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重達近千斤,3.5米高大鳥不會飛,150萬年前與早期人類共存

重達近千斤,3.5米高大鳥不會飛,150萬年前與早期人類共存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歐洲曾經生活著一種比鴕鳥大三倍、體重與成年北極熊相當的巨型鳥類。克里米亞一處洞穴的偶然發現提供了證據,表明大約150萬年前,這塊大陸上的早期人類與地球上一些有史以來最大的鳥類,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專家們之前認為這種巨型鳥類只存在於馬達加斯加島、紐西蘭以及澳大利亞。然而在黑海北部海岸的陶里達洞穴中發現的動物遺骨表明,這裡曾經生活著一種鳥類,它們如同馬達加斯加象鳥或紐西蘭摩亞恐鳥那麼大。研究人員稱,它重約450公斤,並認為它可能是早期人類食用的肉以及骨頭、羽毛和蛋殼等生活用品的來源。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俄羅斯科學院的Nikita Zelenkov博士說:「當我第一次感覺到我手裡拿著的那隻鳥的大腿骨的重量時,我想它一定是馬達加斯加象鳥化石,因為歐洲從來沒有報道過這種大小的鳥」。然而這個洞穴里發現的骨頭結構卻出人意料地講述了一個不同的故事。雖然研究人員還沒有足夠的數據來說明它是否與鴕鳥或其他鳥類有最密切的關係,但他們可以估計這隻大鳥重約450公斤。這隻令人生畏的大鳥重量幾乎是最大的摩亞恐鳥的兩倍,是現存最大鳥類重量的三倍,是普通鴕鳥重量的三倍,幾乎是成年北極熊重量的兩倍。

這是北半球首次報道這種體型的鳥類。儘管這個物種之前已經為人所知,但從來沒有人去計算這種動物的大小。這種不會飛的鳥屬於Pachystruthio dmanisensis,可能至少有3.5米高,比早期人類還要高。雖然這種鳥因體型過大受到限制而不會飛,但研究人員說它的速度也很快,因為在克里米亞發現的象鳥股骨相對較長、較細,這表明它擅長飛奔。它的股骨絕不遜色於現代鴕鳥、體型較小的摩亞恐鳥。因為速度可能對這種鳥的生存至關重要。

儘管之前它被科學家所忽視,這次發現表明這種巨鳥可能是第一批人類到達歐洲時,當時存在的典型動物。研究人員表示,它們通過南高加索和土耳其到達黑海地區。至於為什麼這種生物進化出如此巨大的體型,研究人員說,這可能與它所生活的乾旱環境有關。它龐大的體積和高效的新陳代謝意味著它可以更好地利用在開闊的草原上發現的低營養食物。早期人類獵殺這些鳥類的可能性很大。最近的證據表明,大約6000年前,人類在馬達加斯加獵殺象鳥。

除了發現這種大鳥的骨頭,古生物學家還一同發現了冰河時代的大規模的大型食肉動物化石,其中包括大型獵豹、大型鬣狗和劍齒虎,它們能夠捕食猛獁象。與此同時發現的其他化石,如野牛,幫助確定了大鳥的年代在150萬到200萬年前。另外在喬治亞德馬尼西鎮的一個考古遺址也發現了類似的化石,這裡是非洲以外最古老的古人類遺址。傳統觀點認為,鳥類只有在沒有陸地哺乳動物可以競爭或躲避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失去飛行能力,變得非常大。這項關於巨型鳥類與大型哺乳動物共存的新報告將迫使生物學家重新思考這些假設。

該項研究結果發表在《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雜誌》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馬星球視野 的精彩文章:

溶洞古剎舉世稀,龍泉飛瀑天下奇,一日暢遊太行龍泉國家森林公園
史上最緊湊的X射線毫秒脈衝雙星怎麼形成的?每秒瘋狂自轉達163圈

TAG:茶馬星球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