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科」王者,學霸蘇軾的考而優則仕之路
全文共4588字 | 閱讀需7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蘇軾能夠作為宋詞豪放派的開山人物,或許是源於要借文學來排解才學無法施展的苦悶。
提起蘇軾,相信大家都認識,他的詩詞是大家經常引用的對象,如「廬山真面目」「天涯何處無芳草」等。他本人,是妥妥的學霸一枚,從小就很聰明,二十一歲時從家鄉四川眉州出發去汴京參加省試(禮部試)(這裡插播一句,宋朝的考試一般分為解試,省試和殿試,過了省試,就是進士了,殿試是給這些進士們進一步排排名次,產生狀元,榜眼和探花,以及後面的名次。
在北宋時,進士分為甲科和乙科,而不是後來的三甲劃分)。蘇軾和他的弟弟蘇轍,在他們的父親蘇洵的帶領下,於宋仁宗嘉佑二年參加了當年的省試,當年的主考官是歐陽修。嘉佑二年的這一科,是牛人薈萃的一科,除了蘇軾兄弟外,還有歐陽修的弟子、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還有程頤和程顥兄弟(這兩人後來成為理學大家),甚至還有一些未來的宰相,下面是一個本屆進士簡表(名稱有重複):
唐宋八大家三(四)人:蘇軾、蘇轍、曾鞏,蘇洵陪考
王安石變法幹將七人:呂惠卿、王韶、章惇、曾布、鄧綰、蔣之奇、張璪
宋學四派抽中三派始祖:洛學程顥、關學張載、蜀學蘇軾、蘇轍
未來宰相三人:呂惠卿、章惇、曾布(全部列入《宋史·奸臣傳》)
這裡還有一條小花絮,嘉佑二年的狀元是章衡,是本次考試未來宰相章惇的同族侄子,章惇覺得考試成績在侄子之下很沒面子,於是過了幾年又重考,這次考中了進士甲科,進士及第「惇豪俊,博學善文。進士登名,恥出侄衡下,委敕而出。再舉甲科」,沒說考第幾,但應該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如果是狀元,按慣例,傳記中會直書「進士第一」)。
在這麼多的牛人中,蘇軾脫穎而出,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本打算把他評為第一,但是由於當時的考卷姓名是密封的,所以歐陽修根據文風推測可能這個考生是他的門生曾鞏,為了避嫌,他把蘇軾評為省試第二,等試卷解封,才知道他弄錯了,因此,他感嘆的對同為考官的梅堯臣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這就是成語「出人頭地」的由來。不過,蘇軾的這次殿試成績貌似不太理想,《宋史·蘇軾傳》中說他殿試成績是「乙科」『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也就是進士中的二等,不過本屆其他牛人的成績也不太好,都是乙科,本屆甲科的一二三名分別是章衡,竇卞和羅愷。這個名單筆者相信大多數人都是一臉茫然,筆者也是。不過想想我們現在歷屆高考狀元的經歷,估計大家都能理解。所以奉勸廣大考生,名次和學校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重要,考中就好。
再回到蘇軾,這個結果對他來說有些高開低走,不過,他還沒有時間來想這個,他的母親不幸去世了,他得回去丁憂。等他守孝回來,已經過了三年,所謂人走茶涼,雖說進士包分配,但這個時候他屬於往屆生,和他同屆的大多都陞官了,他被分配為河南福昌縣主簿,一個九品芝麻官,這個是當時應屆生的普遍待遇。蘇軾估計是不太滿意這個職位,開始了自我救贖之旅。為了留京指標,為了自己的前途,在對自己的實力有迷之自信的情況下,蘇軾選擇挑戰「特科」考試。那麼,什麼是「特科」呢?
在宋代,科舉的「常科」是貢舉。貢舉無須推薦,只要在品行、職業身份、孝道、身體等方面滿足條件求,就可以自由報考。貢舉一般每三年一次,考試實行解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逐層選拔。北宋初,貢舉科目主要有進士、明經、諸科。到了宋代中期,王安石變法開始,貢舉改革,罷明經、諸科,貢舉科目即為進士一科,直至南宋末。參加科舉考試的士人,通稱「舉人」。舉人登科便可授官。「宋之得才,多由進士」。
制舉考試又稱制科考試,又稱「大科」,是科舉的「特科」考試,一種特殊的科舉考試製度,也是一種選拔濟世治國人才的重要方式。在當時的士子心目中,制科進身高於進士科。而制舉考試是不定期的,由皇帝下詔臨時設置的考試科目,不比貢舉每三年一次,有期可待。在兩宋時期,制舉考試製度,幾興幾黜,時罷時行。所以,宋史稱「制舉無常科,所以待天下之才傑,天子每親策之」,云云。
制舉登科後,若原為布衣之身,可按貢舉進士例授予官職。策入三等者視進士第一人,四等者視進士第二、第三人,四等次者視進土第四、第五人。若官吏制舉登科者,可依等第升遷。一般是入第三等者多與超擢,入第四等者陞官一級,入第四等次者稍與遷轉。其中,時而也有破格升遷之人。
通過對「特科」制科考試的簡單介紹,可以看出制科考試是一個很牛的考試,布衣之身也可應考,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目標。仁宗朝的宰相富弼,就是直接通過制科考試做官的。
不過參加制科考試,需要兩位大臣推薦,經歷三個規定的程序:首先向兩制(即掌內製、外製的翰林學士、知制誥、中書舍人)呈送平時所作策、論五十首,兩制選取詞理俱優者參加閣試;接著是閣試六論;最後,合格者才能參加由皇帝親自出考題的御試。
蘇軾找的兩個保人是歐陽修和楊畋,並且他的弟弟蘇轍也參加了這次制科考試,時間是嘉佑六年。蘇軾先試閣試六論。閣試六論,每論限五百字以上,為合格。其出題範圍,以九經、兼經、正史為主,旁及武經七書、《國語》及諸子;正文之外,群經亦兼取註疏。六題之中,三經三史、三正文三註疏。又有明數暗數之分。「直引書之一二句,或稍變換句之一二字為題者為明數;顛倒書之句讀、竄伏首尾而為題音為暗數。按慣例,六題明暗相參,暗數多不過半。寫到這裡,筆者想起了《射鵰英雄傳》里黃蓉教歐陽鋒顛倒的九陰真經的情節,這閣試,堪比解讀九陰真經啊。
歐陽修
蘇軾通過閣試後,宋仁宗御試。蘇軾首先上《中庸論》、《秦始皇帝論》、《漢高帝論》等二十五篇文章,接著答《策問》,即《御試製科策一道》,舉條而對,洋洋洒洒作了五千餘字。制科取士,特別鄭重,在閣試、御試中都要彌封卷號,進行譽錄。在御試中蘇軾的代號為「臣」字,蘇轍為「氈」字,而且在考官定等次之後,還有復考官按例複核。司馬光是此次御試的復考官。他在《論制策等第狀》中這樣講到:「內『臣』、『氈』兩號所對策,辭理俱高,絕出倫輩……以『臣』為第三等,『氈』為第四等」。最後,蘇軾「入三等」,蘇轍入四等。當時的知制誥王安石也在《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守河南府福昌縣主簿蘇軾大理評事制》中對蘇軾這樣評價:「爾方尚少,已能博考群書,而深言當世之務,才能之異,志力之強,亦足以觀矣」。蘇軾、蘇轍兩兄弟一人入制舉三等,一人入制舉四等,實在是十分難得。歐陽修在《與焦殿丞千之》中這樣稱讚道:「蘇氏昆仲,連名並中,自前未有,盛事!盛事!」宋仁宗在讀了蘇軾、蘇轍兩兄弟的制科進策後,「退而喜曰:『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宋仁宗的話說對了一半,蘇家兄弟確實有人以後當上了宰相,不過不是蘇軾而是蘇轍。
宋仁宗
蘇軾考中了制科第三等,由於一二等都是虛置,所以第三等其實就是第一等,按規定,策入三等者視進士第一人,也就是說蘇軾可以享受狀元的待遇。蘇軾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今陝西鳳翔)判官。大理評事是掌管刑獄的京官,屬正八品;簽書判官是州府幕職,掌管文書,佐助州官。這是以京官身份充州簽判,比前次所授的河南福昌縣主簿來,職位顯著提升了。之前很多人對歐陽修評價蘇軾的「出人頭地」不服氣,現在也被蘇軾的實力打臉。這是蘇學霸的第一次考而優則仕,由正(從)九品九品上升到正八品(一般的縣主簿在正九品下或從九品上浮動,根據當地的經濟情況而定),升了至少兩級,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只撈到一個京官身份但沒有留京指標。蘇軾靠著這場制科考試,完成了從人們眼中的偽學霸到學霸的華麗轉身,同時還創造了一個空前的記錄,他是宋朝有史以來僅有的兩位制科考上三等的人,另外一位是吳育。「自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惟吳育與軾而已。」
蘇軾的第一次制科考試多少是自願的,但他沒想到自己還有第二次制科考試,考試的起因居然是自己的粉絲太熱情。蘇軾的這位粉絲可不簡單,可以說是全國地位最尊貴的粉絲,他就是英宗皇帝。早在英宗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很喜歡蘇軾,即位後把蘇軾從地方上弄回來,當登聞鼓院的長官。登聞鼓,就是電視里老百姓申冤敲的那個鼓,讓蘇軾管這個,說明對他相當信任,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英宗還準備按照以前唐朝的慣例,把蘇軾弄到翰林院,當知制誥,也就是幫皇帝起草政令詔書的,相當於皇帝的秘書。「治平二年,入判登聞鼓院。英宗自藩邸聞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誥。」眼看蘇軾的前途一片光明,這時候一個人站出來說別忙,我還沒有同意。這個人就是時任宰相的韓琦。下面是一段對話。
韓琦:「蘇軾有大才,朝廷要培養他,時機成熟了就可以用了,現在驟然升他的官,我怕天下人說閑話。」
英宗:「那給他個修注的官怎麼樣?」
宋英宗
韓琦:「修注官與知制誥差不多,不能驟然授予。不如授予他一個館閣的職位吧,但是,授予前請他參加制科考試。」
英宗:「萬一他考不過怎麼辦?」
韓琦:「一定要考!」
蘇軾的心裡估計是萬馬奔騰:「老子明明是制科第一,還是百年難遇的那種,憑啥又要考一次!」雖然心裡極度不爽,但場面話還得說,「軾聞琦語,曰:『公可謂愛人以德矣』。」這個「愛」字,估計要打引號。隨後,蘇軾再次參加這場「特科」考試,又考了第三等,換句話說就是又相當於中了狀元。
這次韓琦無話可說,徹底明白了啥叫學霸,只能認了。蘇軾得授直史館。這是史館中較高的官職了,屬從六品。一下子又升了三級。這時距離他第一次參加制科考試過了四年,四年中從一個正(從)九品升到了從六品,至少升了五級,這速度真是相當快了。而且蘇軾獲得的館閣職位非同小可,據洪邁《容齋隨筆》記載:「國朝館閣之選,皆天下英俊,然必試而後命。一經此職,遂為名流。」蘇軾在史館有機會飽讀大量珍本書籍、名人手稿和名人繪畫,對其在文學道路上的發展提供了不小的幫助。蘇軾在《謝制科啟》中也說:「育才之地非一,而冊府處其最高。」
話題回到韓琦身上,韓琦為什麼阻止蘇軾陞官呢?筆者認為韓琦可能怕蘇軾威脅到他的地位,早在蘇軾第一次制科考試時,宋仁宗就說他為他的兒子(英宗)找了兩位好宰相,現在英宗不僅是蘇軾的粉絲,又想授予蘇軾知制誥,翰林學士,這在宋朝,簡直就是做宰相的必經之路,韓琦自然會有危機感,同時他也不相信蘇軾有那麼大的能耐,上次制科考得好說不定是運氣,再來一次可未必。不過現實是無情的,韓琦不幸被蘇軾的學霸光環掃到了,這次他心服口服。由於知道自己的做法欠妥,在蘇軾的父親蘇洵去世時,他想送些金帛做喪儀,但被蘇軾拒絕了,蘇軾希望給他老爸一個贈官,這次韓琦不含糊,給了一個光祿丞的官位。「賻以金帛,辭之,求贈一官,於是贈光祿丞。」
蘇軾的學霸光環,在仁宗和英宗朝很是耀眼,但是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英宗皇帝在位時間不長,即位的神宗皇帝喜歡變法,重用王安石,而蘇軾又與王安石不是一個陣營,受到打壓。再後來司馬光當政,蘇軾和司馬光關係也不好,也沒得到重用。總之,在反反覆復的政治鬥爭中,蘇軾長期被貶謫,甚至差點因「烏台詩案」而喪命。學霸的日子不好過,再也沒有「特科」考試供他施展才華,不過,在文學這場貫穿其生命始終的「特科」考試中,他始終是學霸。蘇軾能夠作為宋詞豪放派的開山人物,或許是源於要借文學來排解才學無法施展的苦悶。因此本文最後以蘇軾的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獵》來作為結尾,替這位千年前的學霸來排解一下苦悶吧。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參考資料:
《宋史·蘇軾傳》
劉玉美:《宋代制舉考試與吳育、蘇軾、范百祿和孔文仲》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