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錯步步錯,袁紹為何放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好機會?原因有三
興平二年(195年)北方雖然還是處於群雄爭霸的割據局面,但是袁紹已經擁有冀州、青州和并州一部分,在和勁敵公孫瓚的爭鬥中也佔據上風,此時的袁紹已經是霸業初成;反觀曹操雖然佔據兗州和豫州大部分,但是周邊強敵環伺:南有袁術和張綉,東有徐州呂布,此時的曹操勢力遠不如袁紹。
曹操不僅地盤不如袁紹,兵力也無法和袁紹相提並論,按照正常情況來說,實力最強的袁紹很快就會統一河北之地,接下來就是一步步攻滅包括曹操在內的諸侯統一北方了,可是也正是在這一年因為袁紹的猶豫不決錯失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以至於被曹操搶得先手實力大增,最終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敗於曹操之手。
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就是當時漢獻帝從長安東歸逃難至離洛陽不遠的曹陽,袁紹麾下謀士沮授再一次建議袁紹迎奉天子到鄴城,《後漢書-袁紹傳》記載:沮授說紹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之所以說再一次是因為早在袁紹入主冀州後,沮授就向袁紹提出了統一河北的戰略,其中就提到:「迎大駕於西京,復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其實說的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袁紹本來有所意動,最後卻在淳于瓊等人的勸阻下放棄了這一大好機會,第二年(196年)曹操在荀彧的建議下迎奉漢獻帝東歸併遷都許都,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為此極為被動。此舉也成為曹操最終勝出的關鍵因素,而對袁紹來說,他放棄了這一天賜良機是他最終敗亡的第一步,可謂是一步錯步步錯,那麼袁紹為何放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好機會?原因有三,我們來分析一下。
第一,袁紹有顧慮:在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後,袁紹和冀州牧韓馥等人曾密謀擁立宗室幽州牧劉虞為帝,但是被忠於漢室的劉虞給拒絕了,雖然漢室衰微,但是漢獻帝仍是天下共主,在忠於漢室之人的心目中袁紹此舉無疑是大逆不道,現在如果迎漢獻帝入鄴城,恐怕會有不少人揪住這個問題不放,這對袁紹名聲是個巨大的打擊。
第二,漢室衰微已是不可避免,漢室的尊嚴已經被董卓和李傕、郭汜等人破壞得蕩然無存,從袁紹試圖另立新帝之舉來看,他從來就不是大漢的忠臣,有的只是自己的利益,當然也無意於重振漢室,「復宗廟於洛邑。」
第三,對袁紹來說,漢獻帝其實是一個燙手山芋,天子到了鄴城,名義上袁紹事事都要上表請奏,權力會受到制約;本來袁紹已經是霸業初成了,在自己的地盤上自己說了算,現在突然多了一個名義上可以管轄他的人,袁紹不甘心也不願意,這應該是他最終放棄的重要原因。
迎奉天子有利有弊,但是袁紹顯然只看到了對自己不利的一面,卻忽視了由此帶來的巨大好處,歷史上兵權在握架空天子的權臣不在少數,只能說袁紹一則目光短線,二則耳根子太軟。
其實沮授看的清楚也說得非常明白:「若不早圖,必有先人者也。夫權不失機,功在速捷,將軍其圖之!」果然被他不幸言中,曹操下手很快等袁紹後悔已經遲矣!如果袁紹能聽從沮授之言在曹操之前迎漢獻帝入鄴城,或許不用等到官渡之戰就能統一北方了。
(原創文章,謝絕轉載!請勿抄襲!抄襲必究)
※為何劉備稱帝後不設大將軍,諸葛亮死後再無丞相?原因不難理解
※赤壁之戰時諸葛亮舌戰群儒,為何稱呼劉備為劉豫州而不是劉皇叔?
TAG:百丈之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