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鬧災時百姓想了個辦法,到此人家蹭吃蹭喝,乞討的碗比臉盆都大

鬧災時百姓想了個辦法,到此人家蹭吃蹭喝,乞討的碗比臉盆都大

王鐸,明末清初著名畫家,與董其昌並稱為「南董北王」,王鐸下筆縱橫飄逸,骨氣深厚,留下了不少傳世名作,在東南亞地區流傳極廣,王鐸除了書法造詣深厚,在繪畫方面也十分突出,尤其擅長水墨畫,留下的作品都被保存為國家級文物。

萬曆二十年·,王鐸出生在鄉下,家族世代以務農為生,雖說如此,父親沒有放棄對兒子的教育,對他十分嚴格,11歲的時候就能臨摹王羲之的作品,讀了許多聖賢書,長大之後王鐸開始跟隨舅舅學習。

到了該娶親的年紀,王鐸家裡卻十分貧窮,一家人緊靠著幾畝地生活,好在王鐸十分好學,天啟元年王鐸趕赴京師準備參加考試,最終如願中了進士,後來被朝廷授命為翰林院檢討,總算有了官職,也是在這一時期,王鐸在書法上的造詣開始展現出來。

《臨王羲之修載帖軸》,《蘭亭序並律詩帖》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到了崇禎年間,王鐸在京城擔任祭祀職位,開始創作,留下了許多傳世名作。

明朝末年天下動蕩,各地都在起義,不幸的是趕上災年,莊稼顆粒無收,到處都是餓死的百姓,可謂天災人禍聚到了一起,甚至傳出了人吃人的慘劇,此時王鐸仕途不順,只好返鄉專心研究作品,見到家鄉災害頻發,王鐸於心不忍,只不過家中也沒有多少糧食,只好四處走訪籌錢,甚至拿出自己的畫作換錢,籌到錢款之後王鐸從各地收取糧食,運到家鄉施捨給災民。

為了保證每一個災民都能領到,王鐸將粥鋪放在自己門口,每天親自監督,起初賑災施粥十分順利,但是好景不長,麻煩就找上門了,據說是其他地方的災民聽到王鐸這裡有免費的粥可以領,災民們擠破頭也要過來搶粥,災民們越聚越多,這些人消耗了大量的糧食,甚至有許多人拿著盆就來了,而有的人等上一天也才只有一小碗而已。

為了杜絕這種情況,王鐸規定以後來領粥只能用小碗,而且只能一人領一碗,嚴禁用盆,這些災民餓壞了,才不管什麼規矩從土窯中找了許多容量極大的瓦碗,雖然名義上還是碗,但是卻像盆子一樣大,由此還留下了許多笑話,今天當地人有時候還笑談「又不是去王鐸家吃飯,何必要這麼大的碗呢?」

王鐸年輕時接受到了良好教育,使他很早就心懷天下,富有責任感,作為窮苦百姓出身的孩子,王鐸知道底層社會的不易,尤其是明朝末年動蕩不堪,朝廷為了鎮壓起義,壓榨百姓,對此王鐸看在眼裡,說話職來職往,經常惹得百官不高興,在朝中得罪了許多權貴,差點掉了腦袋。

正因為王鐸的仕途一直很不如意,經常閑賦在家,加上中年時家裡發生了許多變故,幾個女兒相繼去世,父母也在動蕩中死去,這種變故讓王鐸十分痛苦,失意的王鐸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寄託於藝術創作中。

國家不幸詩家幸,雖然朝廷少了一個碌碌無為的官員,但是卻多了一個名垂千古的文學家,在書法造詣上,衡量一個作品最重要的不只是書法技巧,還有灌注在其中的人生感悟,經過這番磨難之後,王鐸的人生掀開了新的篇章,在這之前王鐸已經做了20多年的京官,也得罪了不少人。

仕途上,王鐸遇到了明朝最艱難的時刻,很多人都隨波逐流,只有王鐸一人不畏強權,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只不過在那個時候顯得更不如,況且王鐸因為多次頂撞皇帝而受到責罰。

王鐸任職期間,與許多東林黨人士相識,當時朝中東林黨與閹黨鬥爭激烈,王鐸也被打上了「東林黨」的標籤,受到了閹黨排擠,兩排派勢同水火,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王鐸痛恨閹黨禍亂朝綱,只不過閹黨勢大,魏忠賢甚至還強迫王鐸編纂《三朝要典》。

惹怒了魏忠賢註定王鐸看不到出路了,局勢的發展也超出了王鐸的想像,內憂外患下明朝終於滅亡了,滿清趁機入關,朝廷分裂成兩排,一方人認為應該堅決抵抗,另一派人卻想著求和,王鐸對此十分憤怒,認為堅決不能投降。

滿清入關以後王鐸被朝廷授予禮部尚書,死後追封為太保,王鐸墓地位於河南,地理位置十分好,只不過可惜的是因為修建鐵路,墓地被毀,如今裡面還保留著一些遺物,有一對石頭製成的馬,有兩米多高,還有一塊「諭祭碑」,字跡清晰有力,仕途不順的王鐸在文學造詣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算青史留名。

參考資料:

【《清史列傳》、《名季南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說歷史LS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代最神奇的書,預測占卜都靈驗,流傳幾千年,看懂的沒幾個
中國有三本奇書,在世界各國被大力研究,至今尚未參透奧秘

TAG:靜說歷史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