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手是握到了,但仍解不開美日安保的尷尬

手是握到了,但仍解不開美日安保的尷尬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廣濤】

特朗普可能是安倍人生中的「一道坎」。

當所有司空見慣的外交禮節發生在特朗普和安倍晉三之間時,似乎總有意想不到的趣事發生。

28日上午,G20峰會召開倩,安倍晉三在主會場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雙邊會談。但在二人會談前的合影時間,卻發生尷尬一幕:安倍伸出手想同特朗普握手,特朗普卻低頭,掃了眼,假裝沒看見……安倍輕拍提醒特朗普,最終成功握手後,演了個「尷尬而又不失禮貌」的露齒笑。

日本是本次G20峰會的東道國,除了服務好G20峰會之外,安倍晉三還要同多個國家的領導人進行雙邊或三邊會談。其中,日美首腦會談無疑是重頭戲。

這是安倍自4月訪美以來,連續第3個月同特朗普進行首腦會談。從數據上來看,3個月內3次首腦會談,誠意滿滿、關係融洽,然而事實上卻並非如此。恰恰是因為日美之間出現了一系列亟需解決的問題,才讓領導人會談顯得必要和重要。

就本次會見而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峰會舉行前夕,日美兩國之間因為特朗普對《日美安保條約》的「抱怨」而產生了不和諧音。也因此,特朗普本次在台上表現出的疏忽,多少值得玩味。

特朗普威脅退出《美日安保條約》背後的意圖

據美國彭博新聞社24日報道,特朗普在一次私人談話中抨擊《日美安保條約》並不平等,美國奉獻太多、回報太少,甚至有意退出該條約。雖然這一發言遭到了美日當局的否定,但是特朗普在隨後的採訪中稱,「若日本受到攻擊,美國需要保護日本,而美國受到攻擊時,日本則沒有必要幫助美國」。特朗普的邏輯十分清晰,即美日安保條約的「片務性」(美國單方面承擔義務),而日本卻只會從這種「片務性」中漁利。

特朗普為何會在如此關鍵的節點上甩給日本這麼大的包袱,可能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因素值得關注。

第一,特朗普早就對日美同盟持不滿態度。

特朗普對日本的不滿由來已久。早在同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柯林頓競選美國總統時,特朗普的一貫觀點就是日美軍事同盟讓美國承擔了過重的負擔,日本在軍事同盟的保障下搭乘近50年的便車。尋求讓日本增加美軍駐日軍事基地的負擔,分擔美國軍力在太平洋地區的壓力,是特朗普在軍事安全領域對日本寄予的期望。

眾所周知,日美軍事同盟是日本國家安全戰略的基軸,而《美日安保條約》則是日美軍事同盟的基軸。如果能夠在具有約束力的條約問題上對日本施壓,那麼日本在軍事安全領域承擔更多責任的可能性也會增加。從這一點來看,不能否定單純意義上的軍事意圖。

第二,炒作軍事議題施壓,以換取日本在貿易問題上對美妥協。

安倍4月訪美、特朗普5月訪日,雙方討論的重要議題就是貿易摩擦問題。美國此前曾威脅對日本出口至美國的汽車發起「301條款」調查,加征懲罰性關稅。特朗普在5月末訪問日本時,給了日本汽車產業180天的「緩刑」,對此日本承諾有意購買105架F-35隱形戰機,訂單金額達到100多億美元。

在貿易問題上施壓能夠換來巨額的軍事訂單,這或許讓特朗普嘗到了甜頭,這次特朗普反其道而行之,在軍事安全問題上施壓,尋求日本在貿易問題上做出讓步。果不其然,在G20峰會期間日美兩國元首舉行會談,特朗普開門見山,表示「希望能夠同安倍討論貿易、軍事以及購買武器裝備等問題」,其背後的意圖顯而易見。

日本如何應對美國退出《美日安保條約》的壓力?

首先,急於滅火,難掩焦躁感。

雖然防衛省以及內閣官房多次澄清,特朗普有關退出《日美安保條約》的發言並不屬實。但日本方面急於滅火的態度反而映襯了其欲蓋彌彰的焦躁感。

27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記者見面會上表示「日美安保條約並非不平等條約」。28日,日美領導人會談中,安倍晉三又進一步明確,「日美兩國首腦在短期期內如此高密度的接觸,本身就是日美同盟強化的證據」,但另一方面,或許是估計到特朗普的直言讓安倍丟面子,安倍本人在首腦會談上並沒有就特朗普有關退出《日美安保條約》的發言尋求解釋。

這種對不確定性的焦躁感不是當下才產生的,早在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伊始,日本在軍事安全領域上對美亦步亦趨,生怕「不確定的」特朗普,讓日美同盟更加「不確定」。

其次,日本一直在尋求分擔美國駐防和軍事壓力的方式。

回過頭來看《日美安保條約》以及日美軍事同盟的歷史可以發現,對於日本而言,《日美安保條約》就是一部從不平等到准平等的演化史。

1952年2月28日,《日美安保條約》正式生效,彼時的條約規定了美軍在日本內亂時可以出兵等有損日本國家主權的內容。

1960年岸信介內閣時期修改了條約,讓日美關係向著平等性更近了一步,但也遭到了和平主義者的強烈抗議。

此後《日美安保條約》歷經幾次修改,外加「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的保障,日本在駐日美軍經費負擔等問題上做出了積極的嘗試。但同時,以沖繩為中心的美軍基地與沖繩當地也發生了諸多民事糾紛,但日本尋求分擔美國駐防壓力的嘗試一直在進行。

最近的案例是2015年日本「安保系列法案」的通過,該法案規定日本在「特定緊急狀態下」可以有條件地行使集體自衛權,這也被認為是考慮到美國的需求而採取的積極舉措。

所以,特朗普所言「美國受到攻擊時,日本則沒有必要幫助美國」,並不完全正確。

再者,日本也一直在軍事安全問題上「借船出海」。

自1952年重返國際社會以來,不容否認日本在軍事安全領域有配合美國行動、分擔美國壓力的成分,但更多的解釋則是內生性的,「政治軍事大國化」並不是一句可有可無的空話套話,而是有跡可循的。如何讓日本在軍事力量上更強大更加獨立自主,一直都是保守派政治家追求的問題,這一譜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安倍晉三的外祖父岸信介,以及中曾根康弘等鷹派政治家。

美國雖然總是抱怨日本在日美軍事同盟體系中搭美國的便車,然而縈繞在日本政府思維深處的則是美國是否真正有意願在日本面臨軍事攻擊時履行《日美安保條約》的義務而保護日本?關於這一點,持懷疑態度的人士不在少數。所以,特朗普威脅退出《日美安保條約》的發言不是空穴來風,但對日本而言也是一個警鐘,以及一個可茲利用的口實,這會刺激日本增加強化自身的軍事力量。

考慮到安倍晉三本人一直把修憲作為自己的政治使命,如果美國在《日美安保條約》的立場上有所鬆動,這無疑給安倍堅定修憲、問信於民提供了絕佳的砝碼和籌碼。因為日本修憲的一大癥結恰恰來自於集體自衛權以及自衛隊作為軍隊的合法性地位。另外,《日本國憲法》和《日美安保條約》是維繫戰後日本總體和平與發展的兩大支柱,《日美安保條約》如果面臨調整,那麼《日本國憲法》的修訂也就名正言順了。

結語

總的來說,特朗普發言帶來的餘波仍將持續,日美之間已經在涉及軍事安全的問題上出現裂縫,日本表面維持了日美軍事同盟牢不可破的表現,但是貌合神離已經露出端倪。

對於日美兩國,究竟是各取所需、另有打算,還是重新回到談判桌上認真思考美日同盟的地位以及平等性問題,既考驗著日美兩國領導人的智慧,同時也對亞太乃至國際局勢產生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

軍事同盟從根本上來說是基於國家利益的考量,國家利益指向一旦發生變化,同盟關係的調整也勢在必行。這是歷史留下的教訓,同時也是現實生髮的思考。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美專家:下次從月球傳回的可能是中文
黛安娜王妃車禍在美國成景點?英國民眾怒了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