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走進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國家強,民航強,機場強」

走進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國家強,民航強,機場強」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即將於6月30日竣工,9月30日通航。站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回望1950年中國民航最早使用的北京西郊機場、1958年竣工的北京首都機場老航站樓、1980年應運而生的T1航站樓、1999年拔地而起的T2航站樓、2008年橫空出世的T3航站樓,我們深感一座航站樓就是一段歷史,北京機場故事折射出70年滄桑巨變、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

今年5月13日9時30分,一架南方航空公司空客A320飛機平穩降落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西一跑道上。這是大興國際機場飛行程序試飛的序幕,此後,機場的工作重心由基礎建設轉向了準備投運通航,意味著距離正式通航又進了一步。

2017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新機場建設時,給出了高度評價——「新機場是首都的重大標誌性工程,是國家發展一個新的動力源」。

這座被英國《衛報》評為「新世界七大奇蹟」榜首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即將於6月30日竣工,9月30日通航。如今,人們驚嘆於它的高科技、高智能,但新機場的建成從來都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積累的必然。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回首北京機場建設往事,從荒草搖曳的曠野到航班頻繁起降的停機坪,跑道上的每一刻都在記錄不凡,見證著新中國70年機場建設的滄桑巨變。

從順義到大興

打造世界級新機場

「果然名不虛傳,真希望通航當天就能來飛一次!」北京理工大學大四學生楊川站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里,被眼前的「鳳凰展翅」深深震撼了。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位於永定河北岸,佔地4.1萬畝,相當於63個天安門廣場的大小。在這座建築面前,每一個人都變得無比渺小,而了解機場智能化和人性化的建設後,每一個人在這裡又變得無比重要。

作為濃縮先進科技成果的集大成者,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帶來一個又一個震驚全球的新科技,刷新著全世界對中國的看法。

首次實行交叉跑道運營,採用「三縱一橫」的全向構型,高效疏導大興機場的出港航班,同時有效地減輕大興機場離港飛行與首都機場進港飛行流之間潛在的衝突;首次使用激光氣象雷達和相控陣氣象雷達,有效加強對風切變的監測和預警,提高空間解析度和空間定位精度,大大提高對雷雨等惡劣天氣的預警能力;首次實現開航即具備儀錶著陸(也稱盲降)三類B運行標準,即在飛機降落的過程中,能見度不低於50米的情況下,就可以著陸,居世界先進水平。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做出了這麼多在全國乃至世界上的首次創新,不僅要讓旅客有安全感,也要讓旅客在民航高質量發展中增強獲得感,力求達到高標準的服務質量。

6月2日,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舉辦國企開放日活動,近50位首都市民走進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北京建院副總建築師王曉群帶領大家參觀並回答了大家關心的交通問題,「航站樓在國內首次有高鐵從地下穿行,首次採用雙層出發雙層到達的設計。」機場周圍有4條高速環繞,地下有高鐵、地鐵、城際鐵路共6條軌道線,從下車處到登機口走路最多8分鐘就能登機。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之所以被稱為「鳳凰展翅」,是因為它由中央放射的五條指廊既像手指也像翅膀向外延展。正是這五條指廊的設計,方便了旅客的出行。「採用中心放射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縮短旅客的步行距離。中心點到最遠端是600米,實際過安檢後走到最遠的近機位大概也就400米,走起來非常快。」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管理中心副總經理朱文欣說道。

據了解,目前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建設了19個平台68個系統,以實現對機場全區域、全業務領域的覆蓋和支撐。

「旅客可通過手機APP實時掌握行李狀態,實現旅客行李全流程跟蹤管理。」民航局機場司副司長張銳說,大興國際機場全面採用了RFID行李追蹤技術,行李從被託運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被系統的目光「鎖定」,旅客隨時隨地都可以知道它的位置。從此,取行李時,旅客無需焦慮,也不用怕錯過行李而不停地盯著傳送帶。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這座智慧機場,將會為旅客提供私人定製般的個性化服務,將服務落實到每一個人每一件行李。

從西郊機場到T1

刷新機場建設高度

未來,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將和首都國際機場形成雙樞紐運行格局。2018年,首都國際機場全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億人次,隨著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投入使用,北京首都機場的吞吐量將被分流,快速釋放首都機場超容運行壓力。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誕生有著必然性,而北京首都機場發展至今帶來的空前影響力,最早還要從1950年說起。1950年,民航開闢固定航線時使用的是北京西郊機場,由於該機場屬軍民共用並且靠山太近,所以當時的軍委民航局決定另行選址修建一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地位相稱的大型民用機場。

6月18日,烈日當空,筆者一行三人為一探往事究竟,踏上首都機場輔路。道路兩旁都是高聳挺拔的樹木,鬱鬱蔥蔥,綠葉交相輝映,遮天蔽日,使這條路形成了天然的林蔭大道。沿著首都機場輔路一路向前,彷彿穿過一條時空隧道,走到道路盡頭,赫然看到一座老式建築,如同將我們帶回到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

這座最早的首都機場航站樓(以下稱「老航站樓」)如今掛著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客艙服務部的牌子。三三兩兩的美麗空姐拎著行李箱,往來穿梭,他們正要奔赴五洲四海,為廣大旅客提供優質服務。這裡就曾經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行施工的航站樓和大型民用運輸機場,其規模和現代化程度,在當時的遠東地區居於前列。

「1958年3月,這座有著10000平方米航站樓和一條跑道的現代機場呈現在世人面前,它承載見證著國家重大歷史時刻和改革開放的腳步,從此國門有了使命和擔當!」中國民用機場協會秘書長李小梅在接受採訪時說,老航站樓可容納42架航空器和一座塔台的飛行區,自建成之日起就成為中國進行重大國事和外交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

1972年2月21日,國家領導人周恩來等到首都機場迎接美國總統尼克松,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手握在一起,標誌著中美關係一個新的開始。首都機場見證了這次歷史性的「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普通百姓對這座新建成的機場也充滿了好奇,「當時北京當地的市民覺得新鮮,都坐著359路公交車過來看看機場長什麼樣。」原民用航空總局宣傳部副部長劉明田說。他回憶起,自己第一次乘飛機就是從老航站樓出發,當時乘坐飛機要開縣團級以上單位介紹信,航站樓沒有廊橋,登機要到停機坪去排隊。如今看來,老航站樓的這些基礎設施條件儘管有些簡陋,但在當時,仍讓人們感到耳目一新。

1978年以來,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百姓的航空出行需求日益增長,老航站樓也逐漸難承負荷。

於是,1980年首都機場T1航站樓投入使用,李小梅翻出T1航站樓的建設照片給筆者看:「T1建築面積5.1萬平方米,設有東西兩個衛星廳,當年被評為北京市20世紀80年代十大建築之一。」如今我們覺得再普通不過的一幅機場壁畫《潑水節——生命的讚歌》,當時曾在全國掀起軒然大波,畫家袁運生在表現傣族人的潑水節故事時,大膽地畫入了三個沐浴的女人體。

「這有什麼好爭議的,藝術表現很正常。我看可以。」1979年10月的一天,鄧小平到首都機場參觀,看了這幅壁畫後說道。潑水節壁畫在這裡成為改革開放的文化符號,表現出改革開放帶來的寬鬆環境和觀念變化。

建成後,T1高峰小時旅客吞吐量1500人次,並採用衛星式活動登機廊橋供旅客上下飛機。劉明田說:「T1內部配備了自動門、自動扶梯、行李處理系統等設備,代表著當時中國民航業的頂級水平。」國內最先進的設備出現讓人們眼前一亮,就如同現在的人們看到大興國際機場的新科技,也能感覺到國家越來越強盛。

從T2到T3

見證機場發展奇蹟

隨著大型飛機增多,運輸業務日趨繁忙,各項設施亟須改善,首都機場完成了數次擴建。1999年T2拔地而起,2008年T3橫空出世,首都機場成為國內第一個擁有3座航站樓、3條跑道和雙塔台同時運行的大型航空樞紐,104家航空公司的超過1700個航班將北京與世界上65個國家的282座城市緊密相連。

6月25日,筆者乘坐地鐵機場線來到T3航站樓,這裡的旅客來來往往,絡繹不絕,大廳的飛行動態顯示牌上列滿了密密麻麻來自各個國家和地區各大航空公司的航班信息。登上塔台,鳥瞰北京東北方順義區的這片航空熱土,只見4座航站樓或隔空相望,或比鄰相依,彷彿在訴說歷史的迴響。如今,這裡是人們選擇航空出行的主要航空港窗口之一。在T3航站樓,已有33家航空公司進駐,不到50秒就有一個航班安全起降。

自1958年建成至1993年,首都機場用35年時間,實現了年旅客吞吐量1000萬人次的突破。從1993年至2000年,用7年時間,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萬人次。從2000年至2012年,用12年時間,實現了從2000萬人次到8000萬人次的7次跨越,世界排名由第26位上升到第2位。從2012年至2018年,只用6年時間,首都機場就實現了年旅客吞吐量1億人次的突破。

「機場就是一個國家或城市的窗口和名片,提升服務質量是民航一直以來的追求。」李小梅對筆者談起自己的體會,「『中國服務』已經成為各服務行業追求的標準和目標,其實2008年首都機場在服務保障北京奧運會時就率先提出『倡行中國服務,打造國際樞紐』,從此,提供最好的『中國服務』,就成了中國第一國門的使命和擔當。」

李小梅回憶說,當時在首都機場駐場各單位全力踐行「首問負責制」,凡是在機場工作的人員,面對旅客的諮詢問題,不管是否屬於自己的工作範疇,都不能說「不知道」、「不歸我管」,都要設法幫助旅客解決問題,或者主動引導旅客找到可以解決問題的工作人員。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首都機場企業化管理,特別是市場化,實行現代企業制度後,鐵飯碗打破了,國有企業的制度創新業務增強了,員工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李小梅說。

首都機場作為「中國第一國門」,在1990年亞運會、1997年香港回歸、2008年北京奧運中,圓滿完成保障任務,創造了中國民航史上重大運輸保障總架次、高峰日架次、高峰小時架次等多項歷史紀錄,也創下了「零事件、零事故、零投訴」的最高服務保障水準。

「國家強,民航強,機場強。反過來,交通基礎設施的進步又促進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劉明田說。對此,李小梅也深有感觸,北京機場的發展與國家的繁榮緊密相連,北京機場在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的同時,自身發展的軌跡也見證著國家的強盛和社會文明的進步。

仰天一望,有鳳來儀。從1950年中國民航最早使用的北京西郊機場、1958年竣工的北京首都機場老航站樓、1980年應運而生的T1航站樓、1999年拔地而起的T2航站樓、2008年橫空出世的T3航站樓,到即將竣工通航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北京機場建設故事記錄滄桑。未來的機場人,將圍繞「如何管理運營好北京新機場」、「北京兩個機場如何協調」、「京津冀三地機場如何更好地形成世界級機場群」三個重大關切,開啟建設新時代世界一流大型國際樞紐機場新征程,續寫驚艷全球的中國機場故事。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嚴 冰 劉山山 雷傑如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6月27日 第 05 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又一國掀起「學中文」熱 漢語教材在當地成「搶手貨」
趙克志: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創造安全穩定環境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