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超:安陽曹操墓及漢代墓葬考古
今天和大家談一談曹操墓,借著這個機會再給大家講一講和曹操墓有關的一些考古學方面的知識。在河南安陽西高穴村新發現了一個大墓,成了全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這個事情後來鬧的成了一個很轟動的群體性事件了,中國社會科學報上有一個同志寫過一篇文章,他說把整個當時的社會現象叫一個「眾神狂歡」的文化現象,大家都參與到裡邊,網路上也有很多的帖子來質疑、批評。
這對於我們考古學界來說非常的出乎意料,本來是一個很簡單的學術討論性的問題,結果竟變成對政府公信力和考古學學術公信力質疑的問題。現在社會上很多人對於考古學的一些發現非常感興趣,但對於考古學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發掘過程是很陌生的。
很多考古學的書都非常專業。專門從事歷史研究的學者都說考古學的報告看不懂。所以,我們不能夠要求社會公眾去理解考古學,那是我們考古學界普及工作做得不太好。所以,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下考古研究的具體情況。結合考古學界這幾十年所做的關於漢代墓葬的考古工作,給大家說一下,考古學界是怎樣來看這個曹操墓的?以及怎樣判定這個曹操墓的?
一、考古研究的具體情況
考古學跟其他的社會科學有點不一樣,台灣原中央研究院的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所長傅斯年先生,曾經給當時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考古組寫過兩句話,說搞考古的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這個可能不太工整,但是就正好說出了搞考古的人的工作重點,動手動腳到處去找東西。找什麼呢?找古代的物質遺存。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里有一門學問叫金石學,以前有些學者認為金石學是中國考古學的前身。也有一些學者認為,現在的考古學研究完全來自西方,用它的學術體系,它的研究方法來進行研究這種現代科學。當然這種說法都有些偏頗。從中國考古學這個角度來說,應該能看到傳承,中國古代學術中有個傳統,尊重古代文化,尊重古代文明。
考古學主要的側重點是在考古調查和發掘上,利用發現的古代文化遺址、遺迹,去研究和說明古代社會。這時候我們就比較側重於一些從西方學術系統里引進來的科學手段。比如,地層學、類型學、年代學。所以,中國考古學是一個包含了傳統的文化研究。除了傳統,又採用現代的科學研究手段,是一門兼括文理古今,以研究古代的物質遺存,探索古代人類社會作為根本任務的一個社會科學學科。
很多人一提起考古學就是挖墓的,甚至把它和文物鑒定,甚至和盜墓賊聯絡在一起。這實際上是有偏頗的。我們做的主要工作是考古發掘和調查。工作的對象主要是古代遺迹和古代遺址。考古研究的很多工作隊幾十年都是在做遺址的發掘調查和研究,比如,陝西西安的唐長安城、漢長安城、河南洛陽的漢魏故城,這樣的大遺址工作我們做得很多,這正好跟我們國家近代以來的建設情況有關。
我們是從二十世紀初才開始建設現代工業的,向現代城市化發展的。在這個過程中,尤其是在最近三十幾年中,城市化的進程非常快,大規模的開發涉及到很多地下的遺址、遺迹和墓葬。所以,考古發掘墓葬是被迫的,是被基建工程帶著去挖掘的。
就像安陽的曹操墓,它是被盜掘的,為了保護它,迫不得已我們對它做一個清理工作。把原來已經被破壞的墓葬再做一下考古的科學方面的發掘情況。中國的考古工作者是非常有責任心的。從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開始,各地的基建工程都有考古工作者在進行搶救發掘的身影,保護了非常多的古代墓葬。
二、漢代墓葬形制的發展過程
西漢、東漢加到一起的墓葬,不完全的統計,至今發掘了一萬多座,這是經過科學發掘的,盜掘的不算在內。大量發掘的漢代墓葬,給我們總結漢代墓葬的發展演變規律提供了很好的基礎,給大家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漢代墓葬的發展序列。
說到發展序列,我們知道人類社會是在不斷發展進化的,我們用的各種各樣的物質,各種各樣的器物,留下了各種各樣的生活痕迹。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現在坐在國家圖書館這樣宏偉的大廈里,如果倒退一百年,想都不會想,能有這樣的建築。當時的建築條件不允許造出這樣的建築。清故宮,唐代建築在建築風格、結構上也有明顯的不同。所以,我們對於各個時期的變化都比較重視,通過變化去排一個序列,說明演變的過程。
下面就討論漢代墓葬發展序列的問題。中國墓葬形制實際是從史前社會開始的,一直到清代,上下幾千年里有非常大的變化。而漢代是古代墓葬形制發展中,變化最巨大的一個時期。古人下葬,不是簡簡單單的挖一個坑埋了就行。當然有很多社會下層的,比較貧苦的墓葬是非常簡單的,但是社會中上層人物的墓葬建設還是很下工夫的。尤其是秦漢到隋唐這個時期,有些墓葬可以說是窮全國之力,比如,帝王的墓葬。以前漢代有的官員曾經說過,全國收入的三分之一用到了帝王墓葬的建設中去了。所以,墓葬的形制實際上反應了當時人們的社會思想、生產能力;反應當時社會的宗教、禮制、習俗等意識的改變情況。
英國牛津大學莫頓學院的院長羅森教授是很有名的漢學家。她認為從秦始皇統一到西漢這個時期,是中國古代的禮制發生重大變化的歷史時期。在墓葬的建築形制,墓葬的變化,墓里隨葬品的類型和式樣,包括墓葬地面陵園的建築布局,都可以反應其中的重大變化。
從發掘的漢墓可以看出來,當時人們的墓葬是根據社會的等級和財產的差別分類的,分成幾種大小不同的情況,形制上有很大的變化。一般下層社會的墓葬是很簡單的土坑墓,挖一個小土坑,有個棺材,甚至有的連棺木也沒有,有一些很簡單的隨葬品,叫做小型墓。這在發掘的一萬多座漢墓裡邊占的數量是比較大的。中上層社會的墓葬就越來越大了,我們根據形制把它分成大型墓和中型墓。
大型墓主要是社會上比較高級的,比如,墓主通常是俸祿在兩千石以上的高級官員。兩千石以上的和皇族的墓葬大部分是大型的墓葬。然後中下層的官吏和一些比較有錢的富人的墓葬大部分是中型墓葬。我們做研究的時候主要分析的是這些大型的和中型的墓葬,簡單的說這些大中型墓葬里可以表現出漢代墓葬建設中的演化過程。
中國以前的墓葬,基本上我們能夠見到的,都是一種叫做土坑木槨墓的墓葬,就是在地面上挖一個很大的土坑。然後在土坑裡面用木材建一個長方形的框子,叫做槨,在槨裡邊再放棺木,再下葬再埋墓主人。
我們看到的圖片就是很有名的湖南長沙馬王堆的一號墓,大家看整個墓葬的槨室,完全用大木條砌成這樣的木槨,土坑木槨墓。
這種形狀在先秦的時候非常普遍,到了西漢早期還有一些墓葬採用這種形式,但是在西漢早期的時候墓葬已經開始了變化。開始什麼樣的變化呢?這個時候的墓葬開始向大型的,仿照地面建築的形式發展了,最早出現的就是在山裡邊鑿洞石,開鑿一種洞室墓。
我們看到的這個是在河南永城西漢的梁王墓,屬於西漢早期。這個墓葬是在山裡邊開鑿大型的山洞。可以看到山洞裡邊分成一個一個的墓室,在墓室裡邊安放棺木和隨葬品。
這是北京丰台區大葆台,西漢早期燕王的一個墓葬,這個墓葬還是採用木槨形式。但是它的周圍出現了一種新的,我們叫黃腸題湊的埋葬形式。就是把柏樹做成的木方子,一塊一塊整整齊齊放在墓葬的四周圍,形成一圈木頭圍成的大型木槨。這是當時帝王、王侯才能使用的一種埋葬形式。這種木槨墓里就是把墓蓋成像活人房子的形狀,我們叫前堂後室的形狀。這個時候就開始模仿地面上的實際房屋的建築情況了。
這個是河北滿城縣很有名的,西漢中山王陵大型墓葬,它也是在山裡面挖掘一個大的山洞。但是這個的特點是在山洞裡面蓋房子,因為清理乾淨了,房子的遺迹已經沒有了,大家可以看到中間這個長方形的部分,實際上原來上面蓋的是有房子的,木頭蓋的房子。它是要模仿地面上的建築。
這個情況發展到西漢晚期和東漢的時候,就出現了很多用磚和石頭在地下來建築墓室的,模仿人間建築的墓葬,我們叫它磚室墓。
給大家看的圖是河南密縣打虎亭的東漢初期的墓葬,這個墓葬大家可以看到它的墓門是用石頭做的,上面門楣都是用石頭來做的。墓室是用磚來砌的,這些石頭上開始雕花,雕刻的很精美,這就是東漢非常流行的,我們叫做畫像石墓。在東漢曾經很流行這樣的畫像石墓。這個墓葬很大,從墓門往裡看它分成好幾個磚室,這就是我們說的,在漢代時的墓葬,尤其是上層社會的墓葬的演變情況。
這個墓室揭開蓋兒大家可以看得更清楚一點,這是河南偃師的一個東漢墓葬,上面的頂兒已經被揭掉了,我們看到的是它連接的幾個墓室。中央的我們叫主室,兩邊叫側室。在東漢時期,大中型墓葬都是這樣,由多個墓室組成。有點像什麼呢?就像活人居住的一套院子。
這個是河北望都東漢晚期比較大型的一個多室墓,它就形成一串,中間是主室,前中後這樣幾個主室,然後每個主室的兩邊修建一些小的側室、耳室。那麼當時修建這樣的墓葬是幹什麼用呢?實際上是想把地面的這些富貴、地位、權勢,都表現出來。墓主人升遷住的是一個大莊院,有房子、倉庫、馬廄、廚房、廁所,墓主人就是想把這些東西完全完完整整的象徵性的搬到地下。中間的主室往往是放棺木的,尤其是後邊的主室,是放墓主或者是他的夫人的棺木的。兩邊的側室根據出土的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到,往往是放一些食品、財物;有的放車馬、兵器。甚至有的作為廚房和廁所這樣來使用。這實際上反應了漢代的社會經濟是比較發達的,當時社會上人們對於財產的佔有慾也是非常強的,就是追求極度的享樂。所以,在死了以後也是花很大力量來建墓,把地面擁有的東西都要帶到陰間去享受。
發展到東漢晚期,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比較流行的墓葬的建築形式就是多室墓,有些比較簡化,簡化成一個或者兩個主室,兩邊有兩個或者四個側室。在時代演變的過程中,墓葬的建築也在不斷發展,比如,墓葬墓頂的結構形式,因為改用磚來建築了,磚建築的上面搭木頂的話還要壓土,那麼承受力就是一個問題。所以最早的時候,這種磚室墓是平頂,上面一塊大的磚來搭這個頂。但是,像這樣的頂很快就會被壓蹋,因為一些比較大型的墓葬都挖得比較深。
像曹操墓要深到十五米,一般漢代的墓葬深個十幾米是很常見的。上面壓這樣多的土,對於墓室的堅固性就有嚴格的要求。所以,後來就由平頂逐漸改成圈頂,上面一個半圓型的圓圈,就像我們現在看得拱橋一樣。從建築的角度上來說,這種拱頂受力是比較均勻的。
到了東漢晚期,就出現了一些更發達的建築形式,就是四角攢尖頂或者是穹隆頂,就是從四邊修起來,修成一個逐漸收小,到上面收口的一個四面形的拱頂,就好像天穹一樣。從墓葬的建築,我們能看到隨著時代的不同,產生了各種不同的建築形式。
三、考古學界是怎樣來判定曹操墓的
對於具體的墓葬年代判斷,不僅僅憑墓葬形制的變化來簡簡單單判斷,還要把裡面出土的隨葬品進行類型學的排比。
比如,銅鏡。漢代很多墓葬都出銅鏡,銅鏡有一個很明顯的時代性的變化,西漢流行的銅鏡和東漢早期流行的銅鏡就不一樣,和東漢晚期流行的銅鏡更有很明顯的區別。像王莽新朝的時候又有一些很特殊的銅鏡形式。通過銅鏡的文飾,也能夠確定墓葬的時代。
比如,錢幣。整個漢代雖然都用五銖錢,但是各個時代鑄造的五銖錢的文字、形狀從細微上來說還有很大的區別,這也能夠明確類型的細節。所以,考古學要判斷一個墓葬,判斷一件器物,判斷一個遺址的具體年代,要做綜合性的研究。新發現的遺址、墓葬、文物都是這樣來做研究的,考古學的研究是一個很複雜的綜合過程。
關於曹操墓,有很多人針對裡面發現的東西進行討論,但是忽略了考古發掘時,比較廣泛的、綜合的歷史背景和資料背景。下面我就來說說曹操墓。曹操墓很多年前就有發現,它盜掘的時間更早。它引起重視,還是因為安陽的公安局,收繳了一個盜墓人盜出去的一個石牌,石碑上寫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這幾個字。因為這個事情,考古界才進行正式的考古搶救發掘。通過發掘可以看出來的西高穴大墓的墓葬形狀。
這是進墓時照的墓道里的情況,因為在墓裡邊照相不容易照全,所以沒法照墓的全景。從墓門往裡看,墓門是用的很大,質量很好的青磚非常整齊的砌起來的。
我借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高穴大墓發掘隊的材料給大家具體說明一下,這是當時考古發掘的時候,他們公布的材料。西高穴大墓的具體位置是在河南安陽市西北大約十五公里,西高穴村這個地方。這個旁邊原來是一塊平地,很多年來取土燒磚把這個地方挖下去了,挖成了一大片的窪地。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墓葬的後邊實際上已經被挖得很深了,具體的位置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個地圖。
在安陽的西北邊,紅字寫西高穴大墓這個位置。實際上在這個地方清理了兩座墓葬,兩個墓葬挨的很近,一號墓、二號墓。一號墓沒挖完,二號墓就是曹操墓。底下記錄比較枯燥一點,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看懂,墓葬坐西向東,墓葬的墓道是向東邊開口的,因為墓穴挖的非常深,從墓穴到地面它就有一條長長的坡道,我們叫墓道。從地面上可以走到墓葬里去,下葬的時候棺木也是從墓道里運進去的。不同時代、不同的文化習俗,墓葬的朝向也有不同的變化。漢代的時候很多墓葬都是南北向的,但是東西向也有。
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曹魏墓挖得並不是太多,尤其是晉代的大型墓,往往都是坐西朝東的,都是東西向的。朝向本身它也反應一個時代的變化。它的墓道比較長,39.5米長,而且特別寬,比一般的墓道都寬,一般的墓道也就是兩三米寬,它能寬到9.8米,這個墓葬的面積很大,從東西算起來寬到22米,長18米。這個墓葬是比較大的墓葬。
整個的墓葬分成前後兩個墓室,兩個墓室都比較大,每個墓室有14、15平米這樣,墓室的頂都是拱起來四角攢尖的穹隆頂,每個主室的兩邊都有側室,一共有四個側室,側室比較小,側室大概六、七平米這樣。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墓室里都是用很規整的、很大的青石板來鋪地的,這種鋪地的青石石塊,大的將近有一平方米,95厘米長,90厘米寬,非常規整,這在以前發掘的漢代墓葬中是從來沒見過的。為什麼考古界很多同志都說這個墓葬的規格高呢?從這方面也可以反映出來,在當時來說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
這是整個墓葬從地面往下看的示意圖,中間是兩個墓室,墓室之間有甬道連接,兩邊有兩個小的側室,側室和主室之間也是有這樣的甬道連接。主室、側室,中間連著的這個過道叫甬道。這個墓葬從平面圖上可以看到,它是採用前堂後室的布局。前面的墓室按照其他的漢墓葬的情況來看,往往是作為祭祀用的,擺墓主享用的這些食物或者其他享用品。後面這個墓室是象徵著墓主在世時,人居住的寢室,墓主的棺木就擺在這裡邊。兩邊的側室也有墓葬,也有棺木,就是陪葬人的棺木,或者放一些陪葬的用品。前面的兩個耳室兩個側室,擺放一些隨葬品,比如,食物、武器、車馬等隨葬品,當然這個墓葬我們沒有發現車馬器。
從整個墓葬顯示出來的建築形式來說,我們認為這個墓葬的建築等級很高。雖然它的墓室不多,但它的墓室建設非常規整,而且比較大,用的材料都是比較高級的。和在洛陽或者鄴城附近發現的宮殿用的磚,形制大小、質地都是一樣的。特別剛才我們提到的墓中鋪的大型的石板,在一般的墓葬里是沒有的,相當於王侯一級的墓葬建築形式。
從時代上來說,它和東漢晚期時的發展趨勢比較接近。它是屬於東漢晚期的東西。墓是經過多次盜掘的,但是還是出土了一些文物。根據考古隊當時的統計大概復原的東西有250多件,但是都是一些零碎的小件。
其中出土比較多的是畫像石的石塊。
畫像石都被打得很碎,但畫像石上面的圖案刻得很精緻,拿現在看到的漢代畫像石來對比的話,它比較接近于山東魯南地區東漢晚期的一些畫像石。
山東以南一個很著名的畫像石墓,畫像石的雕刻方法、繪畫布局都跟這個比較像。
這些都是在墓中出土的畫像石上的殘件。
這些是建築用的椽頭、瓦當。
這是在墓中清理的兩個比較重要的文物,一個石圭和一個石碧,這兩件文物是證明墓主人身份比較重要的器物。大家知道圭、碧在中國古代的禮制中都象徵著帝王的權位,以前見到的漢代很多王侯一級的墓葬,都出土了大量的玉碧和玉圭。這個雖然是用青石做的,不是用玉做的,但是它本身在禮制上的身份是不容置疑的,一般人是不可能用圭和碧這樣的東西來陪葬的。
出土的鐵甲
鐵甲殘片
這個是鐵杵,就是弓箭上邊的箭頭。
這個是已經腐朽的鐵箭。
這是當時弓弩上的一個小的零件。
這是一個蓋弓帽,鎦金的蓋弓帽,實際上就是傘蓋。現在雨傘的傘頭都有一個裝飾品,這個就是當時裝飾傘頭的一個飾品,我們叫它蓋弓帽。
這是用煤精石刻的一個小動物模型。
這個是銅帶鉤,是當時束皮帶用的帶鉤。
這是鐵鏡,銹的比較厲害了。
這是裝飾用的一種銅釘。
這是骨器,用骨頭做的尺子和骨簪。
還有一些小的銅或者銀制飾品、飾件。有些可能是隨葬傢具上的一些小構件。
這些都是當時的構件飾件。這是當時人系格帶上的扣環。
還有一些很小的裝飾品,玉珠、瑪瑙珠、小玉佩。
這個是水晶珠。
還有一些很零星的,大概也是當時衣物上用的紐扣或者是一些裝飾品。
這是金絲、銀絲,還有一些雲母片,可能也是當時縫在衣服上的。
這是出土的兩個陶俑,非常簡陋的陶俑。
另外就是大量的石牌,也就是把這個墓葬和曹操聯繫起來的最重要的證物。
這是一個比較完整的石牌,全文是「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通過「魏武王」這三個字,大家都認為它指的就是曹操。
這個標牌標記的就是曹操私人的物品。
另外還有大量的石牌來記錄當時墓葬里的隨葬品。
通過對於整個墓葬發掘情況的全面考察,河南考古隊的同志們曾經在公布的時候就提出了這個墓是曹操墓,他們提出的證據主要是有以下這麼幾點:
1、墓葬的形制。根據墓葬形制判斷,這個墓葬是東漢晚期的大墓。
2、墓葬的規模以及墓主的身份和曹操的比較相符。
3、地面的遺存情況和當時文獻的記載相符。在《三國志》里曾經記載過曹操的遺令,就是說埋他的時候「因高為基,不封無樹」,就是在這個地方不起墳頭,也沒有什麼有關的墓葬建築,也不種樹。現在看到這個地面的確是一片平地,沒有什麼封土建築。
4、地理位置。我們剛才說到它在西門豹祠的西邊,離古代的鄴城14公里左右,正好也符合這個位置。
5、附近出土的文物。在這出現過一個後趙建武十一年前的魯潛墓誌。
這個墓誌記載了魯潛墓是在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43步。但實際這個墓誌只能作為參考材料,因為它也不是在墓葬里出土的,它可能是被盜出來扔在這個地方的,所以,發現的具體位置和實際的記載還是有一定的出入。
6、出土的石牌。這個石牌是非常重要的直接文物證據。
7、遺骨問題。這個墓葬里出土了一些頭骨,經過年齡鑒定認為這些骨頭屬於男性,60歲左右。曹操死的時候是66歲。
8、出土物。雖然出土的隨葬品非常簡單,非常少,但和當時曹操要薄葬是很相符的。
這是河南的考古同志們提出的一些證據,公布以後也有一些質疑,社會上也對這些證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四、對曹操墓的看法
我結合剛才講的漢代墓葬的發展情況,再結合曹操墓的發現情況,說一下對於曹操墓的看法。
首先,從考古發掘的角度來說,必須向大家說明一點,這個墓大家可能沒有到現場去過,我去過現場,所以,我們看墓葬看得比較多。我們判斷這個墓遭遇了很多次的盜掘,被破壞的非常嚴重。所以,這給考古研究造成了一個無法彌補的重大的損失,造成一些考古現象不太好解釋,引起了大家的質疑。這都是由於盜墓者對墓的破壞造成的,把原來墓葬里的情況改變了。
當時我問具體負責發掘的潘偉斌同志,我問他這個墓葬在開始清理的時候,墓室裡面有多少土?瘀土情況有多少?他比了一下,這個土他們進去的時候快到墓門上框這個高度了,也就是說將近兩米,墓室裡面堆了有將近兩米的土,而且這土大多數都是盜掘者從墓道里翻進來的。所以可見這對當時墓裡邊隨葬品的具體的位置,原來下葬的具體情況的破壞有多大。就是說我們現在在這種情況下得到的考古現象並不是原來墓葬里的情況,不能夠反應當時下葬時真實的面貌,這就造成了很多研究中的問題,也給大家造成了疑問。
當進行論斷時,就要把所有的現象,所有的情況聯繫起來,形成一個比較合理的,能夠說服大家的證據鏈,這樣才能對各種質疑、各種不同意見給出比較好的答覆。所以,我特彆強調這個問題,對於墓葬的判斷一定要認真的審視考古發掘的成果,通過考證去判斷真偽,這個論斷的出發點必須是考古發現本身的現象。
文獻只能作為參考,它不是當時實際的、具體的、客觀的解答,因為歷史文獻的記載也是通過後人傳抄的,不一定嚴格符合事實的。
比如,七十二疑冢的這個說法完全是後人造的。根據整個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我的意見還是比較同意河南的同志們的判斷,支持這個墓是曹操墓的說法。但是我不把這個話說得特別死,這個考古工作還沒有完全做完,很多考古的科技手段檢測也還沒有應用,這些都要做完以後才能得出最後比較客觀的結論。
我認為判斷這個墓是曹操墓的主要證據有四點:
第一、從漢代墓葬的發展過程上能夠幫助我們從形制上來判斷這個墓葬的年代。這個墓葬的形制和材料符合東漢晚期高等級墓葬的特徵。
第二、從墓葬中的殘存陶器、文物來判斷,比如,蓋弓帽符合東漢晚期常見隨葬品的器物特徵。
第三、墓葬的地理位置的確符合歷史文獻里對於曹操高陵位置的記載。
第四、墓葬出土的石牌是對墓葬和曹操關係的最主要、最直接的證據。
我主要的給大家說一說有關石牌的情況。考古學和歷史學的研究有一個很重要的不同,就是考古學是以發掘現象作為論斷的基礎。但發掘現象不可能有具體的歷史年代標準,除非發掘的東西里有非常明確的年代和時間的記載。如果沒有這些石牌的出土,我們現在只能夠說這個墓葬就是一個東漢晚期的高等級墓葬。有了石牌我們就能夠把它和曹操聯繫起來。
有的人很聰明,反駁的時候,質疑石牌是假的,是盜墓者偽造的,這就根本上否定了這個墓是曹操墓了。那我們就說說石牌到底可能不可能是偽造的?我們認真的研究了一下這些石牌的情況,可以很有把握的說這些石牌不是偽造的,它是當時下葬的時候在墓葬里遺存的實物證據。
首先我們有考古現場的證據,這些石牌清理的時候很多是在土層的最下邊,接近墓室地面的地方,有些石牌的上面還覆蓋、疊壓著一些漆木器的痕迹。
這就是當時漆器、木器留下的痕迹。古代的漆木器不太容易保存,很快就腐爛了,腐爛以後如果要再動它,一動就變成一堆灰土,一堆粉末了,不可能再恢復原狀。看右邊這個圖,上面就有漆木器的痕迹,能夠看出上面這個黑色的、腐朽的木器的灰。這就說明這個石牌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說,的確是當時遺留下來的。
再有我們從這些石牌的形制、文字形體、文字內容都說明和漢代的情況相符合。
首先,我們看它的銘文字體,這個銘文字體是在東漢晚期很流行的隸書的寫法,現存的很多漢碑上都能看到類似的書體。如果大家對中國古代書法有研究,或者比較感興趣的話,就很容易看出來。中國古代每個歷史時期的書法都有它自己獨特的地方,漢代的隸書和唐代的隸書很明顯的不一樣。現代人也寫隸書,但是很難能找到幾個現代人的隸書能寫出漢代人的味道,從書體的特點上來說,它的時代特徵是能夠表現出來的。
再舉個例子,大家看魏武王的「魏」字,它和我們現在寫的魏字不一樣,它在「委」和「鬼」下面有個山字的結構,這是漢代比較常見的寫法。到北朝的時候「山」字就寫到上面去了,就是現在巍然的「巍」了,再往後山字就逐漸消失掉了,就是現在「魏」的形狀了。
它的銘文內容也可以幫助我們確定時代,甚至能幫助我們判斷這些東西的真偽,比如,它在記錄隨葬品的石牌上刻白煉襪一量,白煉就是白色的絲綢,做的襪子叫一量,這個量就是兩,我們現在說襪子都說一雙,鞋也說一雙。但是在漢代的時候,都說兩。這就有個明顯的時代特徵。
以前我們所里開發布會的時候,我舉了一個例子,大家看這個石牌上寫的「木墨行清」,行清是什麼意思呢?行清是東漢到魏晉時,廁所的名稱,這個有很明顯的古代文獻記載。在《史記》的「萬石君傳」里有一句話,「取親中裙廁窬,身自浣滌」,這裡邊提到廁窬,我們知道《史記》是司馬遷寫的,西漢時期的,西漢時期的人們把廁所直接叫廁窬,窬就是指的糞坑,也就是廁所的意思。
後來南朝的時候,劉宋有個學者裴駰,他把以前人們對於《史記》的註解合到一塊,編了一個《史記集解》。他引了一個東漢學者賈逵的註解,說窬是行清。這就可見東漢把廁所已經叫做行清了。他還引了三國孟康的著作,孟康說「廁,行清」,廁所這個廁字在當時也叫做行清,這表明了時代特點。
我們知道,漢代墓葬表現財富擁有的觀念,就是用大量陽間的實物放到墓葬里。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這個漢墓沒有被盜過,出土的東西非常完整,隨葬品有幾千件,很多隨葬品都是放了一個竹子的盒子里,在竹盒子上系一個木牌,這個木牌的形狀非常像我們看到的這個石牌的形狀。
這些木牌在漢代叫做楬。《周禮》里記載,當時人們管理物資的時候,把每種物資的質量、數量都要寫下來,「結而系之」就是在它上面拴一個結,拴一個標牌,這是當時古代官方物資管理的一種制度。包括一些官僚他們自己財物的管理也採用那種方法,這些隨葬品同樣也沿襲了這種方法。在出土的雲夢秦簡、江陵漢簡的文字材料里,都有很明確的記載。可以幫助我們來判斷這些器物的具體時代、真偽。
關於「木墨行清」多說兩句,有些人可能不太好理解,為什麼在墓裡面還放一個木製廁所的模型,這在漢代非常普遍,發掘的很多漢墓,尤其在大型漢墓里,像永城西漢梁王墓、徐州獅子山楚王墓都有專門修的廁所。
這是河南發現的東漢墓里出土的一個廁所的模型,我們叫它陶冥器。當時非常普遍,非常流行的。它的具體意義現在還沒有明確的解釋。有的學者提出來,因為廁所是一個很污穢的地方,在古人的心目中污穢是祛除鬼的一種方法。現在看西高穴大墓里出土的隨葬品都和當時的時代非常符合,也就是說對於墓葬的判斷應該是不錯的。
最後說一下墓裡邊出土的頭骨,我認為通過多次盜掘,現在不好下斷語說頭骨就是當時下葬時遺存下來的頭骨,因為多次盜掘,後面的東西混進去的很多。可能後來有人死在裡邊,有頭骨存在,這種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由於盜墓的情況,從DNA鑒定上判斷頭骨是不是曹操的這種意義不大了。
當然由於盜掘的情況,很多考古現象不是太好解釋了,比如,畫像石就不是很好解釋,雖然這些畫像石被打的很碎,給我們的拼合造成了困難,但在墓葬的墓壁上又沒有嵌畫像石的痕迹,這些畫像石是做什麼用的?恐怕一時還得不出很好的解釋。
這是在考古發掘的研究中經常見到的情況,我們不能對所有考古現象都給予很明確、很正確的解釋。在發掘中、在研究中還有很多的謎語,這也是做考古研究的趣味。我們的考古工作就是在這種不斷探索中尋找古代社會各種謎團的真正答案。關於曹操墓就給大家介紹這些,謝謝大家!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