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死後,大明迅速亡國,崇禎哭著收拾骸骨,說:朕不該殺你
宦官是封建社會的產物,一般來說通指在京城內服侍皇家成員的官員,先秦時期宦官並非都受過宮刑,只有東漢之後,朝廷才規定凡是宦官必須閹割,此外宦官又被稱作內官而不是太監,「太監」是一個官職名稱,只有勢力較大的閹人才能擁有這一稱謂。
宮裡事務繁瑣,同樣妃嬪眾多,為了避免淫亂事情發生,這才出現了宦官幫助搭理皇家事務,當然每一個王朝都嚴令禁止宦官干預朝政,不過時間一長,一些太監常年陪伴在皇帝身邊,甚至在皇帝很小的時候就陪伴左右,積攢了深厚的情誼,因此讓一些別有用心的宦官有機可乘,藉助皇帝名義掌控國家大權。
明朝時設置各類掌印太監,賦予了太監很大的權力,擁有監軍、下訪等大權,其實在明朝建國初年,朱元璋嚴令規定太監不能干預政事,甚至不讓太監讀書寫字,然而朱元璋死後沒多久,朱棣就開始啟用大批太監,例如鄭和也是宦官出身,曾授命遠航,傳播大明國威。
自永樂年間開始,朝廷開始重用宦官,設置東廠特務機構,指派太監進行管轄,宣宗年間,允許太監讀書,開放專門的學堂給太監普及知識,宦官機構逐漸膨脹,人數最多時達到數萬人,自朱棣以後,明朝皇帝多數十分懶惰,甚至還有數十年不上朝,政治腐敗、官場昏暗,宦官就容易在這個時候趁虛而入。
明朝宦官禍亂朝綱尤其嚴重,要知道明朝設置內閣,大臣們性情剛直,經常與皇帝正面叫板,搞得皇帝叫苦不迭,正是為了限制文官集團的壯大,皇帝才開始授權身邊的宦官一些權力,想要拿身邊的宦官集團來壓制文臣,造就了宦官的壯大。
正統年間宦官王振專權,一個太監竟然做起了將軍夢,甚至要挾英宗出征,特意去自己的家鄉轉了一圈,結果遭遇土木堡之變,成了明朝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憲宗時期的汪直,在皇帝授意下設置西廠,權力要比東廠大的多,可以私下搜捕大臣,一時間人心惶惶,人們只知道有太監,而不知道有天子。
後來的劉瑾又被稱作「劉皇帝」,把持朝政大權,為非作歹,到了魏忠賢時期,明朝宦官之亂達到頂峰,泰昌元年,天啟皇帝繼承皇位,魏忠賢靠著客氏的功勞,開始發跡,萬曆在位期間就已經不再大理朝政,群臣開始結黨營私,太監也是如此。
閹黨與東林黨對立,魏忠賢勢力做大,朝廷諂媚人士數不勝數,甚至還有不少人在民間為魏忠賢立生祠,無恥之心可見一斑,魏忠賢的風頭太過強勁,必定沒有好果子吃,明朝末年崇禎即位以後,即刻開始清算宦官集團。
昭告天下數落魏忠賢的罪狀,甚至在魏忠賢死了以後,挖出屍體暴晒,在崇禎心裡魏忠賢萬惡不赦,對此崇禎沒有任何手軟,清算宦官集團的活動給當時的官場帶來了一些改變,甚至有人開始相信,崇禎有能力改變頹勢,然而在起義軍達到京城後,崇禎又命人收斂魏忠賢的遺骨,重新安葬,這樣做是為了什麼呢?
要知道當時形勢危急,京城都要保不住了,還有心思來管大奸臣的遺骸,歸根結底是崇禎在回想起自己的初衷,結合當時急迫的局勢,很難相信為何會做這樣一件事,或許是崇禎重新肯定了魏忠賢的「價值」,明熹宗臨終之前,曾囑託崇禎,「魏忠賢可計大事」,除此以外在他眼中,魏忠賢行事果斷,是個可以託付的人,並且目光精準,能夠掌控大局。
實際上魏忠賢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做了不少籠絡人心的事,當然魏忠賢偶爾還是會展現出「忠心為國」的一面,曾多次力保戰敗勢力的熊廷弼,還有孫承宗,這些人都是明末抵抗滿清入侵的中堅力量。
同樣這些人多次公開反對閹黨集團,魏忠賢在國家存亡的生死時刻,摒棄前嫌可見還是一個有原則的人,甚至有人說如果魏忠賢活著,至少不會那麼快就滅亡,等到崇禎登基以後,全國性的叛亂爆發,大明王朝岌岌可危,在這種情況下,急需一個能掌控全局的人,魏忠賢無疑是最適合的那個人。
不過崇禎為了平息民間怨恨,親手終結了魏忠賢的宦官集團,崇禎年少登基,瓦解了困擾朝廷多年的閹黨,自認能力出色,這種驕傲自滿最終演變成了字元,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人再次強大起來,但是此時面臨的危機,東林黨人根本無法應對。
說實在的崇禎猜忌心之中,性情薄涼,死在他手中的大臣不在少數,這種不信任表現在崇禎在位年間,換掉了數十位朝廷大員,還體現在「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的逃避責任,更體現在明朝末年,邊關大將幾乎全部外逃,他打擊了魏忠賢,卻親手扶持起了一批更加腐敗無能的官員。
歸根結底無論是崇禎還是魏忠賢,都沒有挽大廈將傾的能力,最終促成悲劇,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在多年以後,崇禎又會收斂魏忠賢的遺骸,只不過都於事無補了。
※朱元璋是明君還是昏君?留下一巨大隱患,讓後代自相殘殺300年
※史上最悲情的皇太子:熬了40年,剛繼承皇位,就被一女人毒死了
TAG:靜說歷史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