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家庭教育常識應該成為社會共識

家庭教育常識應該成為社會共識

筆者日前參加了新中國70年家庭教育經驗與反思研討會,聆聽了專家們對我國家庭教育發展歷史的梳理與總結。會上,專家們呼籲,家庭教育一方面要求父母切實擔起教育責任,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另一方面也需要社會各界協同發力,給予家庭專業化、科學化、系統化的教育指導。

此種觀點針對的是當前我國家庭教育的客觀現實。有的父母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過度溺愛,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規則意識等的滲透;孩子自主意識較差、缺乏感恩之心、與父母關係冷漠等現象並不少見。在城市和農村,家庭教育存在比較明顯的反差:城市尤其是北上廣等城市,父母極其重視教育,在教育投入上不遺餘力,大都給孩子報了輔導班。在培訓機構門口,往往可見一邊等待接孩子、一邊埋頭看手機的父母。而在邊遠農村,不少父母外出打工,將孩子交給隔輩撫養,眾多留守兒童處於散養、缺乏關愛的狀態。

這些都不是理想的家庭教育狀態,都無助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這些現象的背後則是家庭教育沒有在正軌運行,家長在教育觀和教育行為上沒有尊重教育規律。因此,筆者認為,家庭教育亟待走向科學化,需要將基本的家庭教育常識上升到社會共識的層面。

當下,家庭層面需要著重把握的教育常識,首先是父母要有責任意識,即在孩子0—3歲與他人建立依戀、親密關係的關鍵期,要拿出時間陪伴孩子,而不是將陪伴孩子的權利輕易讓渡給他人。儘管存在各種各樣的客觀原因,但盡量克服困難,把孩子帶在身邊,終究是讓孩子收穫快樂童年、增進家人情感和增強家庭凝聚力的關鍵所在。其次是父母要有學習意識,懂得孩子的成長和認知規律,不要輕易把教育孩子的權利讓渡給他人,尤其不應用培訓班填滿孩子的童年。大量事實證明,有父母陪玩、共讀的孩子,比泡在培訓班裡長大的孩子更快樂、更有後勁。再其次是父母要有放手意識,隨著孩子不斷長大,學會給孩子自主探索、自我反思的時間與空間,特別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懂得適時放手,而不是過於強勢,與孩子硬碰硬。適時放手,符合教育規律,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奠基工程。父母心中有教育常識,尊重教育規律,就能把握好自身行為的尺度,就能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隨著時代發展,家庭教育越來越成為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並立的教育陣地,所肩負的時代使命更為艱巨。可以說,孩子心性如何、能否成才,更多的時候取決於父母自身的素養、教育方式以及家庭內部的文化氛圍。

父母有教育常識,家庭教育做到位,也有助於帶來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積極改變。如果家庭教育做學校教育的事,不是把教育重心放在培養孩子心性和價值觀養成上,而是放在孩子智育上,父母常年每天費心費力輔導孩子寫作業或代替孩子寫作業,無疑會導致不良後果。實際上,學校教育主要職責是讓學生完善知識結構,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為未來走進社會做準備。社會教育則是不同部門、機構通過給予專業支持和專業幫助,開闊孩子視野,搭建各種平台以幫助其發展潛能。特別是讓留守兒童、特殊兒童、困境兒童得到及時幫助,讓他們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這些都是教育常識的範疇,都倒逼家庭、學校和社會達成共識,明確各自的教育職責與教育目標,找到共同語言,形成育人合力,進而打造理想的家庭教育氛圍,更好幫助孩子成長。

當下,每個家庭都格外關注孩子的教育,國家層面高度重視家庭教育,社會層面也在呼籲營造良好家風。進入新時代,家庭與社會、國家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密,只有家庭教育做好了,整個社會風氣才有好的基礎。只有父母盡職盡責,遵守教育規律,千千萬萬個家庭才能更好地培育優秀的孩子,才能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而家庭、學校和社會各在其位、各司其職,對育人理念、方法有共識,對教育規律能自覺踐行,未來的家庭教育才有望得到更大改變。

(作者系本報記者)

《中國教育報》2019年06月26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2019年新時代新工科建設推進研討會」暨「新工科校企合作對接會(第一屆)」召開
創新高水平專業群建設路徑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