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太監、宦官與閹人的區別

太監、宦官與閹人的區別

宦官,又稱寺人、中官、中涓、內官、內侍、中貴人等,是先秦、西漢時期供君主、皇帝、藩王役使、負責宮廷事務的官員,並不都是閹人。

從東漢時期開始,宦官才開始全部改由閹人擔任。

閹人也並非是古代中國獨有的宮廷制度,在埃及、印度、衣索比亞等國家,也存在以閹人管理宮廷,保障帝王后妃貞潔的制度。

唐高宗在位時期,將殿中省改為中御府,設有少監、大監等官職,並無「太監」一職。

直到遼朝時期,才出現了「太監」一詞。

明朝時,內廷分為十二監,各部的主管被稱作太監,屬下由宦官充任。

清朝時,宦官和太監已經沒有區別了。

喜歡看宮廷劇的觀眾都知道,太監還有一個稱呼——公公。

為何有這麼一個怪怪的稱呼呢?

原來,地位較高的太監一般都是帝王身邊的紅人,因受寵而很有權勢,他們善於察言觀色,最能揣摩帝王的心思。

因為直呼「太監」是具有侮辱性的稱呼,能被稱作公公的太監,一般都是地位較高的大太監。

一些官員想討皇帝歡心,是離不開太監的,為了巴結太監接近皇帝,就想出了這麼一個尊稱——「公公」。

太監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別稱——「貂鐺」。

《後漢書》記載:「建武以後,乃悉用宦者……假貂當之飾,處常伯之任。」

這裡的「貂當」即「貂鐺」。

東漢時期,宦官常常用「貂」、「鐺」做為衣帽上的裝飾物,侍中、中常侍等宦官以赤黑色貂尾,加黃金蟬裝飾官帽,以此與其他官員相區別。

因此,太監又有了「貂鐺」、「貂當」、「貂珪輩」等稱呼。

清代詩人尤侗寫的《礦使出》,其中有一句:「君王為商賈,貂鐺皆盜賊。」

詩中以「貂鐺」代指宦官、太監。

太監除了上述這些比較中性的稱謂,還有一些蔑視性、歧視性的稱呼,如閹寺、內豎、貂寺、閹豎、閹狗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周讀書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歷史典故《天子無戲言》
孫武和孫臏是一個人嗎?誰又是孫子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