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核投送平台的短板:生存不易的戰略轟炸機
德法兩國聯手開發的「未來空戰系統」模型近期在第53屆巴黎航展上公開展出,這是繼去年英國在范堡羅航展上展示「暴風」戰機以來,歐洲國家拿出的第二款六代機方案。這兩種六代機均由多個國家參與其中,它們的發展體現了歐洲國家對於先進戰鬥機技術的執著追求。
在過去幾十年中,歐洲國家憑藉相對深厚的航空工業技術基礎,發展了眾多版本的戰鬥機型號,然而在戰略轟炸機發展領域,歐洲近年來卻已經是一窮二白,幾乎沒有取得什麼明顯進展。歐洲在二戰之後發展的戰略轟炸機,現在基本上全都退役了,而現在歐洲也沒有新的戰略轟炸機投入使用。
對於戰略轟炸機,美俄兩國都是非常重視的,雙方均擁有規模龐大的戰略轟炸機群,並且也都在抓緊研發下一代戰略轟炸機。夾在中間的歐洲國家,沒有保留戰略轟炸機,就意味著核三位一體打擊力量的缺失。並且,歐洲也沒有發展陸基洲際導彈,因此僅有海洋核投送平台作為核威懾力量的唯一基點,這顯然會影響歐洲核三位一體力量的進一步完善發展。
歐洲國家當然也清楚這些問題的存在,但是戰略轟炸機的發展,實在沒有戰鬥機那麼容易。作為一種戰略級武器項目,戰略轟炸機生產計劃會受到國家大戰略方針的影響,並且會有一系列複雜的因素對其產生作用。歐洲長程戰略轟炸機的衰落,是過去幾十年間地緣戰略變化,以及內外問題交互影響的結果。
二戰之後歐洲戰略轟炸機的發展
二戰之後冷戰格局的確立,使得歐洲地緣戰略發展出現重要變化,西歐國家開始變得更加依賴於美國所提供的防務安全支持。與此同時,作為西歐最主要的大國,英法兩國也沒有放鬆核威懾力量的發展。因此,除了美蘇之外,歐洲也出現了擁有戰略轟炸機力量的大國。
英國作為美國的「親密盟友」,長期以來施行跟隨美國的政策,這使得英國在防務發展方面也更加依賴於美國。但與此同時,英國也是一個保留了強大實力的戰略大國,在冷戰時期,英國仍然發展了自己的戰略轟炸機,而且英國保持的戰略轟炸機型號一共有三種,即「勇士」轟炸機、「火神」轟炸機和「勝利者」轟炸機,上述機型被並稱為「3V」戰略轟炸機。
「勇士」轟炸機是英國在上世紀40年代就已經開始發展的戰略轟炸機型號,該機型於1955年正式投入使用,其總產量達到了107架,是冷戰時期英國重要的核打擊力量。這種轟炸機使用四台羅爾斯·羅伊斯RA.14「埃汶」Mk.201 發動機,飛機的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900公里以上,續航距離為7000多公里。由於後面「勇士」轟炸機配備了空中加油設備,因此轟炸機的戰略打擊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在上述三個型號的戰略轟炸機中,「勇士」其實是一個差點被淘汰的方案,只不過因為設計師的堅持,以及對於風險的評估,因此最終才保留了這一方案。同樣地,「火神」和「勝利者」也因為風險考慮的問題,而一併進入採購範疇。採購多個型號的戰略轟炸機,可確保降低研發過程所產生的技術風險,並且競爭模式也有助於確保質量水平。
和「勇士」戰略轟炸機相比,「火神」戰略轟炸機的服役時間稍晚,這是一種使用使用三角翼方案的戰略轟炸機,飛機的長度接近30米,翼展也差不多是30米,最大起飛重量可達77噸,其中武器載荷極限能達到接近9.5噸。而且「火神」戰略轟炸機的航速已經接近音速水平,其航程最大超過7000公里,作戰半徑可達3000公里以上。如果執行空中加油的話,「火神」戰略轟炸機的作戰半徑還可以擴充到超過4000公里。
在「火神」戰略轟炸機開始服役的同時,另一款戰略轟炸機「勝利者」也開始投入使用,這是一種起飛重量更大的戰略轟炸機,其最大起飛重量能達到85噸,僅載油量就多達30噸左右。和「火神」戰略轟炸機一樣,「勝利者」戰略轟炸機的飛行速度也接近於音速水平,飛機最大航程可達8000公里,作戰半徑能延伸到接近4000公里。
上述三種戰略轟炸機型號,構成了英國在冷戰時期的戰略轟炸機編隊,它們既可以負擔核威懾工作,也可用於執行常規轟炸任務。英國為這些戰略轟炸機配備了核彈,其中比較知名的有50萬噸TNT當量的「黃日」Mk.1核航彈和百萬噸TNT當量的「黃日」Mk.2核航彈,此外還有著名的「藍鋼」導彈,這是一種核彈頭當量達百萬噸級的防區外戰略打擊武器,導彈的射程超過180公里,航速可突破2.0馬赫
在部署戰略核彈頭的同時,英國的戰略轟炸機也能選擇戰術核武器,「火神」戰略轟炸機可以配備一種代號「紅鬍子」的戰術核彈頭,該型彈頭的當量比「黃日」和「藍鋼」小很多,最大為2.5萬噸TNT當量。當然,即使是這樣的當量,也已經趕超美國當初投下的原子彈了。
由於擁有規模足夠龐大的戰略轟炸機編隊,因此在二戰之後的很長時間內,英國的核打擊能力仍然得到了充分保障。藉助核大國的身份,英國也保持了對世界局勢發展的影響力。過去的幾十年中,英國使用自己的戰略轟炸機執行了相當多的任務,這些戰略轟炸機的存在價值得到了充分驗證。
在英國發展「3V」戰略轟炸機的同時,法國作為歐洲另一個重要的軍備技術大國,也開始了自己的戰略轟炸機發展工作。和英國相比,法國並沒有對美國馬首是瞻,法國選擇了自己發展裝備技術,所以法國對戰略打擊力量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即使受到美國主導的北約施壓,法國也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戰略轟炸機發展計劃。
上世紀50年代,法國正式提出自己的戰略轟炸機發展計劃,當時法國南方飛機公司和達索公司均想競爭這筆訂單,但是最終達索提供的「幻影」Ⅳ轟炸機方案勝出。所謂的「幻影」Ⅳ轟炸機,其實相當於是「幻影」III 型戰鬥機的加大版本,達索選用這樣的方案,或許和當時法國迫切期待擁有核投送工具有關,因為法國當時正在推進核武器技術發展,達索需要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造出合適的轟炸機。
和英國的戰略轟炸機相比,法國的「幻影」Ⅳ轟炸機顯得更加袖珍,但是這些戰略轟炸機是可以超音速飛行的,其試飛速度曾經突破2.0馬赫,這使得「幻影」Ⅳ轟炸機的高速突防能力得到了保障。當然,「幻影」Ⅳ轟炸機的續航距離則不如英國的戰略轟炸機,該機型的續航距離通常不足4000公里,作戰半徑在1500公里左右。對比英國和美國的戰略轟炸機,「幻影」Ⅳ轟炸機的實力略顯不足。
雖然不是很完美,然而「幻影」Ⅳ轟炸機也是一種能夠投擲核航彈的機型,這種機型能夠攜帶5萬噸TNT當量的核彈,後面又增加了核導彈這一選項。並且,「幻影」Ⅳ轟炸機是可以空中加油的,有了加油機的支持,轟炸機的戰略打擊半徑將能夠得到有效擴大。
歐洲戰略轟炸機力量衰落的原因
英法兩國在冷戰時期啟動的戰略轟炸機研發計劃,使得歐洲也出現了兩個擁有戰略轟炸機的國家,並且英國還發展了多型號的戰略轟炸機,這足以證明歐洲的戰略轟炸機技術並非一窮二白。然而,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都沒有急著為這些戰略轟炸機準備「接替者」,甚至於到轟炸機已經退役的時候,也沒有看到新機型的出現。
英國的「勇士」轟炸機是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退役的,這些剛剛使用10年左右的戰略轟炸機,因為被發現存在結構疲勞等問題,而被要求停飛。由於「火神」和「勝利者」兩大型號的存在,因此英國也沒打算繼續維修「勇士」轟炸機,這些轟炸機就此退出使用。至於「勝利者」轟炸機,其服役時間持續至上世紀90年代,並於1993年退役。「火神」戰略轟炸機開始停止使用的時間為1991年,不過進入本世紀,該機型還進行過飛行活動,直到2015年,「火神」戰略轟炸機才正式退役。
法國的「幻影」Ⅳ轟炸機也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退役的,至2005年,改為偵察版本的機型也全部停飛。作為一個追求自主發展裝備的國家,法國自然不會排斥戰略轟炸機,而英國雖然喜歡跟著美國走,但如果能擁有戰略轟炸機,也算是錦上添花的事情。然而,一系列複雜因素,卻使得英法兩國的戰略轟炸機發展變得相當艱難。
從地緣戰略的角度看,歐洲剛好處在美國和蘇聯之間,並且更接近於蘇聯,所以歐洲對於戰略轟炸機的概念,是區別於美蘇的。從上文參數可以看出,和美蘇轟炸機相比,歐洲的戰略轟炸機普遍規模較小,載彈量有限,作戰半徑也不算很大。這是因為需求決定生產結果,歐洲不需要擁有像美國B-52和蘇聯圖-95那樣的超遠程戰略轟炸機,它們的戰略轟炸機任務執行範圍沒有那麼大。而與此同時,歐洲也不能發展規模太大的戰略轟炸機,否則容易打破核平衡,甚至可能引起美國的警惕。法國發展「幻影」Ⅳ轟炸機,本來就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這些壓力讓法國不得不更加慎重地對待戰略轟炸機發展計劃。
並且,戰略轟炸機並非可以共同研發、共同擁有的武器,歐洲在二戰之後實力衰落,自己研發武器裝備,壓力是很大的,即使是英法這樣的大國,很多武器開發項目也經常受到經費和技術等問題的困擾。很多時候,英法等國都會選擇和其他國家合作造武器,例如歐洲颱風戰鬥機,以及現在推出的六代機,就是多個國家參與的項目。但戰略轟炸機只能是自己研發,自己裝備,這使得技術難度加倍提升,日常運作養護成本也必須自掏腰包。英法兩國維持了幾十年的戰略轟炸機編隊,實際上也產生了巨額成本開支,這些成本使得兩國經濟發展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裹。
上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之後,英法兩國就開始迫不及待地讓戰略轟炸機群退役了,這也客觀反映出兩國急切想要擺脫負擔的心態。不可否認,英法的戰略轟炸機編隊在過去幾十年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現在它們看起來似乎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留著只會產生更大的開銷,因此不如趕緊退役。
既然老版的戰略轟炸機都「沒什麼用」,那麼歐洲自然更加沒有動力發展下一代戰略轟炸機。而且海基戰略核潛艇的出現,進一步擠佔了研發經費和運作資金,這就導致歐洲的新型戰略轟炸機項目更加無望啟動了。
歐洲現有主要核威懾手段
時至今日,英國和法國的戰略核潛艇都已經發展多個批次了,上世紀90年代開始,英國的「前衛」級核潛艇陸續替換了「決心」級戰略核潛艇,這4艘戰略核潛艇服役至今,目前仍為英國核威懾力量的王牌。與此同時,英國還在計劃開發下一代「繼承者」級戰略核潛艇,這些排水量達到1.6萬噸以上的核潛艇平均造價將達到130億英鎊,它們或許會是最昂貴的核潛艇。英國把如此巨額的經費花在下一代戰略核潛艇開發上,那麼下一代戰略轟炸機項目自然是基本沒戲了。
法國的情況也有些相似,在上世紀90年代,法國最新的「凱旋」級戰略核潛艇開始加入服役,前代「可畏」級戰略核潛艇隨後也退出使用。至今,法國仍然保持擁有4艘「凱旋」級戰略核潛艇,但法國的戰略轟炸機已經不見蹤影了。
為什麼歐洲只願意在戰略轟炸機和戰略核潛艇之間選擇後者呢?除了成本競爭的因素之外,還有一點值得關注,就是歐洲的戰略縱深其實非常局限,英國和法國已經算是歐洲的主要大國了,但是兩國的縱深仍然顯得捉襟見肘,既然沒有縱深優勢,那麼一旦面臨核戰,陸地上的核打擊裝備,如核導彈和戰略轟炸機,都會直接成為優先「照顧」的對象。
相比較之下,在海洋巡航的戰略核潛艇,就相對安全一些,地球上的海洋覆蓋面積遠遠大於陸地面積,這決定戰略核潛艇可以在遠離陸地的深海潛伏。即使沒有陸地核打擊手段可用,海洋核潛艇仍然是威力巨大的二次反擊平台。英國的前衛級核潛艇現在共享美國的三叉戟2型導彈,這種導彈的射程突破10000公里,並且可以攜帶分導式彈頭。一艘前衛級核潛艇攜帶16枚導彈,即相當於最多有128枚彈頭在崗,這已經足以構成強大核威懾能力了。同樣地,法國的自產M-51彈道導彈射程也能超過10000公里,用於核威懾是足夠了的。
除了利用戰略核潛艇實現核威懾之外,歐洲還提出了使用戰鬥機執行核打擊任務的方案。法國達索公司的陣風戰鬥機,就具備投送核航彈的能力,而颱風戰鬥機也同樣可以配備核常兼備的「風暴陰影」巡航導彈,這些核打擊手段的補充發展,使得歐洲不至於在核威懾方面遭遇太多局限。
總結而言,歐洲的地緣戰略特點,決定這裡的國家在發展戰略轟炸機方面會受到諸多限制,既然發展戰略轟炸機受到的限制太多,發揮的作用又不夠充分,那麼就不如改發展戰略核潛艇。況且,在國家實力和技術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魚與熊掌」是不能兼得的。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英法兩國在上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之後,就開始讓轟炸機群退役,並且也沒有急著發展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現在戰略核潛艇成了歐洲的主要核威懾手段,戰略轟炸機的發展條件就進一步被壓縮了。
※升級壓箱底裝備!俄羅斯將接裝7000噸級戰艦
※慢工出粗活:印度戰鬥機技術發展的尷尬現狀
TAG:小萌眼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