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珣與《伯遠帖》

王珣與《伯遠帖》

藝術博物館 | 美術展覽 | 文創 | 公共教育 | 綜合服務

王珣(349~400),字元琳,

小字法護,東晉琅邪臨沂人。

著名書法家王導之孫,

王洽之子,王羲之再從侄。

王珣生於晉穆帝永和五年,

卒於晉安帝隆安四年。

流傳至今的王珣書法作品,

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已佚的,

第二類是現在所能見到的作品。

已佚的書法作品有草書《三月帖》;

現在所能見到的書法作品有行書《伯遠帖》

較早著錄王珣作品的有宋代《宣和書譜》

其記載為:

「珣三世以能書稱,

……今御府所藏有二:

草書《三月帖》,行書《伯遠帖》。」

此帖一直被後代書法家、

鑒賞家、收藏家視為瑰寶。

此帖曾經北宋宣和內府收藏,

明清兩代由吳新宇、安歧等遞藏。

乾隆丙寅(1746)年被收入宮中,

乾隆非常喜愛,

將原存宮中的王羲之《快雪時清帖》、

王獻之《中秋帖》與王珣《伯遠帖》,

共貯養心殿西暖閣,

並更名為「三希堂」

前二帖均非真跡,

《伯遠帖》是東晉名人法書真跡。

四十年代後期,

此帖與《中秋帖》一起流入香港,

被典當給一家外國銀行,

後來,周恩來總理批示以重金購回,

入藏故宮博物院。

《伯遠帖》此貼北宋時曾入宣和內府,

刻入《淳化閣帖》,

在《宣和書譜》有記載。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伯遠帖》是一封問候友人的書信:「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短短5行47個字,表達了對友人病況的擔憂,和與友人天各一方的悵惘。】

此帖結體疏朗,筆順天成,

寓雄強於率意之中,瘦勁古秀,

董其昌稱其為「洒洒古淡」,

與羲之、獻之新體區別明顯。

其用筆的使轉頓挫精微之處,

是摹本和刻帖難以做到的。

王珣《伯遠帖》是唯一傳世的,

東晉琅琊王氏家族書法墨跡,

對王珣和《伯遠帖》的研究,

不僅會使人們對魏晉筆法,

有更為正確的認識,

會促進對東晉琅琊王氏家族的書法研究。

通過研究王珣及《伯遠帖》,

能夠讓我們對魏晉筆法有更為全面的認識,

對於我們現在的書法學習,

和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亮寶樓 的精彩文章:

章草之祖:皇象
亮寶樓組織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主題學習會

TAG:亮寶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