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鍾啟泉:核心素養時代的教育訴求——從「教堂」轉向「學堂」

鍾啟泉:核心素養時代的教育訴求——從「教堂」轉向「學堂」

作者的話:

作為理想的「學堂」,首先就在於剔除「教堂」的弊端。在這種課堂上,每個學生不是被動而是能動的學習;不是競爭性,而是合作性學習;不是靠單向傳遞、孤獨地記憶知識的學習,而是基於雙向性、多向性對話的學習。

鍾啟泉:核心素養時代的教育訴求——從「教堂」轉向「學堂」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作者鍾啟泉,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名譽所長

「核心素養」作為當今國際教育界的潮流,勾勒了未來新人的形象——人格品質與關鍵能力,規約了學校教育的課程發展與教學實踐,倡導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與教學是新時代教育的訴求,這種訴求說到底就在於實現課堂教學的轉型——從「知識傳遞」的教學轉向「知識建構」的教學。

鍾啟泉:核心素養時代的教育訴求——從「教堂」轉向「學堂」

  •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圖為朱嘉晨老師觀摩課上,學生利用現代課程網互動式教學平台將搭建好的模型拍照上傳。

1983年,美國育家羅傑斯對「教育的政治學」進行了精彩的分析:「傳統教育與人性化教育是教育的兩種模式。」

羅傑斯接著羅列了兩種模式的基本特徵:

傳統教育領域,教師是知識的掌握者,學生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教師是權威人物,學生是服從者;由權威制定的規則是課堂里通行無阻的政策;教師不信任學生,學生也對教師的真心、誠懇、公平和能力不抱有信賴——在這種教育體制之中全然沒有「整體的人」的餘地,只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

而在人性化教育領域,教師從自身的經驗、教材以及社區經驗出發,準備學習資源;每個學生同他人合作,發展自己的學習計劃;提供重建學習的氛圍; 學生學習的程度與意義的評價主要由學習者自己進行;促進學生成長的主動性,與其說是傳統教學中的接受式學習,不如說是更深更快地浸透在學生的生活與行動之中的自律。

兩種不同的教育模式秉持不同的教育價值追求,按照羅傑斯的說法,人性化教育模式的前提條件是——學生真真切切地體驗源於教師的充分信任,而這個前提條件在傳統教育中是不存在的。這個判斷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洞察「灌輸中心課堂」的本質,同時也凸顯了我國中小學「課堂轉型」,即從「教堂」(灌輸中心課堂)轉向「學堂」(對話中心課堂)的緊迫性。

「教堂」原本實現的是三個教育價值:其一,藉助教育實現人人平等,所有兒童平等地分享知識,從而阻斷由於知識擁有的差異而造成的人際差異;其二,不是強調與生俱來的能力差異,而是注重人們周圍環境的影響造成的後天能力的發展;其三,謀求學術與教育的結合,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個兒童的認知能力,使他們人人聰慧。

鍾啟泉:核心素養時代的教育訴求——從「教堂」轉向「學堂」

  •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圖為呂麗婷老師觀摩課上,學生正分組討論完成學習活動:在地圖上標註出蘇軾一生所到之處。

作為理想的「學堂」,首先就在於剔除「教堂」的弊端,在這種課堂上,每個學生不是被動而是能動的學習;不是競爭性,而是合作性學習;不是靠單向傳遞、孤獨地記憶知識的學習,而是基於雙向性、多向性對話的學習。以往一線教師的課堂研究僅僅局限於對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的探索,然而不同學科、不同學生、不同教材,教學步驟與教學方法不可能千篇一律,離開了對於課堂本來的教育價值的追求,離開了對於課堂事件的實質性理解,離開了「教」與「學」概念的重建,是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課堂研究的。

「教」與「學」的概念,應作為建構意義與關係的實踐重新加以界定。可以說,這是把課堂作為「教」與「學」得以實現的場域重新加以審視的課題。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建構客觀世界的意義,形成特定的概念與含義的認知性實踐;又是藉助這種認知性實踐,每一個兒童與教師和課堂中的同學形成一定的關係的社會性實踐;同時也是通過對自身的認識與態度的反思,重建自己的身份的倫理性實踐。所謂教育的實踐,就是「建構世界(認知內容的重建,即同客觀世界對話)、建構夥伴(人際關係的重建,即同他者對話)、建構自我(自我概念的重建,即同自我對話)三者相互交織的活動。這就是「教學的對話性實踐的三位一體論」,也是克服教學異化的一種理論。所以,從根本上說,「課堂研究」的成效取決於每位教師對於課堂世界的洞察,以及他們對於課堂創造的挑戰精神與實踐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