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為何備案一再延期?P2P投資人當如何看待

為何備案一再延期?P2P投資人當如何看待

作者:南宮曉典

臨近6月底,投資人、媒體又開始關注P2P備案節點的事情了。

相比一些P2P投資人的苦苦等待,還堅守在這個行業的從業者似乎已然接受了現實。半年復半年,希望之光從冉冉升起到逐漸黯淡。

平台自查、自律檢查、行政核查、銀行存管、信息披露、數據報送……P2P為了力爭合規,過五關斬六將,仍然沒有迎來給予名分的那一天。

這篇文章,曉典將從行業視角出發,用較為簡明的語言,給讀者講講P2P的監管思路變化歷程,以及當前頭部平檯面臨的一些處境。

P2P網貸的基本監管綱領

P2P網貸的基本監管綱領,簡稱「1 3」,全稱「一個辦法,三個指引」。

目前除了尚未落地的《備案指引》,另外三項文件——《信息披露指引》、《銀行存管指引》以及《暫行管理辦法》,存量頭部P2P平台是有在好好遵照執行的。

原本遵照「1 3」的基本法,P2P平台理論上可以獲得備案資格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們能夠發現,基本法的一些內容已經不夠用了。

先講講銀行存管。

銀行存管原本是杜絕P2P平台資金被挪用設立的一項基本管理制度。但在實際中,銀行存管所遵循的規則不一而同。因此誕生了「白名單」制度,實行存管行准入規則。

存管制度剛建立之際還是備受重視的,但伴隨著「雷潮」的延續,人們逐漸發現,不少「雷台」也擁有存管,甚至擁有「高大上」銀行的存管。這使得存管的在投資人心目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再來講講信息披露。

根據《信息披露指引》,P2P網貸的信披,大致可以分為工商組織信披、運營數據信披和項目信披三大類。目前,投資人和監管重點關注的是運營數據信披,反映了一家平台的體量規模、總體風險情況等。

項目信披其實蘊藏相當多的價值,此前一些自媒體便是通過項目披露內容,推出了某些平台存在自融和項目造假的行徑。但項目信披又因為發布頻率相當高,從監管層面來講,很難去判斷一家平台是否在每一個項目上存在造假。

不過,現在監管層面的項目披露也有所進展,一個是互金協會的項目披露,各大平台正在陸續接入,這個工作可以一定程度上預防某些平台的運營數據造假;而另一個則是互金專委會推出的項目查驗,雖然開始得較早,但進度顯然不如前者。

穿插一個剛剛看到的內容,說有一名網友通過向「局長發信」向北京市金融局提出建議,監管線上線下資金流向流量。流量是可以通過數據報送、項目披露去實現的,但流向就比較困難了,那些傳統銀行的貸款都較難監測到是否被挪用到加槓桿、是否違規流入房企,更遑論准入門檻尚未成型的P2P呢?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能夠理解,僅憑「1 3」內容去判斷,P2P網貸其實是依然會存在不易察覺的底層風險的。也因此,我們能夠在後續的監管要求中,看到諸如「雙降」、「三降」、「註冊資本金」等非「1 3」的額外要求。

備案成功不等於投資資金盈利

在我國金融領域,機構的准入管理通常有兩類方式,一是註冊制,二是備案制。

同樣採取備案制的還有私募行業。想必最近私募的種種問題,各位讀者都已經有所耳聞。甚至有新聞標題直接取為,「私募投資正在成為下一個P2P」。

經常有投資人會提問,「P2P備案以後,是不是就不會雷了?」

事實上,這也正是監管所擔心的問題。

一年前的夏天,「上海銀行270億理財暴雷」迅速在微博、朋友圈等陣地刷屏,聲淚俱下的投資人、被拉得十分平整的控訴條幅,無一不牽動著人們的神經。

事後被證實為「標題黨」的這則消息背後,是阜興系旗下的若干備案私募出事,實控人事發後逃至境外,今年已從境外實施抓捕並引渡回國。

以史為鏡,從私募行業的備案制借鑒,我們不難看到,P2P如果僅憑「1 3」不限數量的備案,未來將會是怎樣的一種可怕的局面。

P2P網貸行業沒有合格投資人制度,且業內默認暗兜底,資金涉眾風險巨大。備案以後如果出了問題,誰來背這個鍋?

因此,在曉典看來,未來能夠實現P2P備案的某天,必然是「去剛兌」理念在投資人群體中深入人心的一天。從國外P2P的發展來看確是如此,從國內其他理財領域來看亦是如此。君不見近期各大國有銀行、主要股份行紛紛成立理財子公司,為的正是理財業務與母行的「風險隔離」。啥意思?其實是暗暗告訴你,理財業務銀行不兜底,出了事別總想著找我們銀行要錢。

監管工作內容按照時間段,可以區分為事前監管、事中監管和事後監管。事前監管有所停滯的情況下,事中、事後都在有條不紊開展,比如說事中信息披露、報送數據、日常巡查這些工作,監管一直在抓;事後監管方面,一方面推出《退出指引》這樣的綱領文件,一方面推出「良性退出投票系統」這樣的科技基礎設施。一面檢查一面觀望,等風險繼續出清、「去剛兌」理念成熟後再落實備案行動。

大平台會完全退出P2P市場嗎

有投資人看到現在P2P做助貸越來越多,不由得發問,「這些頭部P2P平台,未來會不會轉型成全部助貸?我會不會再也投不到這些平台的項目了?」

但你可曾發現,雖然頭部P2P有在向助貸發力,但要說完全轉型成助貸機構,砍掉P2P的,好像也沒怎麼見到過吧?

除了信而富這樣實在不適合P2P業務的無奈轉型之舉。

事實上,P2P資金與機構資金,各有各的優勢。

有讀者可能會納悶,機構資金一般成本不是比較低么,那P2P資金到底有什麼優勢?

機構資金理論上比P2P資金低,但考慮到諸如等待期,項目匹配與其他七七八八的隱性成本,很難說綜合成本比P2P資金更低。看碟下菜的傳統金融機構也不是吃素的,看你家風控,看你家擔保,最好就是有各種暗兜底。這些是P2P資金沒有的煩惱。

從資金獲取的難易程度來看,機構資金比P2P資金更加複雜,要打消大佬們的顧慮並不是一件易事,從意向建立到擬定合約到公司審批到系統對接需要層層闖關。

理想的狀態就是P2P資金和機構資金都有,這對於P2P平台來講,也算是一種資金層面的風險分散。

P2P網貸行業的未來預期

有部分學者曾表示,現在的P2P,很像當年的信託。

參照監管反覆強調的「回歸本源」,其實頭部P2P一直在做本源業務,點對點的借貸,能夠看清底層。

而且是直接借貸、直接融資,沒有其他亂七八糟的嵌套,這是P2P成立的初心,也是立身之本。

只出不進控制存量,設立各種條件提高存活門檻,未來的P2P將會越來越「高富帥化」。

儘管道路是曲折的,但在未來九九八十一難闖關後獲得的P2P准入許可,想必其市場價值將會超越我們現在的想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零壹財經 的精彩文章:

黃奇帆:互聯網金融系統絕不能違背金融的基本特徵
Libra想做銀行?全球監管部門紛紛表態

TAG:零壹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