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出現於商朝時期,那初代三公都是誰?姜子牙是其中一位
三公九卿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官僚體系制度,根據《周禮》記載,三公指的是太師、太傅、太保;而後在西漢時期,三公變成了司馬、司徒、司空,之後的魏晉南北朝等等,都沿襲了三公九卿這一制度,只是名稱不盡相同而已;但是隨著皇權的一步步增強,三公的地位也越來越低,在明仁宗之後,三公皆為虛銜,為勛戚文武大臣加官、贈官。但是作為古代地位極為尊崇的三公,究竟起源於什麼時候呢?
根據《尚書·周官》中所說:「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竟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可以得知,三公的官職是起源於周朝時期,那初代三公又是誰呢?根據《春秋公羊傳》記載:「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則何以三?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處乎內。」可見,初代三公里,至少有一位是周公(旦),還有一位是召公(奭);而第三位,想必也不用多說了,那就是太公(望),也就是姜子牙了。
姜子牙應該是人盡皆知的,他72歲出山輔佐周文王姬昌,拜為「太師」(武官名),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輔佐周文王姬昌建立霸業。在周武王姬發即位後,姜子牙被尊為「師尚父」,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並輔佐周武王姬發消滅殷商的商紂王,建立了周朝;因功被封為齊侯,定都於營丘,成為姜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很多人覺得姜子牙的爵位被封低了,其實在非周王室功臣中,姜子牙的地位已經是最高的了。
而且這姜子牙雖然封齊建國,但相當多的時間是在鎬京做周朝中央政權的「太師」,輔佐外孫周成王姬誦、重外孫周康王姬釗。他的大兒子齊丁公姜伋,也沒有到臨淄治理齊國,而是一直在鎬京擔任虎賁之職,統領著王宮衛戍部隊。在周成王時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監之亂」,淮夷、徐夷、「殷東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輔助周公旦,或坐鎮京都、運籌帷幄;或領兵東征、衝鋒陷陣;或左右呼應,東西夾攻,迅速平定了這場叛亂,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戰功。
而周公旦,其實知道的應該還是有一些,周公旦本名叫姬旦(有點怪),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攝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帶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歸政成王,正式確立了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家族和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這一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周族八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賈誼評價周公: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地位還在姜子牙之上。
估計最陌生的應該就是召公奭了,召公奭的本名應該叫姬奭,召公奭是西周宗室,與周武王、周公旦同輩。召公奭輔佐周武王姬昌滅商後,受封於薊(今北京),建立臣屬西周的諸侯國燕國。但他派長子姬克管理燕國,自己仍留在鎬京任職,輔佐朝廷。因采邑於召,故稱召公。
在周武王姬昌死後,其子周成王繼位,召公奭擔任太保。召公奭執政政通人和,貴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因此深受愛戴。他曾在一棵棠梨樹下辦公,後人為紀念他,捨不得砍伐此樹,《詩經·甘棠》中曾稱頌此事。周成王死後,召公奭輔佐周康王,開創「四十年刑措不用」的「成康之治」,為周朝打下延續八百多年的堅實基礎。
也就是說,第一代太師就是姜子牙了,為三公之首,為輔弼國君之官;而第一代太傅就是周公旦了,為朝廷的輔佐大臣與帝王老師,掌管禮法的制定和頒行;最後第一代太保就是召公奭了,太保是輔導太子之官,所以後來也叫太子太保。其實在周武王姬發去世的時候,當時局勢很動蕩,幸虧有姜子牙和周公旦、召公奭同心協力,這才有了後來的長治久安,否則說不定商紂王的兒子武庚早就復國成功了;也因為這三人的功績卓著,所以一直以來,不管官職怎麼變,都沒有取消三公之位。
※其實在《水滸傳》中真正的好漢只有5位,有一位後來成了海外國王
※孫悟空的不壞金身強大無比,連斬妖台都能抵抗,卻被2個妖怪破了
TAG:黑白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