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元朝 · 堂中對坐圖 · 壁畫」中的傳統服飾

「元朝 · 堂中對坐圖 · 壁畫」中的傳統服飾

【元 · 堂中對坐圖 · 壁畫】

規格:縱175厘米*橫300厘米

來源:陝西省蒲城縣東陽鄉洞耳村

1998年,在陝西省蒲城縣東陽鄉洞耳村發現了一座元代壁畫墓,這座壁畫墓墓室形狀為元墓中少見的八邊形,南北縱長2.52米,東西橫寬2.40米,頂部為穹窿狀,由墓底至頂端高達274米;墓室和甬道都以方磚砌築,內壁磚表塗敷白灰,抹平光凈,再繪施壁畫。墓內壁畫十分精美,且保存完整,艷麗如新,色彩依舊,堪為國內已發現的元墓壁畫中精彩的一例;壁畫先以墨線勾勒輪廓,然後填以各種色彩,勾勒線條流利,色彩濃烈鮮明,墓中壁畫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墓室邊壁壁畫、頂壁壁畫和甬道側壁壁畫。今天介紹的《堂中對坐圖》是整個墓葬壁畫的中心。

「元朝 · 堂中對坐圖 · 壁畫」中的傳統服飾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陝西省蒲城縣東陽鄉洞耳村元代墓《堂中對坐圖》壁畫

這幅壁畫是由北壁、西北壁和東北壁三部分組合而成的,正中間(北壁)所繪的是墓主夫婦對坐於一屏風前面;男主人面部豐滿,眉目疏朗,唇上和頜下留須;其頭戴折沿帶披帽,帽頂飾纓,身穿淡藍色交領左衽束袖長袍,腰間扎系紅色包肚,足著棕紅色筒靴;左手觸膝,右手輕拽衣襟,其身體微向右側坐在一把黑色圈背交椅之上,雙足置於椅前踏板。其身邊的女主人面龐寬圓,眉毛略呈八字形,雙唇緊閉,似帶笑意,頭戴「姑姑冠」,身著深紅色左衽束袖長袍,袍長蓋過腳面,其右手放在腿上,左腕輕搭於圈背交椅的扶手上,足下置有腳踏。

「元朝 · 堂中對坐圖 · 壁畫」中的傳統服飾

男主人身穿交領左衽束袖長袍,腰間扎系紅色包肚,足著棕紅色筒靴

「元朝 · 堂中對坐圖 · 壁畫」中的傳統服飾

男主人頭戴折沿帶披帽,帽頂飾纓

「元朝 · 堂中對坐圖 · 壁畫」中的傳統服飾

女主人頭戴「姑姑冠」,身著深紅色左衽束袖長袍,

男主人右邊站一少年男侍(繪於墓室西北壁),其面目清秀,小口紅唇,頭頂留撮發,耳根綰髻,其餘部分剃掉,是當時蒙古族男子常見的「婆焦」髮式,《蒙韃備錄》說:「上至成吉思汗,下及國人,皆剃婆焦(即跋蕉,亦即《心史》所說』不浪兒』)。」身著黃色左衽小袖長袍,腰系黑革帶,右側掛一鞶囊(鞶pán,古代系在鞶帶上置物的小囊。),足穿棕色長靴,作拱手狀,中間還搭一白色拭巾,懷抱一枝蒜頭首長杖。其身後放一高腳條案,除面板以外均施黑色,案上錯落擺放著直頸盤口花瓶、玉壺春瓶、水匜(匜yí,古代盥器,形如瓢,與盤合用,用匜倒水,以盤承接。)、托盤以及兩隻酒盞,盤口瓶中還插有一枝帶葉紅色牡丹;案下還繪有似為銀錠、金條一類形狀的物品。

「元朝 · 堂中對坐圖 · 壁畫」中的傳統服飾

男侍留蒙古族「婆焦」髮式,身著黃色左衽小袖長袍,腰系黑革帶,腰側掛一鞶囊

鞶( pán)囊: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以皮革製成的佩囊,就是掛在腰間的小口袋,因最初多以皮革製成而得名,又因墜掛腰的旁側也稱旁囊。宋以後,鞶囊花樣不斷翻新,亦名為「荷囊」、「荷包」。因鞶囊常用獸頭圖案,因此又稱為「獸頭鞶囊」,而其中又因為虎頭用的比較多,所以也被稱為「虎頭鞶囊」。圖中男侍腰中佩戴的鞶囊比較簡單,已經更像荷包了。

女主人身邊站有一女侍(繪於墓室東北壁),其臉型略長,細眉大眼,眉毛呈八字形,小口緊閉,頭梳辮髮;上身內著藍色短襦,外罩白色半臂,下著粉色曳地長裙,雙手上覆一襯巾,上面托捧一個紅色圓形分層果盒;身後同樣置一高腳條案,通體為深棕色,形制同男侍身後的相同;案上放有一紅色蓋罐、一黃高足碗、一藍色圓盒和一直頸盤口花瓶,瓶中插一支帶葉荷花。

「元朝 · 堂中對坐圖 · 壁畫」中的傳統服飾

女侍頭梳辮髮,著藍色短襦,外罩白色半臂,下著粉色曳地長裙

這幅壁畫中的男主人和男侍從皆著左衽袍服,而在中國北方元代壁畫墓中發現的男子形象多身著右衽袍服;這在我們之前介紹過的「三眼井村元代壁畫墓」和「元寶山1號墓壁畫」中都有詳細的描述(有興趣可參看4月16日和4月24日微博)。而女真人服飾尚左衽,金人建國後,滅北宋並遷都於燕,受漢人文化影響,其服飾制度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金統治者為防止女真人完全漢化,於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詔「禁女真人不得改稱漢姓及學南人衣裝,犯者抵罪」;後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再次重申上述禁令。這些詔令雖然不可能完全阻止女真人漢化,但在不同程度上會對金末元初的女真人在服飾上產生些許影響。因此,此墓主人很可能為金代遺民,故而保持袍服左衽的傳統。

#元代服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