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在得知甲午戰後台灣被割給日本竟吐血而死

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在得知甲午戰後台灣被割給日本竟吐血而死

提起「劉」姓,或許大家想到的都是漢朝的劉氏皇族,如漢文帝劉恆和景帝劉啟的「文景之治」,亦如漢武帝劉徹的「金屋藏嬌」。但是今天我想說一個人——劉銘傳。很多人會對他感到陌生,覺得他是個無名小卒,其實不然,因為對台灣人說來,他是英雄,是讓台灣人名無比尊敬愛戴的大人物。

學過歷史的都知道清朝末期封建統治階級中的部分成員為了挽救清政府的危機興起了洋務運動。大家所熟知的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是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等,其實劉銘傳也是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只是因為他當時是台灣省巡撫,並未在京中當官,所以才鮮為人知。

劉銘傳,字省三,自號大潛山人,因排行第六、臉上有麻點,人稱「劉六麻子」,是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劉銘傳此人性情豪爽,與周圍人相處融洽,十分仗義。有一天,劉家因繳不出團隊糧食,被當地土豪侮辱。劉銘傳向土豪警告道:「你們不能再作威作福,欺侮鄉民,否則,我就要宰掉你!」土豪見他是一個赤手空拳的毛頭小子,便狂笑道:「孺子還敢阻擋我嗎?」劉銘傳奪下土豪的佩刀,手起刀落,劈下那土豪的頭顱,然後跑回鄉里大呼:「土豪給我殺死了,你們要保衛家鄉,就跟我來吧!」當即就有數百名鄉里青年表示擁戴。接著劉銘傳便領著這些青年,在大潛山修寨,開始了團練生涯。

1862年,恰逢曾國藩派李鴻章到合肥招募淮軍,劉銘傳便帶著這些人投軍。曾國藩極為重視這些人,還命劉銘傳領銘字營,銘字營的人絕對服從他的命令,成為他日後的重要幫手。在無錫之戰中,他率中路淮軍俘太平軍兩萬餘人。並先後於黃陂、濰縣、壽光等地敗東捻軍。後又向李鴻章獻計,將西捻軍全軍覆沒。他以收平西捻軍的全功而晉爵一等男。1884年,他以弱勝強、以少勝多,在淡水等地率軍擊敗法國艦隊的進犯。隨後赴陝甘,配合左宗棠鎮壓回民叛亂。至陝甘後,劉銘傳頭傷後遺症複發,加之李鴻章保薦出任陝西巡撫未成,便以「腦痛欲裂」為由,奏准獲假3個月回籍休養。

此時銘軍已有2萬人馬,劉銘傳推薦甘肅提督曹克忠統領。不久,銘軍武毅右營士兵因不服曹克忠管理而發生嘩變。劉銘傳也以薦舉非人之罪而受革職處分。經此一事,劉銘傳心灰意冷,退志更堅,即在家鄉大興土木,修建莊園,修成合肥西鄉的劉老圩和六安麻埠的劉新圩。在劉銘傳閑居十幾年中,國事日益衰敗,外患也日益嚴重,在同一些辦洋務和具有改良思想的人士交往中,他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劉銘傳憤然而起,準備重赴沙場,殺敵報國。清政府任命他為督辦台灣事務大臣。1884年六月,法國侵略者把戰火燒到台灣海面,清廷詔令劉銘傳入京,他當即上了一道《遵籌整頓海防講求武備折》,慷慨主戰。6月26日,清廷下詔,命劉銘傳督辦台灣軍務。在此期間,他盡自己所能保衛了基隆港。1885年,清廷任命劉銘傳為首任台灣省巡撫。這一年,劉銘傳開始了他人生中的重要一篇。

劉銘傳到台灣之後,在各地巡視、查勘,於1887年10月正式提出新的行政區劃方案,全台行政建置定為三府、一州、十一縣、四廳,從而基本奠定了台灣地方行政區劃的基礎。在吏治上,劉銘傳努力做到賞罰分明、秉公執法,懲處了一大批貪贓枉法的官員,同時也保薦和提拔了一大批為台灣國防和經濟建設做出貢獻的人才。在教育上,劉銘傳在台灣各地開辦了幾十所書院、義學、官塾,還於l887年3月興辦了一座「西學堂」,開設英文、法文、地理、歷史、測繪、算術、理化等課程。在民族交往上,台灣於1885年發生未經招撫的「生番」殺害墾民事件,劉銘傳「先令譯人入社勸導,如肯就撫,即無需用兵」。

劉銘傳還設立撫墾總局,兼任撫墾大臣,命令地方官府對於番民「教之耕耘,使饒衣食」,發展番地生產。他還親自寫了一首《勸番歌》,在「撫番」中發揮了重要的教化作用,體現著劉銘傳「示威懷德、一視同仁」的團結少數民族政策。在財政上,劉銘傳注意開源節流,重點抓好了清賦和整頓厘金兩項工作,為台灣的近代化建設提供了資金基礎。在防務上,劉銘傳修築新式炮台10座,並配置新式炮,以澎湖作為海防建設的重點,派水師駐紮澎湖,添購兵船,改變了台灣「水師無船」的狀況;還創辦了一批軍事工業,以製造槍彈為主,兼務修理軍械,對全台防軍進行了整編,並重點在面對日本的台灣北部地區設防。在工商經濟上,劉銘傳修鐵路,開煤礦,創辦電訊,改革郵政,促進台灣貿易。七年任職,其作為給台灣的現代化奠定了深遠而堅實基礎。

然而就在1890年,劉銘傳因通商口岸稅務問題上與外商交涉及基隆煤礦招商承辦等事,遭到頑固派官僚的激烈反對和清廷的嚴厲申斥,憂病交加,被迫向清廷提出辭呈。之後,劉銘傳憂鬱地乘船離開台灣。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清軍潰敗,清廷令劉銘傳出山,但他因病重辭命。不久,《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來,劉銘傳得知自己一生中花精力最大創置的台灣省被割讓給日本,憂思鬱結,口吐鮮血而死。

劉銘傳一生成就頗多,尤其是對台灣的作為,可謂是史無前例,這也是他被譽為「台灣近代化之父」的原因。

既生為人,便不可能只有令人稱頌的優點,「人無完人」,所以劉銘傳亦是如此。1867年尹隆河戰役中,淮軍方面的劉銘傳率「銘軍」西上,曾國荃派鮑超率「霆軍」東下,在尹隆河一帶對東路捻軍形成兩路夾擊之勢。劉銘傳與鮑超約定正月十五日上午七時出兵,但為了爭頭功,劉銘傳率部上午五時就出發。結果,「銘軍」與捻軍遭遇,被殺得大敗,劉銘傳幾乎成了俘虜。這時,鮑超的「霆軍」趕到,不僅救出了劉銘傳及其殘部,而且使戰役反敗為勝。但劉銘傳卻推卸責任,一是責備部下劉盛藻「浪戰輕敵」,一是責備鮑超未能按時趕到合擊敵軍。結果李鴻章據此上奏朝廷,使得劉盛藻和鮑超受到嚴厲處分。鮑超本來等著朝廷嘉獎,不想卻差點兒丟了腦袋。後來,鮑超抑鬱成疾,回鄉養病,一蹶不振。這一事件引起包括曾國藩在內的湘軍將士對劉銘傳的強烈不滿。雖然事情最後得以平息,但劉銘傳以怨報德的行為卻讓包括同僚舊友在內的人們覺得過分。

但是無論如何劉銘傳的功大於過,歷史上對其評價也很高。例如,台灣史學家連橫:「台灣三百年間,吏才不少,而能長治立策者,厥維兩人:曰陳參軍永華,曰劉巡撫銘傳,是皆有大勛勞於國家者也。永華以王佐之才,當艱危之局,其行事若諸葛武侯。而銘傳則管、商之流亞也,顧不獲成其志,中道以去,此則台人之不幸。然溯其功業,足與台灣不朽矣!」而戴逸也說,洋務派是19世紀下半葉中國早期改革舞台上眾多派別里的主流派,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集團是實力最強的一個,而劉銘傳在台灣興辦洋務則成效最大最成功。

即使為大多數人所不知,但是歷史永遠不會忘記他,台灣人民也不會忘記他,我們也不會忘記他,只是我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來紀念他。信息時代,紀念方式多樣,其中在多個影視劇中便有這位偉人的出現,如1997年《台灣第一巡撫》和2007年《台灣1895》。

劉銘傳,理台政治家第一人,其功業足與台灣垂不朽矣!望我們永記這位台灣第一人。

關注譚論古今,讓歷史告訴未來照亮人生,讓文學滋潤生活幸福一生!

參考資料:《劉銘傳傳》,《劉銘傳文集》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生的瀟洒,一片冰心在玉壺;死的糊塗,有親卻無餘命已供養
古今聘禮習俗有哪些?聊聊那些年聘禮那些事,有沒有你家鄉習俗?

TAG:譚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