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代善之子深受皇太極賞識,若非英年早逝,或成開國鐵帽子王
皇太極即位後,面臨的局面相當艱難,軍事方面幾次受到袁崇煥的打擊,蒙古和朝鮮也改變立場站在了明朝一方。後金內部也是問題不斷,因漢人反叛不斷導致農業生產停滯陷入困境。更嚴峻的是,三大貝勒和汗王同尊,制約了皇太極的權力。
這個時候,解決內部矛盾成了皇太極的當務之急,因此他有意培植子侄,希望利用他們的力量來牽制父輩。皇太極即位的第四年,也就是天聰四年(1630年),他下令給予子侄親戚以優惠待遇。
當時,子侄輩中的佼佼者有褚英的長子杜度、代善的長子岳托,次子碩托,三子薩哈廉、太宗的長子豪格。他們都是領兵將領,獨當一面。這些人中,皇太極對薩哈廉的親近和厚愛最為突出。
努爾哈赤晚年時,薩哈廉才二十歲左右,他就率軍出征,馳援科爾沁蒙古,征討喀爾喀巴林部,連續立下戰功,被封為貝勒。皇太極即位後,他隨從伐明,表現的極為英勇果敢。天聰三年,皇太極率大軍伐明,行至中途,代善等密請班師,認為勞師襲遠,難以取勝,要求皇太極停止進軍。
皇太極很不高興,但又不敢得罪他的兄長。正在進退兩難之際,侄兒薩哈廉與岳托力主進兵,給予皇太極極大的鼓舞,當即揮師前進,從而攻克了遵化,迫近北京,次年又攻下了永平。不久又招降了遷安、灤州、建州、台頭營等地。
薩哈廉不僅在軍事上很有建樹,在政治上也有卓越的見解和才能。天聰五年(1631年),皇太極下詔,要諸貝勒陳述治國方略。薩哈廉提出:「圖治在人,人君能清楚地分辨邪正,臣下自然重視名節。只希望汗慎擇能人,委以政事;遇有大的軍事行動,應選德才兼備之人作統帥,給他職權,限制某些官職以下的人干預軍令,違者應軍法從事。」
薩哈廉的想法與皇太極不謀而合,設立六部後,薩哈廉被任命掌管禮部。在討論征明、察哈爾、朝鮮三者哪個為先的問題時,他極力主張征明,而且要緊急進征,理由是:「我稍緩,對方就會防守得益堅固」,這些話又說到皇太極的心裡去了。
在擁戴皇太極即位這件大事上,薩哈廉的遠見和機智也是勝過其他貝勒一籌的。本來,諸貝勒大臣已請求多次,皇太極就是不肯答應,大家也都束手無策。只有薩哈廉明白皇太極的心理,關鍵問題在於諸貝勒是否真心擁護,是否誠心聽他指揮。
諸貝勒都沒有表這個態,皇太極又不好明說。薩哈廉便出了個主意,委託資深大臣上奏說:「臣等屢請,未蒙應允,日夜惶恐,不知所措。臣等想汗不受尊號,罪在貝勒不能盡忠信,不能為長久之計。現在諸貝勒決心一改前非,竭盡忠誠,盡心輔佐汗完成開基大業,汗應接受尊號。」
這一席話,化解了皇太極的疑慮,他很高興地接受了汗位,也從心裡感謝這個「懂事」的侄子。應該說,皇太極對薩哈廉比自己親兒子一點不差。在薩哈廉患病期間,皇太極對他的關心無人可比。開始他委託希福代他看望,傳達的話是:「在這麼多的子弟中,能提出切實可行治國方案的,啟發我所想不到的,協助我所辦不到的,全都依靠的是你。你要精心調護,我對你寄予厚望。」
薩哈廉病重時,皇太極又屢次前去看望,見他日漸消瘦,不禁流淚。薩哈廉也悲從中來,他們既是叔侄,又是君臣,不止一次地相互悲痛地留下眼淚。遺憾的是,薩哈廉三十三歲便去世了,皇太極在他的遺體前,痛哭了四次,並為他舉行了隆重的悼念儀式,他親自主持祭奠,痛哭不止。
可以設想,假如薩哈廉不是早早的去世,以他的功績必然會成為開國鐵帽子王之一。不過後來他兒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成了開國八大鐵帽子王之一,想來也是薩哈廉的功勞之故。
為了追念薩哈廉的貢獻,皇太極追封他為穎親王。他去世不到一個月,有一天,皇太極偶爾打了個瞌睡,夢見薩哈廉請求賞給一隻牛。醒來後,他趕緊讓人查閱有關規定,知道凡親王去世,第一次祭祀時要賜牛一隻。薩哈廉是追封的親王,初祭時因疏忽未用牛,他馬上讓禮部備牛一隻,按禮制致祭。
皇太極不僅對薩哈廉是如此,對其他子侄也都親厚,事實證明他的這個舉措是正確的,對子侄的厚愛、籠絡甚至是培養都沒有白費,這些後輩們在皇太極集中權力、治理國家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是他最強的支持者。
※此晚清重臣少年得志,前半生可圈可點,後半生碌碌無為坐等亡國
※清代百姓如何納稅交糧,官府又是按照什麼標準加以徵收的?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