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雖然身居高位,但人品太差,被司馬光斥為「險詖之徒」
有個詞叫「險詖(bi)」,古籍里多用於形容人品卑劣,陰險狡詐之人,其中《宋史》里就常常用到這個詞。因為有宋一代,險詖之徒可謂多如牛毛,而曾經身居高官、得以拜相的張洎(ji)就是這樣的「險詖」之徒。
張洎(公元934——997年)是南唐時期的滁州全椒(今安徽全椒草庵沿河村)人,少有俊才,博通經典,但為人性情險詖,好攻人短處,頗為世人不齒。張洎考中舉人後,就百般攀附逢迎一個名叫張佖(bi)的高官,每每自稱表侄孫;後來考中了進士,則改稱侄子;再後來出任禮部員外郎,就稱弟了;等到當上了宰相,便不再與張佖論親戚關係,而徑直以下屬代之了。從這件小事,就可以看到張洎的人品。
張洎本來與陳喬同為南唐宰相。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太祖趙匡胤滅掉了南唐。國破之日,他與陳喬在後主李煜面前表示要殉國而死。可是等陳喬死後,他又對李煜說:「若我也死了,到時宋朝怪您久久不降之罪,又有誰來為你分辯呢?還是我隨您一同入宋吧!」
降宋之初,張洎和蘇易簡一同在翰林院共事,關係不太融洽。等到蘇易簡擔任了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張洎便十分妒忌,多次在皇帝面前指責蘇易簡的過失。此外, 這個小人又盯上了寇準(公元961年——1023年)。寇準當時年少得志,每到衙門去辦公,年長寇準近三十歲的張洎每次都穿戴整齊,在尚書省的大門前畢恭畢敬地站著恭候,極盡諂媚之情。寇準對此十分受用,漸漸地開始敬重他,並經常和他說說話。張洎應對敏捷,善於表達自己的看法,還多次替寇準出謀劃策,寇準心服口服,於是就像對待兄長一樣侍奉他。
後來,寇準當上了宰相,沒有看清他的嘴臉,以為此人是謙虛、可用之才,便向宋太宗趙光義舉薦張洎。就這樣,張洎一路高升,當上了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記述張洎這個人所作所為後,沒有直接評論,但褒貶之意,早已溢於筆下。
張洎畢竟是「貳臣」,是險詖之徒。每當朝廷議事時,張洎常常迎合宋太宗趙光義的意旨,後被太宗察覺,降其為刑部侍郎。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剛剛降職十餘天的張洎病逝於京城(今河南開封市),被賜譽"推忠佐理功臣"、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清河郡開國侯,追贈刑部尚書。
※張昭與自己的意見相左,而且寧死不悔,孫權是如何化解的呢?
※謎一樣的多爾袞,他唯一的女兒在他死後也謎一樣的消失
TAG:歷史探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