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探尋幼兒社會情感學習之路

探尋幼兒社會情感學習之路

「我當園長時,有一個5歲半的小男孩,入園時哭了整整一個月。我們採取了很多辦法,都不管用。」「我曾經遇到一個入園焦慮最嚴重的小女孩,她中午無法入睡,就鑽進被窩裡,悄悄地不停哭泣。」「我園有個小男孩,很少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而且總是喜歡把其他孩子或老師發的東西帶回家……」

日前,在以「促進幼兒的社會情感學習」為主題的第三屆中國幼兒園園長國際研討會上,與會園長、教師在互動問答環節,分享了自己在實踐中遇到的案例和困惑,並試圖在與專家的交流碰撞中尋找解決之道。

社會情感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SEL)發端於美國。2011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將其引入中國。社會情感學習可以理解為:是以提升孩子社會技能和情緒情感為目的的重要理論和實踐。

「當前,幼兒社會情感發展正成為世界學前教育變革的重要主題,是幼兒園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方面。」正如此次研討會主辦方教育部幼兒園園長培訓中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所倡議的:中國學前教育改革正在從數量滿足階段逐漸轉向質量提升階段,在此背景下,共同研究如何開展幼兒社會情感領域的學習探索尤為重要。

學習存在於人際交往中——

當我們談論社會情感學習時,我們談論的是關係

什麼是社會情感學習?在印度「強大的心」(Mighty Hearts)機構創始人莫妮莎女士看來,社會情感學習是一個過程,通過它,兒童和成人更加意識到自己的感受,學會與他人更和諧地相處,培養做出負責任的決定和有效應對挑戰的能力。

「我現在向你們做個調查:對於支持社會情感學習,你覺得管理者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莫妮莎公布了4個選項讓台下的與會者選擇,其中包括:確保所有員工都意識到社會情感學習的重要性;花時間建立關係;幫助老師支持孩子的自我調節;花時間幫助老師管理孩子的行為。最後,她指出,花時間建立關係最重要!

實際上,近年來的腦科學最新研究成果已經向人們揭示了社會情感學習的重要性。莫妮莎說,社會情感能力是21世紀核心素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促進幼兒社會情感學習,會大大增加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抗逆力和自信,大大減少幼兒的負面思考、情緒困擾、壓抑和壓力,而且能促進社會和平和經濟發展。「當我們談論社會情感學習時,我們談論的是關係。學習存在於人際交往中,沒有關係就沒有發展!而孩子們形成和維持人際關係的能力,是通過早期經歷培養出來的。」

莫妮莎就此提出了整體實施社會情感學習的框架,其中包括改進教育人員或看護人的社會情感能力,並特別指出高質量、包容、安全的學習環境,是發展幼兒社會情感能力的保障和依託。為此,園長在構建社會情感學習方案時,要將建立與幼兒、教師和家長之間的關係作為最重要的內容。比如,在構建與教師的關係時,要注意三點:一是關注長遠;二是專註於做什麼而不是不做什麼;三是關注與教師和家庭合作的機會,創造一個情感豐富的環境。

用愛引發學習——

社會情感學習的短期目標,應聚焦於人性化和歸屬感

「請各位老師舉手示意我一下,在你們的班上有多少規則是請孩子們一起來制定的?」來自美國埃里克森研究院的阿迪尼亞·林可女士通過一個現場互動調查,向與會者說明:幼兒園老師一定要給孩子們提供支持,讓他們去完成新的任務,這樣他們就能感覺到自己是處在一個非常穩定安全的環境當中,而且也能學習到犯錯誤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這有利於他們學會自我調節。

阿迪尼亞·林可非常認同社會情感能力是兒童學習與發展的必備要素,社會情感學習能夠促進學業成績提升。為此,埃里克森研究院制定了社會情感學習框架,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孩子們在教室和其他環境下的學習條件,另一部分是他們應該掌握的能力。

「在此框架下,幼兒園社會情感學習的短期目標,應聚焦於人性化和歸屬感。」阿迪尼亞·林可說,人性化,就是說要把孩子、老師和家長,首先作為一個人來看待。歸屬感,指的是在一個教室當中,孩子們會認為,老師是屬於自己的,而自己也是屬於老師的。

關於怎樣實現人性化和歸屬感,阿迪尼亞·林可介紹了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在跟孩子們講話時選用什麼樣的詞語。「我們每聽到1條負面的信息,如果能有5條正面的信息,就能把我們內心的一種負面的東西平衡掉。所以我在和幼兒教師交流時,經常會把這樣一個5∶1的比例分享給他們。」第二個原則是公開表揚,私下批評。「我們一定要公開地表揚,因為這樣能讓孩子們知道和其他人互動時,應採取什麼樣的方式。」

此外,阿迪尼亞·林可認為,父母的參與對於兒童的社會情感學習很重要。如果幼兒教師想要和家長互動,最好是能夠定期給他們一些積極的信息,積極和負面的信息的比例,也應該保持在5∶1。

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教育工作者都在關注如何用愛營造良好的環境,進而促進幼兒的社會情感學習。北京師範大學伍新春教授認為,未來學校培養的人不僅應擁有健康的體魄、聰明的頭腦,更應該擁有一顆「溫暖的心靈」。他說,有效的教育重在陪伴,科學的陪伴需要共情。換位思考、感同身受、情緒回應、引導解決是有效共情的重要特徵。共情陪伴的遊戲化與生活化課程教學,將有助於兒童共情能力、父母共情意識、教師共情意識以及人際和諧指數的提高。

閱讀、遊戲與記錄教學法——

社會情感學習的重點,放在自我調節和人際交往等方面

目前,中國有龐大的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為增強這些孩子的社會情感發展和心理彈性,華東師範大學周兢教授、廣西師範大學侯莉敏教授與聯合國兒基會合作開展了「遊戲和抗逆力」項目,重點研究對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的干預策略。

「這個項目致力於提升兒童的心理抗逆力。」周兢說,借鑒國際經驗,她的團隊找到了一個7C框架,其中包括關於兒童的「控制力、技能、自信、跟人的聯繫、個性的養成、能夠對社會有貢獻、能夠克服困難」7個方面。因為這7個方面的英文全都由C開頭,所以稱為7C框架。

通過對上海兩所幼兒園的流動兒童與本地兒童、廣西桂林的留守兒童與城市兒童進行前期測查,本著在家庭、社區、幼兒園中建立安全互信的關係這一理念,項目組根據7C框架遴選了150餘個繪本故事,運用閱讀、親子遊戲、戶外遊戲等教育策略,重點對7C中的控制力、自信、跟人的聯繫三個方面進行干預。結果發現,接受干預後的兒童,在自我調節、依戀關係、問題行為等方面的指標表現,有了可喜的變化。

在芬蘭,遊戲同樣是學前教育理念的關鍵要素。「孩子們通過遊戲來觀察、體驗和學習團體規則。當孩子們在一個團體中玩耍時,他們學會調節自己的情感和意圖,並考慮他人的觀點。」芬蘭的拜維·瑪利亞娜博士說,通過遊戲開展社會情感學習很重要,她還介紹了一種記錄教學法,「在對兒童進行觀察的基礎上做文檔記錄,目的是通過觀察去發現兒童的興趣和調整學習方法,制定個性化學習方案。」

拜維·瑪利亞娜還特別提到,目前北歐國家將社會情感學習重點放在兒童的自我調節、社會意識和人際交往等方面。這些國家幼兒教師的培訓、成人與兒童之間的關係以及教學規劃,都與兒童社會情感能力的發展息息相關。

同樣關注社會情感學習的東北師範大學蓋笑松教授直言:「在我國幼兒發展的五大領域裡,情感和社會性教育是相對薄弱的方面。」他特別提到幼兒園教師要提高對社會情感領域的觀察能力,做好日常的表現性評價記錄,「我們的兒童成長檔案袋裡,裝了太多的兒童美術作品,裝了太少的情感和社會性發展故事,這是今後要補上的」。

《中國教育報》2019年06月30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2019年世界無煙日青少年控煙活動啟動「中國青少年無煙行動」
黨員教師是最亮的星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