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減肥片能拍成這樣,高,實在是高
胖有罪嗎?
胖把彭于晏和馬思純推上輿論浪尖。
在許鞍華導演的《第一爐香》中,他們分別飾演男女主角。
瞧這又黑又壯的樣子,哪裡像張愛玲筆下虛榮陰鬱的主角?
特別是看完許鞍華之前的《半生緣》後,更讓人理解為何他倆會被群嘲了。
但胖,真的是原罪嗎?還是只是現代社會的審美需要?
在以農耕為主的社會中,胖其實是必備條件。
接下來,影小妹就要為你介紹這部名字很奇怪的電影:
開水要燙,姑娘要壯
I Want To Dance
苗舞是寨子一年一度的盛事,鄉幹部找到計懷寨村長請他挑選高挑的姑娘去參加苗舞比賽,還特意交代「評委都是省城來的,喜歡苗條的」。
鄉里的化肥廠還想在苗舞比賽上打個廣告。
愛美的小片也想參加苗舞比賽,因為可以展示她新織的花帶,為了織好這條花帶,她連學都不上了。
但小片是個胖乎乎的小丫頭,苗鄉以胖為美,因為只有壯實,才能承擔繁重的農活。但為了能參加苗舞比賽,小片嘗試各種方法減肥。
絕食---
搖呼啦圈---
仰卧起坐---
倒立---
就在小片如火如荼地進行減肥大計時,新來的楊老師卻為小片的輟學傷透了腦筋。
為了讓小片復學,他走遍了小片家、村長家、寨老家,還為了上鄉長處反映特意借了身西裝,但都沒能讓小片回來上課。
在被小片媽媽以「女孩子讀這麼多書會嫁不出去」的理由拒絕後,楊老師默默起身告辭,小片媽媽還追出來討要上個月交的8塊錢試卷費。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小片從舊報紙上得知大聲朗讀可以減肥,自己找楊老師要求復學,還特意問什麼時候有語文課。
結果才復學第一天,小片就被媽媽從課堂帶走,理由是「她要去集市賣雞,然後換些鹽回來」。
到了比賽的日子,小片也沒能成功參加。就在這時,計懷寨苗舞隊的一個小姑娘臨時跑出去打工了,小片這才有了上場的機會。
在比賽的過程中,不死心的楊老師遞了張寫著「如何能讓小片復學」的字條給評委(領導),在一層層推給扶貧辦後,扶貧辦以一句沒錢,隨手轉給了化肥廠廠長。
正在此時,舞蹈隊在結尾拉開了化肥廠的廣告橫幅,廠長一高興,大筆一揮解決了小片的學費問題。
與評委席上的熱鬧不同,表演完後的小片坐在河邊,獃獃地望著自己的花帶傻笑。
一個簡簡單單的故事,透過優美的鄉間風景,導演試圖告訴我們更多。
小小的一間教室里,擠滿了「大學生」(年紀比較大的學生)和「小學生」(年紀比較小的學生)。
也就是說,無論年紀大小,所有孩子都上著同一節課,接受著同一水平的教育。
這個「水平」,也只是教一些簡單的漢語詩歌和加減乘除。
不僅如此,在上課的過程中也有許多意外狀況,不是學生沒錢買新本子,就是家長臨時把孩子帶走去干農活,要不就是直接輟學不來了。
要是女孩子,就更別想上學了。「女孩子太聰明,會嫁不出去的」是當地普遍的觀念。
上學與輟學的矛盾、新舊觀念的矛盾、胖與瘦的矛盾、扶貧的矛盾,在這個簡單的故事裡交匯。
導演的鏡頭非常冷靜且克制,他大量使用固定機位,採用中景的拍攝手法,不追求畫面的工整與演員的演技,力圖展現最原汁原味的少數民族文化。
這不是電影鏡頭第一次關注鄉村教育問題。在張藝謀早期的電影中,鄉村和教育一直都是重要的元素。
「張慧科!你到哪裡去了啦!」直白的語言,樸實的視角,一貫追求畫面美感的張藝謀在拍攝鄉村生活時,卻顯得那麼溫情脈脈。
關注鄉村教育的電影數不勝數,可惜的是,這都沒能填補得了城市與農村教育的鴻溝。
深圳老牌名校深圳中學最近公布了其2019年擬招聘的35名教師名單,其中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就有20人,甚至還有1人畢業於哈佛大學。
當偏遠地區的孩子們還在經常性輟學、即使上學也得不到適齡教育的時候,大城市的孩子已經在博士的指導下研究前沿科技了。
難怪在電影《美麗的大腳》中,倪萍飾演的張美麗老師悲憤又無奈地教育學生:
北京好不好?對,北京好,吃的好,玩的好,住的好,咱們那個地方有啥,只有洋芋。
回去好生學習同學們,上北京來上大學,回去把咱們那個地方建設的和北京一樣好。再也不種洋芋。你看咱們跟城裡人差多少?
難怪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鄉下教書的父母,會叮囑孩子「今生今世不準做老師」。
但在任正非看來,基礎教育是我們國家崛起的關鍵。
現代科技越來越發達,像直播這樣的技術應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教育鴻溝。
但這需要物質上的基礎設施建設,更需要精神上的觀念轉變。
回想之前看過的關於鄉村教育的電影,故事往往是從一個小切口引入,拍攝的也都是司空見慣的生活日常,但要從這些瑣碎中拍出真實和力量,是很難的。
在人人追求電影要「好看「的年代,導演自然要跟上時代的要求,
但更重要的是,「好看」的背後,能告訴觀眾些什麼,啟發觀眾些什麼。因為我們觀眾的口味,遠沒有市場想的那麼單一。
※這麼多年過去了,這部電影的對手依然是0
※6月院線大爆,好萊塢大片互撕,一周一部美滋滋
TAG:電影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