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隱形危機!懷孕免疫力下降,帶狀皰疹複發機率高
最近胸部下面一直痛痛痒痒,結果昨天突然冒出一顆顆小水泡,聽老人家說這就是俗稱的皮蛇,嚇得我趕緊到醫院報到…皰疹的出現往往是免疫力下降的警訊,提醒我們健康亮紅燈。偏偏懷孕以後免疫力普遍變差,很容易引發皰疹,此時怎麼做才能免於皮蛇的威脅呢?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單純皰疹、帶狀皰疹孕期最常見
不少有皰疹病史的孕媽開始擔心皰疹會在孕期發作。其實孕期免疫力下降,本來就容易患皰疹,只是許多人在初次出現癥狀時並不會意識到這是皰疹。下面就讓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皰疹:
皰疹病毒種類繁多,目前已知會造成人體疾病的病毒約有8種,其中最常見的是單純皰疹病毒和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又分為第1型和第2型,第1型好發在嘴角,第2型好發在會陰。不過因為現代人愛愛時嘴巴常會碰觸會陰部,因此第1型病毒和第2型病毒至今已難以區分,長在嘴巴不一定是第1型病毒,長在會陰部也不一定是第2型病毒。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其實就是水痘病毒,大多出現在肋骨。初次進入身體後即潛伏在感覺神經節中,一旦人體免疫力下降就會活化並侵犯神經節,讓神經發炎疼痛。
孕期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現帶狀皰疹。
小水泡發癢、刺痛…趕快就醫
癥狀部分,複發的單純性皰疹和帶狀皰疹發病前期都會在病毒潛伏的神經節部位產生髮癢、刺痛感,正式發病後會出現一顆顆小水泡,水泡破掉則開始潰瘍、破皮。初次感染的單純性皰疹會在發病前期額外出現發燒的癥狀,發病期間水泡分布範圍較大,有些人還會因為會陰疼痛不敢小便造成尿液滯留。
發病前期的皰疹水泡含有少量病毒顆粒,發病期間的水泡則含有大量病毒顆粒,無論在哪個階段,只要直接接觸就會感染,孕媽要特別留意。
判斷是否患病最好抽血+病毒檢驗
目前檢驗皰疹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抽血檢查體內是否有皰疹抗體,一種是戳破水泡取出內容物做病毒檢驗測試。由於初次感染病毒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出現抗體,只做抽血檢查很可能會延誤治療,建議孕媽同步做病毒檢驗測試才不會錯失治療良機(特別是較嚴重的初次發作單純性皰疹)。同時用兩種方式檢驗還可以在第一時間辨別是初次發作或是複發;若抽血檢查沒有發現抗體,病毒檢驗確定感染,代表是初次發作;若抽血檢查發現抗體,病毒檢驗也確定感染,則可斷定是複發。
藥物治療安全又可縮短病程
雖然皰疹讓人聞之色變,但治療卻是意外的簡單。無論是單純性皰疹或帶狀皰疹基本上都會自行痊癒,初次發作的單純性皰疹病程大概是2~4周,複發的單純性皰疹病程則是2~7天。用藥有助緩解疼痛並縮短病程,醫生通常會在72小時內給予抗病毒藥物,抑制病毒中的酶使其不再繁殖。由於孕期情況比較特殊,皰疹病毒有可能傳染給胎兒,建議孕媽還是要服藥,治療藥物不會影響母體或胎兒,毋須擔心。值得注意的是,皰疹雖然可以用藥物治療,但無法完全根治,只要曾經得過皰疹,皰疹病毒就會藏在神經里等待適當時機發作,免疫力下降時尤其容易複發,十分討厭。
初次感染單純性皰疹對寶寶傷害大
有帶狀皰疹病史的人常擔心在懷孕期間發病。除了害怕劇烈疼痛會引發宮縮、早產,也怕皰疹病毒會對寶寶造成影響。皰疹的疼痛並不會引起宮縮,癥狀也只會在局部出現,不會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除非病毒潛藏在會陰部,否則胎兒不會受到影響。相較帶狀皰疹,單純性皰疹反而對胎兒影響較大,尤其是初次感染的單純性皰疹。怎麼說呢?單純性皰疹第一次感染都會比較嚴重,除了會引起發燒,病毒還可能跑到大腦、腸道、尾骨等各部位神經造成無菌性腦膜炎、腸子發炎或大小便困難等問題。如此一來,胎兒受傷的機率就會大大提升。
這麼說來,懷孕期間要特別小心防範單純性皰疹?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雖然單純性皰疹初次感染會對胎兒造成傷害,但孕期性行為次數減少,初次感染單純性皰疹的比例大約只有1%左右;從複發機率來看,單純性皰疹的複發率會逐年降低,所以除非懷孕前不久才感染,否則孕期發作的可能性不高。相較之下,帶狀皰疹還是孕期比較常見的類型。畢竟懷孕後免疫力普遍下降,潛藏在神經節的病毒往往就會在這時候跑出來。
預防孕期發作避免危險性行為
由於帶狀皰疹病毒原本就潛藏在體內,並不是靠接觸傳染,要防止帶狀皰疹在孕期發作,只能盡量讓免疫力保持在良好狀態,每天攝取充足營養、早睡早起、在感冒高峰期遠離人群。面對直接接觸傳染的單純性皰疹,則要在性行為時多加留意,若先生有皰疹徵兆,應避免愛愛(保險套雖然會降低感染率但無法完全排除),平常也不要從事危險性行為。
如果孕期曾患皰疹,害怕在生產時複發,建議在第一次發作以後持續使用抗病毒藥物直到生產前,降低生產發作的機率。容易頻繁複發的人也最好在36周以前持續使用抗病毒藥,畢竟治療皰疹的藥物不影響胎兒,預防勝於治療,多一份小心總沒錯。
剖腹產可降低胎兒感染機率?
剖腹產的確可能降低寶寶感染皰疹的機率,不過前提是皰疹是現在進行式。如果只是有皰疹病史,孕期沒有發作,無論是否剖腹,寶寶感染皰疹的機率都一樣。
※坐月子還在用含酒料理?婦產科醫生揭危險真相
※想讓孩子長高高,就一定要學會這樣煮湯
TAG:鴿子醫生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