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恢弘大氣!宣德御制龍紋大缸,盡顯皇家氣勢!

恢弘大氣!宣德御制龍紋大缸,盡顯皇家氣勢!

明宣德皇帝朱瞻基1424年登極,在位十年,為明朝第五位皇帝。在位期間,全力發展社會經濟,提倡藝術創作,為明朝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開創了一個新時代。不論繪畫、書法,還是瓷器、漆器、銅器等,皆有輝煌成就,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宣德帝對藝術的極度喜好,大大促進了明初宮廷藝術全面發展。其中,尤以瓷器最為顯著。開一代未有之奇的青花、天成自然的灑藍、珍貴無比的祭紅等等,皆代表了明朝藝術的最高水準。

中國傳統的瓷器中,缸是一種較為獨特的瓷器。比一般的杯、盤、碗、盞或瓶罐,其器形更為碩大,畫面恢宏,體現出厚重感。明代自宣德以來,一直在嘗試燒造大型的陶瓷器,特別是龍缸,窯廠還專門修造了用於燒制龍缸的小型窯爐。這件「明宣德 青花海水翼龍紋缸」,可謂「開一代未有之奇」,極為罕見難得。下面我們帶領大家揭開其神秘的面紗,一睹其浩瀚真容!

此方缸胎體凝重渾厚,造型豐滿簡樸,釉光瑩潤。缸體上下各繪卷草紋一周,腹部主題繪通景海水翼龍紋,可見翼龍飛騰于海浪之中,浪花翻卷,龍首上仰,龍口大張露齒,效果甚為華貴;整體紋飾安排規矩講究,繪畫豪放生動,繁而不亂;筆法粗細兼備、酣暢流利;青花發色較濃,暈散自然,凝集處可見黑褐色結晶斑幾乎滿步紋飾全身;器底為無釉砂底,有微小漏胎,胎釉結合過度自然;釉面橘皮紋,器內滿釉泛青,晶瑩光亮,積釉處閃青瑩潤;缸胎體厚重,器形碩大。所繪龍紋矯健威猛,畫風古拙;一方口沿書楷體「大明宣德年制」款。

(請橫屏觀看)

明代宣德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艷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於世。與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制技術達到了最高峰,其成就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

《景德鎮陶錄》評價宣德瓷器:「諸料悉精,青花最貴。」明萬曆年間王世懋《窺天外乘》一書記載:「我朝則專設於浮梁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以蘇麻離青為飾」。從文獻來看,明永樂、宣德的青花瓷器,當然主要是指官窯的情況,所用青料都是蘇麻離青。

明王世懋《窺天外乘》載:「永樂、宣德內府燒造,迄今為貴,以蘇麻離青為飾……」這是有關蘇麻離青最早的文獻。明陳繼儒《妮古錄》載:「宣廟窯器,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青花用蘇勃泥青。」明高濂《燕閑清賞箋》載:「宣窯之青,乃蘇勃泥青也。」明王士性《廣志繹》載:「宣窯以青花勝,宣窯之青,真蘇勃泥青也……」清朱琰《陶說》、藍浦《景德鎮陶錄》、唐秉鈞《文房肆考》等文獻,都有相同的記載。

蘇麻離青屬低錳高鐵類鈷料,青花呈色濃重青翠,色性安定,因為蘇麻離青含鐵高而含錳量低,所以在適當的火候燒造下呈現出藍寶石般的鮮艷色澤,還會出現銀黑色結晶斑,即「鐵鏽斑痕」,同時在一定光線下有「錫光」色,且用手撫摸釉面有凹凸不平之感。正是這種自然形成的黑斑,和濃艷的青藍色釉相映成趣,成為了永、宣青花至關重要的特徵,明成化以後,逐漸被回青等料所替代。宣德官窯青花,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以至思想觀念。作為宮廷用瓷和精美的藝術品,她具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這也與當時制度的完備與技術的成熟有著很大關係,所以作品一直被後人推崇,成為青花工藝的典範。

《景德鎮陶錄》中記載:「洪武二年(1369),設廠於鎮之珠山麓,制陶供上方,稱官窯。設大龍缸窯、青窯、色窯、風火窯……共二十座。」由此可見,在洪武二年已經開始燒制龍缸了(無傳世品)。

據景德鎮資料解釋龍缸窯:龍缸窯或稱大龍缸窯。缸窯,是明代官窯之一,窯場也在景德鎮。

龍缸窯專燒大缸,因缸上多畫雲龍,故燒造的大缸統稱龍缸。至於龍缸燒造的目的,則是為明故宮瑾身、華蓋、秦天三大殿所定製的魚缸。明代初年有龍缸大窯三十二座,後因青窯(燒造青花)數量少,龍缸窯空閑,於是便將其中的十六座改砌為青窯,仍存十六座燒造龍缸。燒制龍缸的工藝較為特殊,燒造時要先溜火達七晝夜。溜火時火力緩小,起初緩緩起火,使水汽漸干漸熱,然後緊火燒二晝夜,直到缸匣紅而復白,前後皆明亮時,方可止火封門。待過十日至窯內冷卻後,方可開窯。

由於缸體過大,器身太重,火候難以掌握,因此燒造成本高昂,明代御窯廠曾經估價:「大樣瓷缸,每件估銀五十八兩八錢,」而當時官窯瓷器的平均成本則只有白銀一兩。燒造大龍缸所費的燃料頗多,據統計民間燒造千餘件小型瓷器所用的松柴約八九十杠,龍缸窯則要多用四五十杠。

明朝米價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後基本上一兩銀子可以購大米二石,明代一石約等於現在的94.4公斤,所以按現在大米均價每公斤3.5元計算,一兩白銀相當於人民幣660.8元。由此可以估算一口大龍缸的成本為38855元。明朝的正七品縣官俸祿為一年45兩白銀。假如這位縣官一年不吃不喝,拿俸祿去買一口龍缸,還要去向別人借上五兩銀子。不僅如此龍缸由於器形巨大,十分難燒,有專人專窯燒制。專門掌握燒造龍缸技術的工匠叫「龍缸匠」也稱為「大匠」,另外還有敲青匠、畫匠和各種夫役。

燒造龍缸耗資成本巨大,倘火候不當就要裂口,青土缺乏同樣制不成功,因此很難燒造出一件完整的龍缸,當時有十窯九不成之說,御窯廠對龍缸的挑選還極為嚴格,上交宮廷的「百不得五」,其餘的都要全部砸碎。由於龍缸做坯、利坯和燒窯難度極高,開窯時常常出現墜裂、驚碎的現象。

1982年出土於珠山的「宣德青花大龍缸」便是當年的落選品(現藏景德鎮龍珠閣官窯博物館),因不能讓它流散民間,而被砸碎埋入地下,現已拼粘復原,惜殘缺,未見款。

另一件「宣德大龍缸」為英國大威德基金會所藏,變形嚴重,於1997年在蘇富比拍賣,現今所見圖片資料均為大威德收藏。耿寶昌在《明器瓷器鑒定》中這樣描述:「魚缸敞口,邊沿外凸,腹下斂,砂底。英國大威德基金會所藏青花器,色調濃重,呈黑褐色,口徑約57厘米,口沿及足邊為卷草紋,器身繪雙翼飛龍翻騰于波浪之中,線條粗獷有力,於器口邊署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山古玩 的精彩文章:

傳說中的「國寶幫」
揚州畫派的形成

TAG:半山古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