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創新」,大佬們在南京這麼說
6月26日,南京創新周開幕式紫金山創新大會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舉行。
以丁肇中為代表的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與來自全球4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80名院士出席了這場全球性創新盛會。
360集團董事長周鴻禕、華為公司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位元組跳動副總裁張羽、小米集團副總栽崔寶秋、騰訊雲副總裁道峰、阿里巴巴集團雲智能科學家陳朝暉等知名互聯網科技企業高管齊聚南京,發起了以創新、創業者、城市為主題的前沿對話。
以下為各界「大佬」,國際前沿學者與創業者們的精彩觀點集錦:
張敬華:沒有永不褪色的明星城市,只有永不落幕的城市創新
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描述了創新南京畫卷中的「山水城林人」,向全球解讀開放、創新、包容的現代南京:
科技創新的「高山」加速隆起:南京正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培育產業鏈,在樹高峰、建高原、築高地上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2018年,南京市四大先進位造業、四大現代服務業營業收入均增長12%,軟體業務收入達到4400億元。
科技金融的「活水」源源不斷:金融是南京的支柱產業,去年全市金融業增加值達1473億元、佔GDP比重達11.5%,其中科技金融是一大特色。2018年11家科技銀行共發放科技貸款222億元,其中初創期、成長期科技企業貸款佔比近70%。
開放創新的「城門」越開越大:南京是博愛之都、國際和平城市,與2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經貿聯繫,與81個國際城市建立並保持友好合作關係。目前,常住南京的外籍人士超過3萬人,在寧投資的外資企業超過8000家。
科創企業的「森林」枝繁葉茂:不到兩年,已累計簽約新型研發機構240個、孵化引進科技企業1600多家。去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凈增70%,科創型企業新增2.4萬家;目前獨角獸企業達13家,瞪羚企業達172家。
五湖四海的「人才」廣泛匯聚: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才的密度決定著創新的高度。不遺餘力引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不惜重金留人才。僅過去一年,全市就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34萬人,同比大幅增長60%。
360創始人周鴻禕:建議華為鴻蒙開源
360董事長周鴻禕指出,「世界發生巨大改變的原動力是open source(開源),開源背後是一種經濟的發展形勢,也是一種創新機制。」 周鴻禕說道,華為如今面臨艱難的選擇,建議華為將鴻蒙操作系統開源,讓其成為中國互聯網產業、研究學者乃至國家共同參與打造的系統。「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讓華為鴻蒙能成為中國自己的系統,乃至成為如安卓般的全球性的操作系統。
白岩松評價:「周鴻禕是一個憂慮基礎上的思考者。」關於360致力的安全領域,白岩松還指出,「近期有40多起對於中國網路的攻擊,這背後不僅僅是黑客的攻擊。」
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基礎教育與基礎研究是城市創新的源動力
童年在南京生活過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在現場說:「南京是故鄉,在中國所受到的最高教育就在南京獲得的」。
同時,丁肇中表示,「基礎教育、基礎研究是城市創新的源動力」。他著重闡釋了基礎研究對於創新的重要性,他認為基礎研究奠定科學金子塔的底部, 基礎研究提升科學金字塔的頂部,物理尖端課題是隨著基礎研究的推進而變化的,60年前是量子物理,50年前是核物理,如今是航空技術、光學技術,基礎研究不應當被人們漠視。
諾貝爾獎獲得者Finn.E.Kydland:中小企業比大企業更需要金融支持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Finn.E.Kydland指出,創新是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政策的持續性和透明度,對政策的信任度,會影響到創新、影響到私營經濟的當前和未來發展,政府應當保持政策持續性,創造有利於創新的投資環境。
他尤其指出,中小企業比大企業更需要金融支持,當前,創新成果難以從富裕國家流動到貧困國家,也與富國完備的金融體系密切相關。
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諾獎聯盟主席Richard john Roberts :非規劃創新
Richard john Roberts 闡釋《非規劃創新》:「真正的純新探索可能就是意外之喜,在機緣巧合之後獲得;「要保持大量閱讀和學習,而非只閱讀和學習你的專業領域,這些知識會在你今後的研究生涯里聯繫起來,帶來意外之喜;」「永遠不要把得諾獎當做目標;面對失敗要保持希望,要有與其他的科學家的協同力」。
在他看來,科技創新最重要的是:「一是要給到年輕人一定的自由度,而不是告訴他們做什麼,要給他們一定的支持和鼓勵,要給他們一定的容錯度、允許他們失敗;二是政府要傾聽科學家的聲音,科學家的意見能夠創新和發展帶來很大幫助。」
多倫多大學教授Richard Florida:城市賦能創新
創新技術已成為驅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人的頭腦本身已經成為生產材料和工具。要以人為本,通過創業社區聚集帶來創意能力的聚集。「城市賦能創新,每一個人都是先驅。」
華為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開放式創新
「華為在任何時候,都主張開放式創新、包容式發展,讓這些創新的成果為全人類、全社會、全產業共同享有、共同實現。面對通信信息產業的理論瓶頸,面對理論研究技術的發明需求,華為有兩個路徑:一是通過資助大學教授進行未來探索尤其是不確定性的探索;第二,把當前在工程和產業里遇到的挑戰告訴大學教授,發揮企業對科學家的價值,共同進行研究和創新。」
計算機界諾貝爾獎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科學無國界
他放棄美國國籍回到國內,認為之所以「科學家有國籍,科學無國界,科學家不可能沒有國際協作」。知識並不會存在被哪一國家或地區獨享,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這些知識;獲取信息非常容易,我們不可能切斷與別人的交流;科學家群體像一個大家庭,即使不同領域的兩位科學家見面,交談幾分鐘後都會感覺到家人的親切感。
市長對話:創新與城市使命
芬蘭市長協會主席Antti Rantakokko:「創新需要容錯的環境,讓城市可以在試錯中前進。創新是能讓人才有些大膽的、瘋狂的想法。」
倫敦市原副市長 Sir Edward Lister:「政府要以人為本,必須確保人才與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城市創新,必須要留住人才,讓他們愛上在這座城市生活。」
德國柏林市前市長Henkel Frank:「要重視集群發展,創業集聚有助於信息化與可持續發展,保持城市創新領導力。」
俄羅斯科爾佐沃科學城市長尼古拉?克拉斯尼科夫:「要維持城市的獨特性,弄清城市的使命。政府以一站式的企業服務與共享中心的建設,讓企業發展得更好,城市也更加美好。」
企業家對話:創新與企業家精神
小米集團副總裁、人工智慧專家崔寶秋:「品質決定小米走多遠、創新決定小米飛多高。小米是一個新物種,從模式創新到產品創新到產品背後的技術創新,小米關注創新,當前通過「竹林模式」將創新到不同領域,實現野蠻生長、快速發展。」
位元組跳動副總裁張宇:「平等競爭是最核心,也是最基礎的創新精神。創新要做到百花齊放,就要更多主體多多地出好點子,通過文化創新、管理創新等底層創新,打造豐富多元的創新生態體系。享受陽光的大樹與鮮花小草,都各有獨特的技術與獨特的創新。」
騰訊雲副總裁道峰:「任何創新和技術發展,第一位的就是安全。騰訊把用戶隱私和大數據安全作為首要,對內對外強化數據安全建設,拿世界上最嚴苛的數據安全標準《歐盟數據保護通用條例》(GDPR)來要求自己。」
阿里巴巴集團雲智能科學家陳朝暉:「阿里巴巴是持續創新的公司,是鼓勵員工內部創業的公司。創新與創業不同,創新是使用創造性方法解決問題,創業是做拼圖進行資源整合。」
※國產器械廠商進入「黃金十年」,GE將數字化醫療作為中國市場的「殺手鐧」
※郭台銘卸任,鴻海進入後「郭台銘」時代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