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言不合就尬舞」到坐上第二把交椅:印度電影的前世今生
一提到印度電影,大家的反映各不相同:阿米爾·汗、薩魯曼·汗、沙魯克·汗、唱唱跳跳、載歌載舞、感動、勵志、套路、雷同劇情……這些標籤似乎是多年來印度電影留在觀眾腦海中的印象。縱觀這些年來引入的印度電影,許多都變成了觀眾心中所愛,成為口碑與票房齊飛的佳作。但反觀印度電影的發展之路,卻不是一帆風順的。今天,由小編帶大家一探印度電影的前世今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1、被主流戲謔的時光
印度電影開始於19世紀末,成長在1950年代到1990年代,當時為了應付印度國內龐大的需求,產量驚人,但也導致大部分電影利潤可觀。後來,加上電視機和有視頻道普及,更是使得很多電影慘淡收場。其中即使有一些本地製作很受歡迎,也面臨著盜版影響而利潤大減。到了1992年,印度政府又終止了此前對於進口影片的種種限制,大量的「好萊塢」電影開始大批量湧入,讓本來就發展的不是很蓬勃的印度電影又一次遇到了「成長的煩惱」。綜上所述,大概只能用一個字形容了:慘。
那個時候印度電影留給世界的印象又是什麼呢?有一個廣為流傳的順口溜:中國電影新聞簡報,越南電影飛機大炮,朝鮮電影又哭又笑,印度電影又唱又跳。你們可以想像對於印度電影大多數人的印象,好聽點叫:載歌載舞熱熱鬧鬧;不好聽叫做:劇情粗糙動作硬凹。
圖片源自網路
然而「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恰恰在進口大片的不斷刺激下,印度電影開始在逆境中崛起。據了解,大概是90年代中期,一些在國外學習電影的年輕導演們回來了,放棄了以往那種傳統印度電影的模式,開始將目光聚焦於現實生活,恰逢也是寶萊塢剛剛成立後不久(1995年在印度孟買建立)。那時候開始,情況有所好轉,印度電影產業逐步走向正規,但還沒有成為今天風靡全球的寶萊塢電影。
2、憑藉喜劇打開世界
根據根據印度政府公布的報告:從1999年到2000年的一年之間,印度出口電影的總利潤翻了近一倍。到2001年,印度電影的出口已經佔據世界的第二位了。雖然說實際上電影營業額沒法和好萊塢比,但是好在已經能夠好好生存了。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而在小編認為,真正讓印度電影在世界範圍內開始揚眉吐氣的轉折點,還是那部2009年收割全球1.77億美元票房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這部電影的強勢不在於票房,而是包攬第81屆奧斯卡頒獎禮上的八項大獎,以及四項金球獎獎項。
借用當時《今日美國》評對其的評價:100分的電影,令人難以忘懷,百年難得一見。《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獲獎後的國際影響力使得印度電影在高端商業電影的成就不可小覷。這一份認同與尊重自此徹底打開了印度市場在國際上的地位。隨後2011年的《三傻大鬧寶萊塢》一夜爆紅,《我滴個神啊》《摔跤吧,爸爸》著實又添了一把柴。自此,這股印度電影之風算是真正的開始吹向世界。
說完了印度電影的發展之路後,小編認為印度電影有幾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如下:
1、勵志與感動是主題
其實縱觀印度電影的主題,圍繞著愛而產生的勵志與感動。同樣的故事如果我們來拍攝,不一定能達到同樣的情感共鳴。儘管同樣是亞洲國家,在歷史上的發展軌跡也有幾分相似度,但是又由於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寶萊塢的電影能更好的表達出情感的張力。這或許也是印度電影難得可貴的地方。無論是《摔跤吧!爸爸》還是《嗝嗝老師》等影片,都在為我們講述溫情細膩的「印度式」故事。
《嗝嗝老師》
2、人物刻畫十分細膩
印度電影在人物刻畫上也十分細膩,舉個例子,《摔跤吧!爸爸》中為了塑造好馬哈維亞·辛格·珀尕這個角色,阿米爾·汗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為電影從138斤增肥至194斤,再用5個月減50斤贅肉就是為了能夠呈現出最好的狀態。反觀國內的一些電影,如果我們看到演員需要有體重上的變化,他們能夠在身上畫一下特效就不錯了。
《摔跤吧!爸爸》
同時,人物刻畫上又十分真實,《神秘巨星》中女主母親為了生下身為女孩的女主選擇逃離生下了女主一年再回家,6歲時偷了丈夫的錢為孩子買吉他,賣了唯一的金項鏈為女主買了電腦,她愛自己的女兒,認為女人該有自己的夢想;電影中她不識字從一定層面上反映了印度女性受教育的機會的渺茫,是其悲劇命運的寫照;因為忘記燒熱水被打斷了手,則是印度女人的悲哀,選擇自由所要付出的巨大代價讓母親的形象更為偉岸。
3、經常充當「票房靈藥」
儘管把這句話放在特點裡有點奇怪,但是確實,近年來印度很多時候充當著影院的票房靈藥。數據顯示,僅2017~2018兩年內,印度電影在中國收割了30億票房。而一覽去年上映的10部印度電影,其中《神秘巨星》票房成績最佳,取得7.47億票房;《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嗝嗝老師》《起跑線》算是中部力量;而《廁所英雄》《巴霍巴利王2》《印度合伙人》《蘇丹》《印度暴徒》《老爸102歲》均未過億。儘管《老爸102歲》票房最少,只有3022萬,其實也好過很多國產片。畢竟2018年上映的國產片中有近200部電影票房未過百萬。
《印度合伙人》
但是,在前途一路平坦之外,我們也看到印度電影在一片誇讚之中,面臨著可能被「捧殺」的風險。
1、雷同與套路
現在,有很多聲音提出對印度電影的質疑:劇情雷同,套路相似。其實縱觀多年來引入中國的印度電影,不難發現,無論是喜劇還是揭露印度現實問題中的貧富差距、女性權利等電影,都給人一種在情節與設定中的相似性。多部同類題材電影接連出現,也很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比如,同樣是摔跤題材,2018年的《蘇丹》僅收穫3583萬票房,與《摔跤吧爸爸》相差數倍的差距。
《蘇丹》
當然也必須承認,這也與印度電影能夠引進的數量有關,年產2000部,引入中國的基本上每年都是5、6部左右,直到2018年才變成10部。而為了迎合中國觀眾的喜好,引進的幾部印度電影大多是與家庭、教育、女性有關的題材,試圖在內容上貼近中國觀眾的現實生活,可也恰恰如此,觀眾才會對印度電影產生思維定式。
2、種族、文化不同產生的差異
上述我們寫到,由於文化不同,所以印度的故事,只有用其獨特的演繹風格才能更深入人心。而這種現象的背後,還有一個問題,社會問題不同有時候無法產生共鳴。比如說電影《印度合伙人》在中國上映期間票房未過億。究其原因:印度的社會問題在並不是中國會遇到的問題,中國的婦女早就解決了衛生巾的這個問題。這就如同印度的火車一樣,車廂外、車頂上都掛滿了人,這種現象在中國是不存在的,所以有多人無法對這些題材感興趣,也一定程度限制了其票房成績。
《巴霍巴利王2》
這也是為什麼電影《巴霍巴利王2》在印度本土市場獲得了很大的成功,首周末北美票房1043萬美元(約6608萬人民幣),創下印度影片在北美的最高開畫票房紀錄,IMDB評分8.4,爛番茄新鮮度更是至今保持100%,成為印度電影史上全球票房排名前三的影片。卻在中國反響平平,也是因為這類作品對於中國人來說很難產生共鳴。
3、「阿米爾·汗」效應
作為中國觀眾最熟悉的印度演員,阿米爾·汗已經成為印度電影在中國的票房擔當,阿米爾·汗=印度電影。也是因為如此,很多發行商不管什麼樣的印度電影,上映時都要蹭一點阿米爾·汗的名氣。年初上映的《神秘巨星》中阿米爾·汗雖然鏡頭不多,但是還是把他的名字放在第一順位,也是憑藉著《摔跤吧爸爸》的東風,電影票房一路飆升,不僅拿下了7.8億的成績(印度本土票房的近10倍),還成為了當年最賣座的印度電影。
《摔跤吧!爸爸》
之前在媒體的採訪中,一些一線從業人員也表示:「中國電影市場對印度電影的認知其實就是分成兩塊,一個是有阿米爾·汗的電影,一個是沒有阿米爾·汗的電影」「現在來說,以批片的形式引進海外電影的價格都已經很貴了,比較好的也要100萬到150萬美元,最高可以到300萬美元,如果是阿米爾?汗的電影,價格可能更高」。
儘管印度電影面臨著以上我們所列舉的種種問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印度電影都在傳遞給觀眾一種積極向上的思想,體現在很普通的人或者人物成長過程中,而且能夠觸及到當今社會的同感。這也是為什麼在豆瓣上我們看到很多印度電影的口碑都很好,評分也很高的原因之一。同時,印度電影時刻強調的民族性也值得我們學習,不管好萊塢電影有多麼強大,印度電影都能夠憑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源源不斷的生產。
反觀中國,像印度電影一樣「以小見大」的題材並不多,很多時候對於人物的刻畫總是感覺不夠細膩,許多以小人物為主題的電影並沒有讓觀眾產生共鳴,即使有一些題材願意去挖掘社會問題,但是呈現方式總會帶有几絲壓抑,總感覺缺了點正能量。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可以在印度電影中學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