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戊戌變法的康有為是真的聖人嗎?看他做的事情卻一點不像聖人所為

戊戌變法的康有為是真的聖人嗎?看他做的事情卻一點不像聖人所為

最近看了點《走向共和》這部爭議頗大的電視劇,對清末民初的歷史及人物的認識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康有為尤甚,因此著重調查了他的生平,先來了解下對康有為的官方介紹: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複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勳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

但是官方就一定完全正確嗎,個人認為值得去質疑,畢竟官方的只是代表大多數人的看法,甚至包括教科書編寫者,都只是承襲前人說法而已,當然我也不是說上面和教科書上的都是錯的,也不是說康有為是個妄人,是個大反派,只是個人覺得他就是一個欺名盜世,沽名釣譽的政治投機者!下面我來給大家列舉個兩三:

於「戊戌六君子」一事,坑人害命

1898年9月28日午時,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即將被斬首的譚嗣同大聲疾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因為戊戊變法的失敗,戊戌六君子英勇就義。

在初高中歷史教材中,除譚嗣同之外,對楊銳、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林旭這五位著墨很少,大家通常認為他們跟譚嗣同一樣,都是願意為了變法而死,然而真實的歷史卻於此大相徑庭。

根據內閣的決議,六君子之罪狀,總結起來主要有三條:

1、康黨意圖包圍頤和園殺害慈禧。

2、六君子和康黨結交過密。

3、楊銳等人在軍機處任職期間矇騙皇上。

這三條罪名都與康有為康黨有關,但事實上,除譚嗣同外,其他五位與康黨並無直接關係,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講,另外五位是被冤殺的。「六君子」中,楊銳、劉光第對康黨十分厭惡;康廣仁、林旭二人也曾努力撇清與康黨的關係;那這個冤案是如何形成的呢?

「六君子」被捕前,康有為在全盤參與籌劃戊戌年圍園殺慈禧的計劃以後,對其成敗有一定的預判,已提前遁走至天津。在殺慈禧的計劃中,由楊深秀代康有為呈遞了至為關鍵的部署「圍園殺後」計劃的奏摺,但楊深秀可能本人都不知道密折的內容,因為他只是代呈。然而由於行事不密,康有為的計劃被識破,譚嗣同等六人因為之前與康的行從過密被捕下獄。

「六君子」被殺後,溜之大吉的康有為為了保住維新派的面子,以爭取國際、國內之同情與支持,又不惜種種作偽,掩蓋「六君子」被殺真相。比如楊銳根本不知道康黨的「圍園殺後」計劃,其對光緒所言,乃是要調和帝後關係,絕對不是要殺慈禧。所謂「戊戌六君子」,唯有譚嗣同一人,清楚得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死,並願意為之而死,心甘情願為變法流血犧牲,希望以此來喚醒國人。六君子中,康有為的胞弟康廣仁是實實在在被哥哥坑了一把。被捕後,他大感冤枉,在監獄中以頭撞壁,痛哭失聲曰:「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來承當。」

相對於被斬首的六君子,主謀的康有為反而出逃到了海外,過起了做生意,娶了幾房小妾的愜意生活。不僅如此,康有為晚年思想趨於保守,還給張勳復辟唱讚歌,以及康有為之死,種種離經叛道的行為讓他自己晚節不保,其人品至今為人們所詬病!

於「公車上書」一事,欺世盜名。

按康有為自己的記載,「公車上書」事件前後,是朝廷與李鴻章商議與日本議和,被他得知消息後,命令梁啟超鼓動廣東、湖南舉人,聯合其他各地學子集體上書,痛斥此一賣國和約。結果朝廷害怕造成不良影響,動用強權連夜鎮壓,遂使運動失敗。但經姜鳴、茅海建等學者爬梳故宮檔案、作詳細考證後指出事實真相:當時上書反對朝廷議和,指斥李鴻章賣國的主體,實為中央地方大小官員。他們上書反對者甚多,都察院也多數代奏,因此當時基本不存在「強權鎮壓反對議和聲音」的政治氣氛。經茅海建先生還原,「公車上書」的真相是:

1)當時上書反對議和的聲音極多,幾乎聽不到支持議和的聲音。而且舉人們的上書也有許多經過都察院代奏傳達到光緒面前的。

2)康有為號稱自己主導的「公車上書」,實際上不是被鎮壓了,而是他根本沒有去送。因為都察院根本沒有收到他上書的記錄。換言之,這完全是一次流產的政治事件。

3)「公車上書」的背後是一批堅定反對議和的官員,舉子們的聯名上書背後有來自中央的支持,這個支持他們的幕後人物最有可能就是翁同龢。

4)最終迫使慈禧和光緒下定決心,接受議和的原因是三國調停日本失敗,清廷感到再度與日開戰則北京不保,於是不得不接受屈辱和約。

康有為後來自己寫回憶錄,把自己塑造成這一事件中的領袖,後來許多史家因為他是第一當事人,採信了他的說法,廣泛傳播。

於「百日維新」一事,佞言賣國。

終光緒一朝,實際掌權人都是慈禧。百日維新中光緒公布的重大決定,慈禧基本都過目,因此她實際上掌控著整個變法進程。光緒最信任康有為,而慈禧並不信任這個大言炎炎的書生。百日維新中「軍機四卿」林旭、劉光第、楊銳與譚嗣同都是四品軍機章京(楊是張之洞的人,劉與楊相熟,譚父親是湖北巡撫,林是康學生,但得到榮祿推薦),而康有為不過是六品章京上行走,這是光緒不敢讓他在慈禧眼中太張揚。

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讓慈禧最終決定發動政變,中止變法?台灣大學雷家聖指出,這很可能是因為康有為當時在英國人李提摩太提議下,建議光緒聘請退休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為顧問,並且提出「中日合邦」大計,遭到保守派官員激烈反對。

據雷家聖考證,「合邦」一詞始於1893年日本人森本藤吉的言論。當時他主張日朝合邦,後來這一主張得以通過武力實行。公車上書期間,康有為與日本公使矢野文雄之間已經有「中日合邦」的討論。後來卸任後的伊藤博文來到中國,朝中有不少「借才」之論,主張應當聘請伊藤這樣通西學的人士作為改革顧問。

「借才」之論出現後,朝中保守派感到警惕,隨即上書當時在頤和園休養的慈禧。百日維新中,慈禧把帝國實際權力中樞軍機處大部分事務還給光緒,光緒交給「軍機四卿」處理。但聽到「借才」議論後,她感到緊張,於是重新收回了檢察軍機處奏章的權力。

而急於推行新法的光緒對此感到惶惶不安,隨即下密詔給楊銳,告訴維新派太后的態度變化。得知此事後,維新派實際上做了兩手準備。第一手準備是宮廷政變,就是譚嗣同與袁世凱聯繫,要求借袁的兵圍困頤和園,逼慈禧還政光緒。袁世凱將此告密給榮祿,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了。第二手準備則是聯合英、日,謀求外國勢力介入。這一手主要是康有為借當時英、日準備對俄宣戰,暗中與李提摩太、伊藤博文等促成「中、英、日、美」大合邦一事,建立鬆散的邦聯共同體。

實際上,稍有政治常識之人就能看出,所謂「合邦」不過是個幌子,其真實意圖是英、日借中國「借才」之機,派出官員掌控中國內政外交一切大事,將其變為他們的傀儡國。此舉雖然幼稚,但宮廷政變一旦成功,維新派真的向英、日要求進口變法人才,則中國之主權,不啻拱手讓人。因此慈禧權衡利弊之下,先行發難,囚禁光緒。至於「合邦」一事,考慮到如果以此為由處理維新派,勢必造成外交糾紛,於是慈禧隨便找借口殺了一批維新派人士了事。「中英日美」合邦論,正常人都知道不可能,但康有為實在不是正常人。

於盜經一事,私德有虧。

民國後,康有為曾應軍閥邀請去西安講學。途徑卧龍寺時,康有為看上該寺所藏《大藏經》。因寺中無錢,經書損毀甚多,於是康與住持師父提出購買。兩家商談後,同意康以北京內府佛藏經、哈同園藏經、商務印書館續藏經各一部進行交換。誰知合同簽訂後,康馬上派弟子領兵入寺搬經,不但沒有交換,反而把其餘幾箱經書也一併搬走。此事見報後,西安士紳大嘩。當時有對聯稱「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上聯截取《左傳》:「國之將亡必有妖孽」,下聯截取《論語》:「老而不死是為賊」,上下兩聯末字「有為」,一時謂之絕罵。

綜合這篇文章不是為誰洗白,也不是抹黑誰,只是表達一些個人觀點。當國之危難,以大言不慚、異想天開的態度和幼稚的政治手腕,博得皇帝信任,踏入權力中樞後就開始排斥異己,這種人哪救得了國?孔子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信哉斯言!

感到危險的是這麼近的歷史真面目都如此顛倒、混沌,更遠古時代的歷史可信度又有多高?不做考據就不能談歷史可信度問題,只是覺得有可能真的是年代隔得越久就越接近真相。細思極恐!

關注譚論古今,讓歷史告訴未來照亮人生,讓文學滋潤生活幸福一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和珅是怎麼成為十八世紀世界首富的?原來他有個妾幫他理財
凌遲在中國被徹底廢除是因他一句話,可惜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他

TAG:譚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