);「稷」則是代指農業。祭祀和農業,在古人的眼裡才是國之根本。反過來講,我們的古人用「稷」代指了國之根本的農業,或許也正體現了古人對於稷的看重。

后稷生活的年代

稷,其實是一個人,是周人的始祖,所以也被稱之為后稷(後,是三代時候君主的稱謂)。《史記·周本紀》里稱「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其實是說后稷是生活在陶唐、虞、夏時期的人物。司馬遷的這一說法,最早源自《尚書·堯典》和《尚書·皋陶謨》的記載,壓根就不值得我們相信。一則,很多史書上都記載著周代的世系,從后稷起到文王一共傳了十五代,這也是史學家普遍認同的看法。而由唐、虞、夏到周文王,前後相距足有一千兩百年的時間。如此算下來,其中的每一個王都要在位八十年才能湊夠數呢,這豈不是說笑么?二則,《堯典》和《皋陶謨》其實都是春秋、戰國之際的作品,是沒有任何前期的記載,而突然間出現的,這就難免要讓我們去疑心了;何況他們自己在開篇時也講「曰若嵇古」(也就是依據古史傳說的擬作),我們自然也就無法盡信了。

許倬雲先生以考古發掘為依據,對比了商、周遺址出土的諸多實物後,根據兩個部族間文化的差異、周文化傳承的脈絡,初步斷定周文化的源頭,也就是后稷生活的時期大概在商王癝辛康丁的時代,這種說法就更值得我們去信賴了。

后稷的生平

當然,儘管后稷沒有爹,他終歸還是要有媽的,就是姜嫄。《詩經》里就說,姜嫄因為沒有兒子,不得不去祭祀上帝。她雖然是后稷的媽,曾經也是一個淘氣的女孩子。去野外遊玩的時候看到了上帝的足跡,她很好奇,就了踏上去,然後就懷孕生下了后稷。后稷出生後,她並沒有像《史記·周本紀》中說的那樣,覺得這有什麼不詳。反而認為這是上帝接受了她的祭祀,顯了靈的結果。這個故事被記載在《大雅·生民》和《魯頌·閟宮》兩篇里,是頗值得我們採信的。因為我們有兩個依據:其一,我們都知道周人和姜姓是世代婚姻的,「姜嫄」這個名字也正好體現了這一點;其二是在人類文明進化的過程中,也確實存在一個「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歷史時期,即母系氏族社會階段。

如此以來,《史記·周本紀》上關於「后稷名棄」的說法,也就立不住腳了。這也正合了楊寬的推斷。楊寬在其《西周史》中稱,「棄」這個名字本來就是因為誤解才產生的,最早見於《左傳》、《國語》,而在成書更早的《詩經》的兩篇詩文中,都隻字未提。

還是源自《詩經》的記載,說后稷打小就聰明,長大了又很擅長種地。大豆啊、小米啊、麻啊、麥啊,幾乎所有的農作物,經了他的手種到地里,都能很開心的生長,並獲得更大的豐收。所以後人說他是個種地的高手,有他自己的一套很管用的耕作技術。這樣以來,也就更得獲得女孩子的青睞。原本的規矩是他要嫁到女子所在氏族的,現在也不顧及了,主動來到了后稷所在的氏族——有邰氏,還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叫不窋。《說文》里說邰是「周棄外家國」、《生民》說后稷「即有邰家室」,以及《史記·周本紀》上說舜「封棄於邰」,都表明后稷是生活在有邰氏的,也就是《漢書·地理志》里所說的今天的陝西武功和扶風之間。

他的妻子出自一個姞姓的氏族,正如《左傳·宣公十三年》說「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事實上,當時的西北地區也確實有姞姓的部族、國家存在,如被周文王滅亡的密須(或稱密)就是姞姓,大約在今天的甘肅靈台西邊。

從「后稷」到「稷神」

后稷不止在世的時候受人崇敬,去世後也被周人當做稷神去祭祀,來祈禱五穀豐登;就像我們今天社會裡,做生意的人都要請一個財神,用三炷清香供奉著,保佑自己發財。所以,后稷就又有了一個「外傳」。因為《詩經》里還說他首創了祭祀上帝的儀式,連孔子都稱讚「后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於今」(據《禮記·表記》)意思是說,自打后稷始創了祭祀以後,庶民們不用懺悔也能享受福祿了(似乎也可以理解為:后稷剝奪了庶民祭祀的權力,是祭祀稱為君主的獨享;與帝顓頊的「絕地天通」頗有類似之處)。這一段的記載,與西周時期,周人也將主管農業的官職稱為「后稷」似乎是情出一脈的,無非都是為了表達對后稷的推崇,對農業的重視。

至此,關於后稷的故事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其實我們還會有一些疑惑。比如,倘若后稷果真生活在由母系向父系氏族社會演化的時期,難道不應該很早么?還有,我們的傳說里不是已經有了一個跟種地有關的神農氏了么,為什麼又會冒出一個后稷來呢?

結語

其實以上兩個問題,彼此之間並不矛盾。一生致力於中國考古學與考古學理論研究與教學的張光直教授,就在他的好幾本書中一再地重申過:夏、商、周三代其實是,三個臨近的地域獨立、平行發展起來的。三個部族間,勢必存在著文化上的交融,也不能忽略了其間的差異。三代的交替,並不像後世王朝的改朝換代,推翻一個舊王朝重建一個新王朝,而是政治權力的中心從一個部族遞交到了另一個部族。所以,夏、商、周三個部族各自都有其自己的祖先、信仰的神。當然他們也有共同的源頭,這個源頭又必將是在「三皇」之前的。

所以「武王翦商」後,周代替商成了天下共主,周人自然要用他們自己的稷神代替了神農氏,還用他的名字稱呼了我們的國家。事實上與夏、商相比,周族確實很年輕,也比較落後。所以《國語·周語上》說,夏代衰落後,不窋沒能繼承后稷的官職,而「自竄與戎狄之間」,其實是在婉轉的告訴我們,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他們都是被夏、商當做戎狄來看待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錢君史話 的精彩文章:

由《周易》所見,殷商末年的社會是怎樣的
淺談殷商封建制——原來婦好是位「女國君」

TAG:錢君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