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在生活中,不斷影響著大多數人行為的7個心理學效應

在生活中,不斷影響著大多數人行為的7個心理學效應

你有沒有想過,那些對你來說很有吸引力的人,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的風趣和聰明?又比如說在商場購物的時候,你被商場里提供的第三種選擇而誘導?類似這樣的影響還有很多,它被認為是認知偏見。它甚至會在你不知道的情況下,控制你的生活。今天,安迪將帶來在生活中,不斷影響著大多數人行為的7個心理學效應。

1、麥斯·貝澤曼現象

你覺得從一個MBA學生那裡拿到20美元有多難?實際上,麥斯·貝澤曼證明了這其實非常簡單。2010年,他首先在他的班級上做了一個實驗,在實驗中,貝澤曼組織了一次簡單的拍賣活動:他將向付錢最多的學生支付20美元。而競標的起價是1美元,而且規則規定,每次出價只能向上加1美元。而出價第二名高的人將支付競價的全部金額。你可以這麼理解,比如出價最高的人為18美元,那麼20美元減去18美元,他將得到2美元;而出價第二高的人為17美元,那麼他就得支付這17美元,而且什麼都得不到。剛開始拍賣還按照計划進行著,但競標的價格飆升得很快,很快就達到了20美元。隨後雖然停頓了一會兒,但有人開始出價21美元,並繼續走高,拍賣會就此變成了一個鬧劇,拍賣價格一直到達學生不能接受的範圍才停止。最終,20美元鈔票以204美元價格售出。而教授最終的獲得是387美元。

正如麥斯·貝澤曼博士在試驗後所表明的那樣,這是商務人士的典型形象。他也對許多大公司的總裁們進行了同樣的實驗,結果依舊以高出面額的價格出售了鈔票。這個現象表明,沒有任何人想要成為第二名,並且也沒有人願意在沒有贏得任何東西的情況下賠錢。所以,拍賣會一直的進行下去,一直到有人發現其中的謬論為止。

2、誘餌效應

假設一下,你在一家商店裡購買內存卡,在你面前有兩種選擇,一種容量64GB,售價90元,而另一種容量128GB,售價180元。它們被選中的幾率基本上都為50%。但是,如果出現了第三種選擇,一個96GB容量,售價195元。很明顯,96GB要比64GB大,但又比128GB小,然而它的售價卻要比128GB還更貴。這樣的話,你就很容易的忽略掉64GB的產品,轉而考慮128GB,因為看起來它要更加划算得多,不僅容量更大,還更便宜。事實上,第三種選擇出現在市場上的唯一原因便是製造一個誘餌,引誘你購買較貴的產品。

3、光環效應

你有沒有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電視電影里的男女主角總是被刻畫得相當美麗,而反派則往往擁有一些邪惡或令人反感的特徵?這些就是我們對好人和壞人的認知形成。

你可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但當你看到一個對有吸引力的人時,你往往會誇大他們優良的品格特徵。而這便是光環效應的要點。不僅如此,如果一個人讓你取得了好感,我們往往會將其優點延伸至方方面面。在思維方面,你就會開始將其刻畫為聰明、有趣。

4、框架效應

想像一下,一個人生病的時候,有兩種藥物出現在了他的面前,其中一種說明書上介紹其對病症的有效性為80%,另一種則是有20%的失敗幾率。如果你仔細思考一下,你會發現,它們幾乎是一樣的意思。但是絕大多數的人會選擇第一種,這就是所謂的「框架效應」。我們傾向於以積極方式做描述的選項。即使另一選擇完全相同,人們也可能因為它的負面性描述而忽視它。

5、控制的錯覺

這或許很適合用來描述人性。哈佛大學的艾倫·蘭格教授對感知控制進行了一些研究實驗,其中一項涉及到了彩券,受試者被提供了兩種選擇,要麼隨機選擇彩券,要麼自己做出選擇。沒有人知道最終哪項結果會獲得更大的收益,在這個研究當中,受試者還被允許可以進行彩券交換。結果艾倫·蘭格注意到,那些自己做出選擇和決定的人更不願意交換彩券。另外,帶有熟悉符號的彩券比那些帶有陌生符號的彩券更不常被交換。此外,哪怕贏得幾率更大,大多數的人也不願意交換,因為儘管是在隨機的情況下,人們更傾向於相信他們的選擇對結果會產生影響。我們其實都更喜歡控制一切。

6、福克斯博士效應

這個效應是在1970年的實驗中出現的,兩位演講者對向受過訓練的精神病學專家和心理學家做演講,其中一名演講者是真正的科學家,而另外一名則是名為邁克·福克斯的演員,他扮演了一位畢業於愛因斯坦醫學院的邁倫·福克斯博士。當他們以非常單調的行為進行演講的時候,這些「學生們」給了真正的科學家更高的評價;而當他們被要求以同樣生動的方式進行授課,並與「學生們」互動和開玩笑的時候,演員福克斯的評分與真正科學家相同,而且,福克斯在演講的過程當中,有很多重複、矛盾,以及完完全全的廢話。但這卻沒有影響到,專家學生們對於福克斯專業度的肯定和讚賞。

積極的態度和生動的表現全然愚弄了那些受到過高等教育的專家。如果你曾經聽過勵志演說家的演講並且受到過他們想法的啟發,那麼你也很有可能也經歷了福克斯效應。

7、焦點效應

如果當你在穿著兩種色彩的襪子離開房間時感到極為的不安,擔心所有人都會嘲笑你並對你指指點點,那麼你就成了焦點效應的受害者。這是一個心理學偏見,會讓你過多的考慮自己。但是你要明白,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我們非常關心自己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反過來,其他人也是如此,他們更關心和關注的是自己,而不是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精選匯 的精彩文章:

11個腦洞大開且奇葩疑問的有趣答案
來自外國版本的9個雷人的買家秀和賣家秀

TAG:精選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