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更多考慮老齡群體的需求
記者 劉林
老齡社會30人論壇與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發布《老齡社會研究報告(2019))》指出,儘管中國正在邁向深度老齡化社會,但政策體系還停留在人口數量紅利時期的工業化階段,嚴重滯後,未來各大城市需要大量調整或出檯面向老齡化的政策體系。
報告指出,老齡化帶來的人口結構改變,意味著勞動力數量在全社會人口中佔比的縮小,而勞動力又是生產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重大改變,需要生產方式、經濟模式、增長動力、產業結構、收入分配、和市場供需等都作出重大調整和改變。
報告認為,城鎮化建設是我國拉動投資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在老齡化社會,城市建設需要更多考慮老齡群體的需求,城市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需要融合適老化需求。同時,老齡社會也在深度影響城市產業演變,對老齡服務業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加,相應的服務業配套設施和保障措施也需要調整。
「老齡化和城鎮化兩大潮流彙集在一起,毫無疑問將成為影響中國發展的最重大的趨勢性事件,」報告總編寫組指出,「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適老化考量。「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8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49億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17.9%。另據國家老齡辦2015年發布的預測,到2022年,我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數量將增至2.68億,比重升至18.5%;到2036年,老齡人口進一步增加至4.23億,比重升至29.1%;到2053年,老齡人口達到4.87億的峰值,佔全國人口的比例達到34.8%。
「適老化以前是考慮為一批老年人在家裡安點什麼東西,現在看來適老化所涵蓋的範圍比我們想像的要廣泛得多,是整個社會基礎設施的全面改造。「老齡社會30人論壇發起人、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曉在6月28日的沙龍上指出,」不光是居家,也包括社區,包括城市,甚至包括農村,甚至整個IT系統、人機界面等等這些東西都需要全面的重新設計、重新思考。「
報告指出,老齡社會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是全局的、長期的、不可逆轉的,不限於養老,也不限於社會保障。老齡社會關乎民生,但更重要的是事關經濟,老齡社會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老齡化機遇和挑戰的關鍵節點。
報告表示,老齡化可以賦予經濟新動能。因此,需要儘快轉變經濟增長發展方式,強化老齡化對經濟的正向作用。
具體來看,一是老齡金融產品需要開發。目前,「421」家庭結構數量絕大,民眾出於對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社會保險支付能力和養老醫療保障能力焦慮,仍然習慣積極儲蓄和置辦房產,這在本質上還是依靠個人和家庭養老的觀念在理財行為上的體現,如何使這部分財富「活「起來,推動國民儲蓄向社會投資轉變,需要金融機構創新。
二是老齡社會真正需要的老齡產品需要開發。我國巨量的老齡人口決定了我國將是世界上最大的老齡用品市場,但長期以來,社會對這部分人口的需求重視程度不夠。隨著社保體系的完善,經歷過改革開放與經濟飛速發展期的老齡人口,特別是城鎮老齡群體,他們的消費觀念有了很大轉變,與老齡有關的醫療保健用品、生活用品、文化休閑用品甚至各種科技含量較高的智能設備需求明顯增加。
三是老齡服務需求旺盛,升級要求強烈。目前,老齡人口服務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醫療康復護理領域。但隨著經濟保障水平提高與消費觀念轉變,老齡人口對精神層面的服務需求增長迅速,如廣場舞、旅遊、文化娛樂等。
四是養老機構需要細化發展,真正實現養老的社會化。
※浙江男子汽車後備廂身亡腹部有刀傷,警方排除案件可能
※為父創作木偶劇,上海藝術家馬良的故事在上影節展映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