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大家張恨水:一生寫了三千多萬字,救活了數家報社

民國大家張恨水:一生寫了三千多萬字,救活了數家報社

一生寫過三千多萬的書稿,憑藉一個人養活了數家報紙,讀者在編輯部門口排隊等著他更新故事,還有眾多讀者給他寫信為小說中的女主角請命。有如此影響力的作家恐怕不多,他就是被譽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章回小說大家」張芳貴。這個名字聽起來似乎不響亮,不過沒關係,他還有個筆名叫張恨水。

張恨水,原名芳貴,字心遠。1897年5月18日出生於江西廣信,祖籍是安徽潛山。他幼年時便有神童之稱,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據說,他母親頭天晚上找來一本書,次日清晨他就朗朗上口,竟然能全背出來。十歲的時候,張恨水隨父親去往各地,漸漸喜歡上了《三國演義》一類的閑書,後來到了痴迷的地步。

張恨水的創作生涯很早,他十三歲時便創作了第一部小說,還配上了一幅英雄打虎的插圖。由於人物太大,老虎太小,被嘲笑為「英雄打狗」。十五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張恨水和母親迫於生計返回老家潛山。

少年時期張恨水生活歷經波折,品嘗了人間冷暖。他流落江湖,參加了一個漢口文明戲劇團,並扮演了各種角色。生活的艱辛讓張恨水拿起了手中的筆,開始了他的投稿生涯。

民國初年,小說很受歡迎,當時的年輕人最偏愛兩種題材故事,一為金榜題名,二為英雄救美。其實這也是張恨水一生創作的永恆主題。在小說中張恨水可以編排人生,可現實中才子佳人的故事並不美好,和那個時期許多年輕人一樣,他的婚姻也是被包辦的,所幸妻子徐氏倒也賢惠,一心照顧婆婆,對丈夫不聞不問。

二十二歲那年,張恨水來到北京,白天在報社打工,晚上去夜校學習英文。有目標、有追求的人一旦遇上了貴人,人生軌跡也就會發生質的轉變。張恨水的第一個貴人就是郝耕仁,在他的推薦下,張恨水接任了《皖江日報》的總編輯。更重要的是他的第二個貴人成舍我,他把文藝副刊《夜光》全權交給了張恨水,而《夜光》最終成就了張恨水。

接手《夜光》以後,張恨水開始動筆寫作長篇小說《春明外史》,不想意外引起轟動,一時間洛陽紙貴。由於是連載故事,每天下午兩三點鐘,很多讀者便堵在報社門口爭取第一時間閱讀,他們排著長長的隊伍等著更新故事,這一度成了北平的一景。

還有一次更離譜,小說中的女主人公積勞成疾,轉眼就要死了,讀者們心急如焚,寄來的信件如雪花般一樣,他們都是為女主角請命的,希望張恨水能有給她一個好的結局。

20世紀20年代,是張恨水的創作高峰期,他同時寫作《春明外史》、《春明新史》、《金粉世家》、《青春之花》、《天上人間》、《劍膽琴心》六部小說,而且在不同報紙上連載。據說,每天到了晚上,各家報社都會來到張恨水家中索稿,站在他的身邊等他完稿。

痴迷於張恨水的讀者不僅包括普通民眾,就連文化界大佬中也有不少。陳寅恪就是他的忠實粉絲,他重病卧床的時候,還借來了張恨水的《水滸新傳》,讓家人閱讀給他聽。張愛玲十三歲的時候在地攤上讀了一本張恨水的小說,由此確定了人生方向,步入文壇。

至於民國政要那就更多了,蔣介石夫婦親自登門拜訪過張恨水,張學良請他做文化顧問,還承諾每月奉上一百大洋。但張恨水向來主張君子不黨,和這些達官貴人們保持著相當的距離,不擔任公職,只靠文字為生。

北平解放前夕,張恨水的版稅積蓄被好友王錫悉數帶到台灣,全家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危機。新中國成立後,他又創作了《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等故事新編,靠稿費維持開銷。

1967年正月初六的早上,張恨水得知了老舍投湖自盡的消息,情緒極為消沉。第二天清晨起床,家人正在為他穿鞋,張恨水卻往後倒了過去,再也沒有起來,死亡原因是腦溢血。

最後還得說一下「恨水」筆名的由來。據說這和女作家冰心有關係,有段時間他對冰心神魂顛倒,但冰心並未對他動心。張先生心有不甘,取筆名「恨水」,隱含「恨水不成冰」之意。不過張先生自己解釋,他取「恨水」源自李煜的那首《烏夜啼》: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戊戌變法胎死腹中,短短數年慈禧為何轉變態度大力推行新政?
晚清政府財政赤字,列強為何敢借錢呢?因為他們看中了這塊肥肉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