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風斗霧,這裡有一群守衛祖國東南海空的「千里眼」
來源:央廣軍事·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徐鳳佳?朱東陽?遲玉光?林文貴?殷小偉
東南沿海
一片美麗富饒的國土
歷來是祖國的戰略要衝
數千公里的黃金海岸線
如同一張拉滿的弓弦
東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
「粵東前哨模範雷達站」
就是那雙守望
祖國東南海空的「千里眼」
室外,海風呼嘯;室內,鍵盤聲聲。
「迅速判斷目標屬性,加強海面情況搜索!」
一場未知條件下的戰備演練
在該站指揮室悄然打響
面對上級臨機下達的演練課目
雷達操縱員、電話標記員
......
密切協作、通力配合
站長王俊傑告訴記者
組織這樣的演練
目的是不斷強化官兵戰備觀念
錘鍊過硬技能
不斷提升空情保障質量
記者翻開去年的戰備值班登記本
其中一串數字見證了這個雷達站
艱巨而繁重的戰備任務
全年轉進一等戰鬥值班百餘次
掌握上報空情數百萬批
......
大霧籠罩的雷達陣地
通往陣地的道路,是老一輩雷達兵用一塊塊條石拼砌而成的
記者踏上石板路
他們當年戰天鬥地的場景
彷彿就浮現在我們眼前
走進路旁幾間
用石頭壘起來的低矮平房
房子裡面陰暗潮濕
地上和牆壁長滿了青苔
不難想像當年生活條件
有多麼艱苦
該站年均雨霧天氣200多天
霧最大的時候,官兵們說
「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三分之一時間風力達8級以上
每年還有多次颱風光顧
官兵們長期在雲端工作
霧裡生活、風中堅守
幾年前
官兵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
配備了除濕機、烘乾機等設備
專門定製了實木床
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除了繁重的戰訓任務,
常年的大風雨霧天氣,
對官兵也是最現實的考驗。」
陪同採訪的
雷達站原指導員莫偉告訴記者
他曾連續40多天沒有見到過太陽
三級軍士長鄧穩是該站最老的兵
上島那天
因為早就知道島上自然環境惡劣
他一開始還有些不情願
耳聞目染了一茬茬雷達兵
紮根海島的勵志故事
他逐漸適應了島上的生活
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了戰訓任務上
連續兩年在上級比武中
奪得個人第一名
被評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
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
部隊編製體制調整那年
鄧穩又重新選擇回到這裡
用他自己的話說
「這次上島有種回家的感覺」
「平時就是戰時、一等就是衝鋒
值班就是打仗、開機就是戰鬥。」
常年面對複雜的空中情況
雷達站官兵們必須保持
常備不懈的戰鬥姿態
時刻緊繃戰備弦
前不久的一個周末
四級軍士長李志鵬
正和他的家人視頻聊天
突然聽到一等轉進的鈴聲
他來不及道別
立刻放下手機
轉身向陣地飛奔而去
剛進入雷達方艙
某批不明空情就躍然顯示在雷達屏幕
他迅速調整雷達工作參數
並結合此前搜集的資料仔細比對
及時給出判斷意見
隨後,經過多方協同
最終驗證了他的判斷
雷達兵特有的警惕性
不僅反應在平時工作上
也體現在日常的生活中
去年7月
李志鵬休假在家
那天早晨手機鈴聲突然響起
他從床上一躍
不假思索地就往外跑
衝出房間才發現這是在自己的家
其實,只有他自己明白
這是雷達兵的戰鬥本能
在雷達方艙
記者翻開一本空情處置體會本
裡面不僅畫出了
各類空情的航跡圖
還詳細記錄了
操作流程和處置要點
不僅如此
他們還會把值班中遇到的
重要空情一一記錄下來
將其帶入課堂,進行實案解析
有效帶動全員戰鬥水平的提升
戰訓牽引有效助推了
雷達站全面建設
近年來
該站圓滿完成各項空情保障任務
連隊黨支部被表彰為
「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空軍授予其
「粵東前哨模範雷達站」榮譽稱號
先後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
三等功3次
「最懂得使命的分量
最懂得吃苦的滋味
最懂得關愛的溫暖
最懂得榮譽的珍貴」
鐫刻在宿舍樓
顯著位置上的32個字
蘊含著一代代雷達兵對邊關
對軍隊、對祖國最深沉的愛
正是有了
這種愛的力量做支撐
如今官兵們像老一輩雷達兵一樣
挺立於海島之巔
守望海空,常備不懈
漫步營區,隨處可見
官兵在崖壁畔刻下的
「仁」「智」「勇」「韌」等大字
海風漸漸吹散濃霧
遠處滄海茫茫、山島聳峙
操場邊上
「軍魂」兩個鮮紅的石刻大字
莊嚴矗立
落日餘暉里的高山之巔陣地上
一雙雙警惕的眼睛
緊盯著萬裏海空
......
(央廣軍事·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果洛草原上的「馬背民兵宣講隊」
※如何搞好這項重大教育,習主席提出了這12字要求
TAG: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