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北京旗人生活的講究

老北京旗人生活的講究

老北京的旗人生活,就是這麼講究!

老北京旗人的生活自古以來就是豐富多彩的。

旗人對吃非常有研究,對禮節也很重視。

旗人有很多規矩,很多講究。

旗人即滿族人,在老北京的文化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根據宣統二年的一個統計,老北京人中旗人或滿族人的總人口高達62萬多,而當時老北京的總人口不過111.91萬人,而其中漢族的人口不過佔12% 左右,這樣老北京人中滿族人即旗人的人口是漢族人的兩倍之多。因此,老北京的旗人就成為了一個特殊的族群。這樣,研究老北京歷史文化就不得不涉及到旗人。

旗人的形成起源

說到老北京旗人的形成起源,就要從大清王朝的開國元勛努爾哈赤說起,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建州諸部,伴隨著統一戰爭,先前那種只憑血緣關係的軍事與生產組織,已經不能適應戰爭的需要,在這樣特殊的政治歷史環境下,八旗制度遍應運而生了,根據《滿文老檔》中記載:「聰睿恭敬汗將收集眾多之國人,盡行清點,均勻排列,每三百丁編一牛錄,牛錄設額真一人,牛錄額真下設代子二人,章京四人,村撥什庫四人,將三百男丁以四章京之分編塔坦,無論做何事,往何地,四塔坦的人按班輪值,其同工,同差,同行走。」(額真來自蒙語,意為主人之意。)這就是八旗的形成。

起初努爾哈赤起兵時,沒有旗一級的組織,隨著戰爭的需要,他將自己率領的軍隊,分為兩路,四路,各以不同的旗幟為導引,便形成了最初的四旗;清《高皇帝實錄》中記載:「初設四旗,旗以純色為別,曰黃曰紅白藍;參用其色鑲之,共為八旗。」這樣一來,滿清的八旗就是一個獨特的軍事與生產組織。

清朝建國之後,定都北京,於是原來隨軍打仗的八旗軍隊也來到了北京,駐京八旗,也叫禁軍八旗或京旗,是清朝定鼎北京後拱衛京師的那部分八旗;駐京八旗的任務職責就是拱衛京城,負責帝都的安全,故而又分別組建了各種軍事組織,其人員由各旗抽調組成。當時有以下一些組織:

侍衛處:是保衛皇帝和皇宮的警衛部隊;最初挑選正黃,鑲黃,正白這上三旗的子弟為侍衛。

驍騎營:驍騎營乃八旗中的主力部隊,在京城負擔守衛都城城門的任務。老北京內城九門,由滿族八旗驍騎營守衛。外城七門則由漢族八旗驍騎營的官兵守衛。

前鋒營:為皇帝衛隊之一,由滿洲,蒙古兵之精銳部隊組成,皇帝巡遊時,負責保衛。

步軍營:步軍營由滿洲,蒙古八旗的精銳兵丁組成。駐守京城,負責京城的安全。

火器營:也是滿清京師衛隊之一,它建制較晚,康熙二十七年,開設火器營。

此外還有建銳營和神機營等。駐京八旗各營官兵如上,此外還有圓明園的護軍營,內務府三旗和虎槍營等。老北京的八旗子弟大多都在這各軍營任職服務而享受官爵俸祿。

清代一個七品官的俸祿是每年45兩銀子,米22石5斗。而兵丁的俸祿要高於七品官;清朝初期,八旗旗人生下來就有錢糧。但是,也正因為如此,也就造成了北京八旗旗人的「不士不農不工不商的大爺脾氣。

旗人的服飾

從清朝初年開始,老北京的八旗旗人逐漸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八旗旗人在衣食住行都呈現出自己獨特的民族特色。筆者先從他們的衣裝服飾談起。老北京人的服飾可分為男服和女服兩大類;而大清年代又有官吏服飾,平民服飾之分。還有季節之分,以及穿著場合之分,因此老北京人的服飾是十分複雜的,而滿族人又特別講究,所以筆者只能大概討論一下。

大清官員所穿著的服裝亦稱官服。而從滿清建立開始,清朝的官服就有滿漢之分。滿人官吏所穿的朝服是有嚴格規定的,無論王公貴胄,還是文武百官,在朝服的顏色,款式,圖案,以及穿著場合都有嚴格規定。比如文官,武將的朝服,在胸前和背後各有一塊正方形的『補子」;文官的朝服上綉著飛禽,武官的朝服則綉有走獸。不同的飛禽和走獸代表不同的官階。

大清官員上朝時,必須穿官服戴禮帽。禮帽又分涼帽和暖帽;每年三月到八月時戴涼帽,八月到來年三月戴暖帽;無論哪種禮帽的上頭頂端都裝有頂珠。頂珠的用料是官階平品級的標示-如一品大官的頂珠用紅寶石,而二品骨水官員則用紅珊瑚等。頂珠下面裝有二寸半的短翎管一隻,用以裝翎子,而根據官員的品級大小,翎毛也有所不同-比如一品大員可以用孔雀毛翎子;而品級低下的官員只能夠用野雞翎毛了。滿清大員上朝時,還必須在脖子上掛上吹掃珠,一般是用珊瑚,琥珀等材料製成的。官員們上朝時要穿官靴,官靴是用黑段子做面,牛皮做底子。

除了上朝時所穿的官服之外,滿清八旗官員在平時居家時則穿便服,便服一般就是長袍,當時滿清八旗貴胄所穿的便服長袍開四個衩;而平民的長袍只開兩個衩;長袍用料可以用綾羅綢緞,和棉布等,大清八旗男子一般在長袍之上還習慣套上馬褂,馬褂本來是滿族人騎馬時穿的服裝,長袖,對襟,衣長不過腰,後腰中間開氣。到了滿族進京之後,大清皇帝為了犒勞有功的臣子和八旗貴胄,特別製作了黃馬褂恩賜給他們,因此穿黃馬褂就成了顯示身份的標識。

大清的旗人婦女的典型服飾就是穿旗袍,腳踏花盆底鞋。清代漢族婦女的服飾基本上保持了明代婦女的服裝習俗,以衫裙為主,普通婦女穿衫裙,披風;內衣有貼身的小襖和短綢褲;到了光緒年間,北京的婦女-特別是漢族婦女改穿裙衫為穿褲;此後女褲也由大褲管改為小褲管等,婦女服裝的材料也很豐富,除了綾羅綢緞,還有皮裘,絲絨,乃至洋布等。在民國以後,北京婦女在夏天穿洋布大褂為流行-特別是所謂的竹布大褂-即竹布旗袍。北京婦女穿旗袍是從清朝開始的,旗袍特為滿族婦女的常用服裝,漢族婦女看到旗人女子穿的高領,寬袖,長身的旗袍穿在身上使得身材顯得苗條修長,於是就紛紛仿效,於是旗袍成為老北京最為流行的女性服裝,旗袍也就進入了千家萬戶;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雖然一些洋派的女學生改穿短衣,大多數北京婦女仍然以穿旗袍為主-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才改為穿制服的。改革開放以來,旗袍也成為中國婦女的國服,在APEC 的會議上,中國為女元首和元首夫人設計製作的女式服裝-也是基本上以旗袍為主的,收到了各國女元首和元首夫人們的熱烈歡迎。中國旗袍已經成為國際上最受歡迎和流行的女性服裝了。

八旗子弟貴族的生活

清朝在嘉慶,道光之前,老北京官場上奢侈風氣尚未泛濫成災,而到了嘉慶,道光以及咸豐,同治和光緒年間,無論是貴胄,官僚還是商人等追求豪華奢侈。

老北京的八旗貴胄好吃,愛吃,在同治,光緒年間,無論王公貴族,官僚大臣,商人富豪等,都是老饕,講究吃喝,從光緒初年開始,京城的八旗貴胄,設宴酬唱之風盛行;當時官場人士幾乎每天都要赴宴或設宴。《清裨類鈔》一書中記載有:「京師宴會之八不堪」一節中記載某翰林寫的一篇婉辭宴會的啟示云:「供職以來,浮沉人海,歷十餘年,積八不堪」「現處憂患時代,鍋在眉睫,宴會近於樂禍。宜謝者一。」

當時,老北京的八大樓飯莊日日夜夜,人滿為患,那些八旗子弟們交杯換盞,山珍海味,幺五呵六,一席千金。

八旗貴族不僅講究吃喝,而且也是頑主,舊京有竹枝詞云:「衫敞前襟草帽橫,手擎虎叭喇兒行。官差署里原無事,早飯完了便出城。」

老北京人好吃,老舍小說《離婚》中的張大哥就說:「我就是吃一口,沒有別的毛病。「 北京的旗人哥們兒的確講究吃,上層貴族能吃滿漢全席,下層的旗人就會吃各種小吃,不同的節令都有特定的吃食;臘八喝粥,除夕吃餃子,立春吃春餅,冬天吃涮鍋,夏天吃過水麵。。。大家見面也先問」吃了嗎?「。

八旗子弟的玩樂包括提籠架鳥,養鷹,斗蛐蛐,玩蟲,以及賭博,摔跤,鬥毆打架等等,筆者認識一位八旗子弟,他說「我們旗人就是會玩,什麼都玩,人生就是一場玩戲兒,玩到死,樂到死,也不虧一生!「這正是老北京八旗子弟的寫照。清代八旗子弟玩的花樣兒就更多了,春夏之際,他們喜歡玩鷹,架著鷂鷹出城抓兔子,也算是繼承發揚游牧民族的遺風。除了玩鷹,八旗子弟還喜歡養鳥,斗鳥。

後來,由於老佛爺喜歡京劇,許多旗人也就迷上了京劇和曲藝,八旗子弟以演唱子弟書自娛自樂。而貴族子弟玩票的不少,如著名的紅豆樓主就是一例。他不但唱的好,而且會說戲,很多京劇名角都拜在他的名下學習京劇演唱。

而到了清朝末年,國家財政非常困難,清政府無法為八旗貴胄發放俸祿,於是,八旗子弟落魄了。當時北京西郊香山附近的旗人中流傳一首兒歌:「說糟糕,真糟糕,八旗兒女倒運了,光著腳丫兒上八旗,沒有馬褂干著急,當了褲子買炕席,喝豆汁就蘿蔔皮,看你著急不著急。」這就是當時西山健銳營中的八旗官兵的窮苦慘狀。

民俗作家鄧友梅的小說《那五》裡面有一段精彩的描寫:「倒驢不倒架,窮了仍然有窮的講究,窩頭個大兒大了不吃,鹹菜粗了難咽,偶爾吃頓炸醬麵,他得把肉餡兒分去一半,按仿膳的作法,單炒一小碟肉末夾燒餅吃」。活吞吞一個家道平平破落的八旗貴族子弟的模樣。

清王朝的王府

清王朝初期,清帝大封諸王,當時有大約70位皇子有親王,郡王的爵號,於是諸王就大建王府,清朝初年,老北京有王府40 余座,而到了清朝末期,光緒年間,老北京的王府達到了70 多座。

從整體來說,八旗王府像大大縮小的皇宮。只是在制式有所限制,如不許覆蓋琉璃瓦,也不能稱殿,不許設置屏風和寶座等。

在老北京中,除了八旗貴胄中的親王,郡王等有資格居住在王府裡面,而大多數的旗人還是居住在四合院之中,北京的各大衚衕內都有一些很好的四合院。這些四合院的住戶大多是一些有錢的人家,也包括不少八旗子弟或貴族等。所以老北京南城有一首兒歌:「王爺住王府,兒子住衚衕,倒霉的孫子就住雜院;什麼人住什麼地兒,什麼鳥兒找什麼窩。」講的就是老北京八旗旗人的居住的差異。

旗人的交通工具

轎子,馬車,驢車,騾車都是老北京人常用的交通工具。

滿族是馬背上的民族,清朝建國之後,清室規定,旗人都要保持騎馬與尚武的遺風,規定滿族官員無論文武均需騎馬,於是每天上下朝時,東華門和西華門出入馬匹甚多,但滿族官員貪圖安逸,不願騎馬,多改乘車轎。於是請皇帝下旨:「文大臣年逾六旬,實在不能乘馬者,可照常坐轎。」

在清朝乾隆年間以前。老北京的交通工具多為轎子,馬車等,從乾隆爺開始,北京的交通工具有了驢車,和騾車等。官員和講排場的人多乘馬車;後來到了道光,同治年間,最為盛行的是騾車。轎子,又稱「肩輿」是老北京滿漢官僚乘坐的交通東西。轎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朝。從元明時期,北京成為都城之後,朝廷的官僚就以轎子作為自己乘坐的交通工具。

轎子也是老北京的傳統的交通工具之一。二人抬的小轎子叫二人抬,四人抬的轎子叫做四人小轎子。『八人以上抬的大轎子,叫』八抬大轎「。在滿清時代,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員可以乘坐八抬大轎。大清律規定,官員必須按職位高低決定乘轎的規制。平民老百姓若坐八抬大轎是犯法的,輕者入獄,重者要掉腦袋。清末民初時節,老北京的官員不再坐轎子了,改為乘坐騾車。

騾車較高,多為敞蓬車,車裝飾也較馬車,驢車講究;一般的騾車用榆木,柳木或樺木製成,高級的人家-特別是八旗貴胄的騾車甚至用紅木和硬木製作的。八旗貴胄騾車的車底鋪木板,木板上再鋪上氈墊,冬季時要鋪上棉墊;騾車車篷為花格木架;頂部用竹篦編成圓蓬狀,上面糊布。用桐油里外浸透,不滲雨水;有的貴胄人家還在車篷外面套上車圍子,車圍子兩側以及車前簾上開窗,夏天蒙砂紗,冬天鑲嵌玻璃,因其形狀似轎子,故騾車又名轎車。清朝時,騾車車輪多為木製,外加鐵箍;民國之後,北京的柏油馬路日漸增多,則規定不許硬輪騾車行駛,再加上洋車,三輪車乃至汽車的逐步增加,騾車也就逐漸減少,以致絕跡。

作者盧公館

旗人對禮節的講究

旗人的禮節頗有講究,「見面禮」、「請安禮」、「告別禮」是旗人最常用的三大禮節,看似簡單的三大禮節,裡面卻大有文章。

首先,這「見面禮」, 就包含「叩頭禮」、「頂頭禮」、「抱見禮」、「執手禮」、「鞠躬禮」、「碰肩大禮」等。

叩頭禮:在過去是平民見王公貴族,奴僕見主人時所行的見面大禮,而衍伸到後來是晚輩見長輩的大禮。就這一個簡單的「叩頭禮」還有所不同,「三跪九叩」 在祭神、祭祖、見皇帝時用;「二跪六叩」是晚輩父母、爺爺、奶奶和尊長所行之禮;「一跪三叩」一般對父母、主人或尊長所用;還有一種是「一跪四叩」 一般是在過年小孩見尊長時用。

執手禮:所用較廣,見面的雙方各自伸出右手相執,虛攏但不握緊。長幼之間、平輩之間、朋友之間、親屬之間均可使用。俗稱滿人「無作揖打恭之禮,相見則執手」。

鞠躬禮:這是平日親朋之間相見的禮節。若是長幼之間,小輩要給長輩行鞠躬禮,或是平輩之間,對行此禮。

碰肩大禮:通常是男主人和男賓之間的禮節。在客人告別之際,男賓客與男主人雙方以肩互相擦碰數下即可,此禮表示客人對主人的感激之情。另外久別重逢的故友相見,也可行此大禮。

其次,這第二大禮節就是「請安禮」。請安禮主要有「打千兒禮」、「跪安禮」、「蹲兒安禮」、「撫鬢禮」等。

打千兒禮:是男子常用的請安大禮。施禮時,凡穿箭服或袍褂(武官)的,要先彈放下(馬蹄)袖口。然後左腳前移半步呈前屈狀,右腿後退半步呈半蹲狀。 左手扶於左膝,右手下垂。頭頸與上身略向前傾(目光向下)請安,禮畢恢復直立。

跪安禮:也叫「跪拜禮」,這也是男子的請安禮。跪拜者垂手低頭來到受禮者面前,雙手扶住雙膝,雙膝跪地後請安。隨話音結束而起,移至受拜者側面站立。

蹲兒安禮:主要是女子對長輩請安禮。行禮者站在受禮者面前,雙腳平行,雙手扶膝,隨即一弓腰,膝蓋略彎曲如半蹲狀,行請安禮。

撫鬢禮:是平輩女子之間日常相見互相請安的禮節。 女子相見時以右手撫摸三下額角,同時向對方點幾下頭,眼睛看著對方,以示問候。受禮者同樣以撫鬢禮回拜。

最後,是社交禮儀中重要的內容之一「告別禮」,主要有「打橫」、「相抱」、「親面」、「執手」、「鞠躬」等禮節。

打橫:是客人告別時時向主人行的告辭禮。賓客與主人告辭時,回身退後一步,雙手貼身橫跨一步。然後向主人點頭,表示與主人告辭,而主人抱雙手點頦表示告辭。

而告別禮中其他的禮儀如「相抱」、「親面」、「執手」、「鞠躬」等禮節與見面禮節相仿,就不一一贅述了。

旗人對稱謂的講究

旗人跟漢人習俗不同稱呼有異,比如:管父親叫阿媽(阿讀四聲)。管母親叫額娘(額讀四聲)。北京旗人管母親叫奶奶,祖父叫瑪父(瑪讀四聲),祖母叫太太,曾祖父、曾祖母都叫老祖兒,高祖父母叫太老祖兒。

清宮裡的稱謂是最嚴格的,稱呼錯了能有性命之虞,加上嚴格的宮規,剛進宮的小太監、小宮女都得專門拜老太監、嬤嬤為師,刻苦學規矩三年。

皇宮裡所有的人對皇帝都尊稱「萬歲爺」,皇后以降統統自稱奴才。

宮裡太監、宮女、嬤嬤尊稱各宮嬪妃為某主子,如珍主子(珍妃),謹主子(謹妃)。太監平輩間稱爺,如:姓張叫張爺,姓李叫李爺,小太監尊稱大太監師傅,宮女稱長輩宮女姑姑,平輩呼名。至於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在宮裡不能叫。

滿族親族間常用稱呼 :

高祖——達瑪法

高祖母——達媽媽

曾祖——翁庫瑪法

曾祖母——烏庫媽媽

祖父——瑪法

祖母——太太

父親——阿瑪(遼寧部分地區稱「瑪瑪」)

母親——額娘(遼寧部分地區稱「訥訥」)額姆

公公——阿瑪哈

婆婆——額莫克

伯父——阿牟其

伯母——阿牟

叔叔——額其克

嬸母——窩克

丈夫——愛根

妻子——薩里甘

二妻——福七黑

兄——阿琿,阿哥

嫂——阿沙

弟——兜

妻弟——那雅

子——追

媳婦——尾倫

孫子——窩莫羅

外祖父——郭羅瑪法

外祖母——郭羅媽媽

岳父——阿布哈

岳母——額布喝

姑——姑爸爸

姨母——安布

姨夫——安布瑪

舅舅——那克出

舅母——額克出

姐姐——額雲,格格

姐夫——額附

妹妹——嫩

女兒——沙里甘追

女婿——霍其琿

外甥——依諾

朋友——姑出

好友——色音姑出

女友——諾庫(一般是閨蜜間女友,而不是男女朋友的女朋友)

親家——撒頓

娘家——攤攙

旗人對長輩都是非常尊重的,在長輩面前不能直說你、我、他,要說「您」(第二人稱),「怹」(第三人稱),第一人稱用自己的輩份,如跟父親說話自稱「您兒子」。

如今,旗人的很多禮節都被簡化了,但是有些老禮兒確實不能從我們心中簡化,「尊上、敬老、好客、守信」這些老禮兒應該時刻遵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70歲斯琴高娃現狀令人心酸
從翻譯起家、幾乎沒有實戰最後晉陞陸軍大將,福島安正傳奇人生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