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大連警方和網友間的溝通之橋,該怎麼造?

大連警方和網友間的溝通之橋,該怎麼造?

澎湃新聞網 文丨李勤余

「女子半夜遭毆打」案件犯罪嫌疑人已經落網,但洶湧的輿情仍未平息。在施暴者的動機已被警方披露後,各類猜測仍然在社交媒體上不斷出現。比如,受害者的身份究竟為何?她為何要在深夜獨自行走在街道上?

這些疑問越積越多,一時之間,摻雜著惡意的謠言四起。這樣一來,受害者有可能無端受到網路暴力的二次傷害。另一方面,正在進行調查工作的大連警方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受害者的信息為何還未得到公布?一來,受害者的個人隱私應該得到保護,何況,受害者也未必願意因為此事受到公眾的關注。二來,案件還在調查之中。既然此事還未塵埃落定,真相大白也就需要等一等。大連警方在工作中的難處和苦衷,是不難理解的。

別忘了,在關注到此事後,大連警方立即連夜開展工作,全力開展案件偵破工作。犯罪嫌疑人的迅速落網也證明,大連警方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值得點贊。

然而,翻滾著的輿情讓大連警方肩頭上的壓力得不到釋放。這一略顯被動的局面,恐怕還要從大連警方的那份通報說起。根據警方的說法,被害人吳某「臉部軟組織挫傷」,但在網路上流傳的視頻卻給網友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目睹一系列暴力畫面後的直觀感受和冷靜的文字描述,不在一個頻道上,這反而激起了公眾的更多疑問。

其實,「法醫秦明」今天已經在微博發文科普:人的個體差異巨大,受傷過程和損傷結果沒有必然聯繫。而且,警方也沒有隱瞞傷情的必要。

問題在於,對於受害者傷情這一客觀事實,不同的描述方式可能會帶來完全不同的傳播效果。或許,這正是大連警方在發布通報時未曾想到的。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和擴散模式早已變了天。單向度的灌輸和告知已不再有效,取而代之的是活躍的互動和反饋。不懂回應的藝術,只知閉門造車、悶頭幹活,反而有可能換來公眾的誤解。這也意味著,今天的公共部門在發布任何信息時,理應在「時、度、效」三方面多費思量。

相信,「女子半夜遭毆打」案的真相大白,已經離我們不遠了。而在破案之外,大連警方也收穫了寶貴的經驗。說什麼、怎麼說,這不是無關緊要的表達方式,而是建立在公共部門和人民群眾之間的一座橋樑。這座橋樑越堅固,雙方的交流和溝通自然也就越順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5G面臨風險大考:我國一半以上工控系統帶毒運行
西湖大學28個實驗室開放實習崗位 為期6周提供食宿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