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孩子是怎麼養出來的?這些孩子的故事能告訴你!
有一位媽媽前來找我,跟我說的第一句話是:「我的孩子很不聽話,有時我覺得他像一塊牛皮,有時又覺得他像冰山……」
我問為什麼。她跟我說了兩件事:
有一天,當全家準備吃飯,大人讓孩子吃飯不要玩玩具,但他偏要玩,還把他的玩具機器人帶到了飯桌上,好幾次差點掉到了飯菜上。這時孩子的爸爸嚴肅地說「再玩就把你的玩具全部扔掉」,他才把玩具放到了一邊。
還有一次,奶奶在廚房喊著讓他喝湯,他在一旁當作沒聽到,繼續看他的故事書。奶奶見孫子沒反應,便逗他說:「等下不帶你去公園玩」,他便丟下了書喝湯。
但是現在孩子好像無所謂了,有時說要扔掉他的玩具或不帶他去玩,他似乎也無動於衷。最近好幾次,孩子獨自打開家裡的煤氣爐玩火。無論家人怎麼教育他都沒用,大人才意識到,孩子這樣發展下去肯定出問題。「教育的效果就像鐵釘戳牛皮或打在冰山」,這位媽媽無奈地跟我說。
我從她的描述中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威脅」太多,孩子的安全感沒了,感覺不到父母的愛,所以導致教育無效。那位媽媽恍然大悟,帶著對孩子的愧疚回家了。
說教無效,常常是因為安全感氛圍沒了。溝通大師科里·帕特森說,在對話中,如果發現對方不說話了,或者是情緒越來越激動,這就說明對話的氛圍已經沒有了安全感。這時候父母們要做的,不是繼續喋喋不休地表達觀點,而是重新建立安全的對話氛圍。
安全感,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是一個無論哪個父母都不應該忽視的養育重點。寶寶出生後,需要被媽媽抱在懷裡、聽媽媽的聲音……汲取安全感,即使孩子長大到3歲,也需要在玩耍中時不時地確認大人是否在身邊。當孩子到了上學年齡,愛也是一切安全感的基礎。
有一段來自19世紀精神分析學家勒內·施皮茨拍攝的黑白影片,影片的內容是記錄一群無法與媽媽生活在一起的小嬰兒。這些小嬰兒剛被送到孤兒院的前幾天,大多數都會快樂地踢腿和微笑。但是一段時間後,這些寶寶卻變了,有些寶寶表情恐懼、愛哭鬧,有些表情冷漠、反應遲鈍。媽媽不在身邊,這些寶寶的安全感丟失了。
著名的心理學家H·哈洛的「絨布猴子媽媽」研究,也說明了安全感的重要性。研究人員給年幼的小猴子提供了兩隻假媽媽,一隻金屬的,一隻絨布的。如果兩個假媽媽身上的溫度一樣,猴子會選擇絨布的;如果金屬假媽媽發熱,而絨布假媽媽冰冷,則小猴子會選擇發熱的假媽媽。當研究人員把這些小猴子轉移到一個陌生的房間,如果它們懷裡沒有抱著假媽媽,便會緊張得一動不動。
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的寶寶,安全感對他們的成長和心理健康很重要。倘若安全感丟失,孩子便會「自我關閉」。大人跟孩子溝通,也需要重視這個道理。
記得阿瓜剛上幼兒園時,他像其他男孩子那樣,經歷了劇烈的分離焦慮。從心智成長的角度來說,其實一個3歲小男孩的心智,跟一個2歲小女孩的心智是差不多的。女寶寶的心智成長,會比男寶寶稍微快一些,所以很多學者建議適當調高男孩子入學的年齡,這樣做,對男孩們的自信是有幫助的。但是,如果在國內我們這樣做,會給孩子和大人製造了不少入學的麻煩。所以他在剛好3歲1個月大時,就被我們忐忑地送進了幼兒園。因為我們提前的渲染和引導,阿瓜一開始對上學充滿期待,他在頭一周時上學很高興,但是幾天後,他便不願意上了。因為幼兒園沒有媽媽,也沒有奶奶。
一天晚上臨睡前,阿瓜很委屈地跟我說:「媽媽,我不能睡覺,睡完我明天又要一個人上學了……」說著說著眼圈發紅。我當著兒子的面,給老師打了電話,我大聲地說:「阿瓜想念媽媽時,請老師幫忙,讓阿瓜可以給媽媽打電話。」老師答應了。我大聲說電話的目的,也是想讓孩子聽到。「想媽媽時可以隨時給媽媽打電話」,帶著這個念頭,阿瓜躺下來,給自己蓋上了被子。
第二天早上,阿瓜雖然還有些顧慮,但聽到我說「如果想媽媽,可以隨時給媽媽打電話」時,他便自己背上了書包,跟我輕輕地說「再見」。雖然阿瓜從沒有因為「想媽媽」而給我打過一次電話,但是「想媽媽時可以隨時給媽媽打電話」的安全感讓他覺得,無論多麼糟糕,「它」總會在那裡。這便是安全感。
馬歇爾·盧森堡說,非暴力溝通是一種以愛為出發點的溝通模式,是一種愛的語言,可以讓人們溝通後彼此尊重、相互理解。背後就是安全感!
關鍵字:安全感、親子養育、親子溝通、育兒誤區、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為什麼英國父母不輔導孩子寫作業?被孩子作業氣暈的你,該看看了
※把一個情緒「噴火瓶」變成溫和小姑娘!這位媽媽是怎麼做到的?
TAG:幼兒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