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5G時代的測試究竟有什麼不同

5G時代的測試究竟有什麼不同

5G時代的測試究竟有什麼不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溫馨提示:

文末有福利,記得拉到底!

回顧通信行業的發展,當3G轉向4G時,由於頻率覆蓋、傳播和許多其他參數的相似性,更新轉換比較容易。但當通信發展到5G之時,業界發現相對於4G,5G在這些方面都發生了變化。而這些變化的出現,就意味著相關技術要面臨著一場全面的革新。

在這場技術的交替中,5G對測試測量行業又會產生哪些影響?

從廣義上看,5G核心測試包括:5G網路架構改變帶來的測量技術創新、5G新空口技術測量、5G需求產生的新設備測量、新的應用測量、現場測試以及適合5G新技術的測試測量方法設計。

具體來看,由5G網路架構的改變,而產生新的傳輸網路需要改變適配5G業務的需求。由此所帶來的延時問題和同步問題是5G測試首要解決的問題。這對於測試測量設備來說,就需要高精度的測試精度(ns級)、要支持單向時延。需要在更多的網路測試,更複雜的網路維護下,同時也要保障精準的時間測量。

同時,為了避免大量傳播損耗,5G需要採用波束成形子系統和天線陣列。測試新的波束成形IC需要採用 快速可靠的多埠測試方案。這些測試方案必須測試每條路徑的信號增益和相位控制,以確保適當的信號細窄/尖銳程度(level tapering)和相位調整,從而減少旁瓣和正確控制波束的方向。

基於以上原因,使得5G測試方案開始朝著毫米波方向設計。因此,NI認為,本振引入的系統相位噪音會成倍增加,甚可能佔據主導地位,從而給組件測試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測試儀器必須在FR1和FR2範圍內均提供足夠的動態範圍,以分析和驗證這兩個5G頻段內的組件性能是否一致。

5G時代的測試究竟有什麼不同

(根據3GPP R15版本的定義,5G NR包括了兩大頻譜範圍,圖片來源:鮮棗課堂)

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業界又遇到了新的難題——伴隨著集成度的增加以及小型化的趨勢,使得許多波束形成系統不再適用天線連接器。而是採用天線整合晶元(AoC)和封裝天線(AiP)設備來實現毫米波頻率下的波束成形,但這種設備沒有可用的RF測試埠,迫使業界亟需尋找可以使用OTA輻射測試方法來進行設備特性分析的測試系統。

在射頻測試中,OTA測試是指由測量天線接收然後再將信號傳入測試儀錶的方法。OTA測試一般為了避免空間干擾信號與多徑,會在吸波暗室中進行。但是,由於在5G頻率更容易受到環境條件影響而出現傳播損耗,因此OTA測試的一致性可能更差。同時,由於傳導耦合測試無法在沒有離散連接點的情況下執行,因此將需要更頻繁地進行OTA測試。

具體來看,有三大類不確定因素影響著OTA測試的準確性:

1.系統誤差:系統誤差通常來自測試設備和測試儀器,可能因為這些儀器未正確校準或出現持續 偏移。此外,也有可能是因為用戶沒有正確操作儀器。

2.校準測量誤差:OTA系統的許多組成部分都存在著相關的挑戰,比如控制靜區的質 量;正確放置參考和測量天線以確保正確的對齊和距離(遠場);消除駐波和互耦;以及準確地確定天線的絕對增益。

3.DUT測量誤差:如上所述,針對不同的DUT使用正確的測量網格密度有助於獲得更可靠的結果。同樣可提高結果可靠性的方法有:採用嚴格的步驟來確保定位器上的DUT始終與測量天線維持相同的距離和角度;通過所有連接器介面控制任何信號泄漏。

為了減小OTA測量不確定性,很多設備廠商將不確定性來源分離到系統子組件中。這些子組件包括,測量設備、 暗室、定位器以及測量和基準天線。

對此, NI推出了用於特性分析和驗證任務的模塊化測試平台——PXI系統。據介紹,它與最新的 5G NR PHY 層要求保持同步,包含了構建多通道測試系統所需的測量科技和瞬時帶寬這些基於PXI的測試系統可以使用PXIe-5840 矢量信號收發儀(VST)測量FR1頻段的5G NR寬分量載波或載波聚合信號,也可以使用毫米波矢量信號收發儀(mmWave VST)對FR2頻段進行測量。該解決方案結合了數十個雙向RF埠,可直接用於5G測試。

5G時代的測試究竟有什麼不同

5G時代的測試究竟有什麼不同

為了幫助大家更高效的完成5G寬頻測試,NI(美國國家儀器)特別發布了《5G半導體測試工程師指南——5G寬頻測試的五大挑戰》白皮書。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註冊成功後即可獲取完整版文檔進行學習。

5G時代的測試究竟有什麼不同

5G時代的測試究竟有什麼不同

點擊這裡,獲取整版文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導體行業觀察 的精彩文章:

陳大同:中美博弈下的半導體創業
圖像信號處理器和視覺處理器將走向何方|半導體行業觀察

TAG:半導體行業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