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如何讓25%的回頭客創造75%的利潤?

如何讓25%的回頭客創造75%的利潤?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深響,作者|馬小軍

會員、積分、權益,在各種用戶體系、常客計劃鋪天蓋地的今天,即便不是從業者,恐怕也早已對這些概念耳熟能詳,對「請問有我們家的會員卡嗎?」這樣的問候也早已有了條件反射一樣的反應。

但是,這些概念背後的邏輯是什麼?作為用戶的我們為什麼熱衷於辦卡?頻頻推出會員優惠計劃的商家,又是否真的能夠從這樣的體系中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高田靖久所著的《25%的回頭客創造75%的利潤》一書,正是試圖回答這些問題,同時還進一步探討了,從商家的角度而言,應該如何有效使用自己的會員/常客體系?為會員/常客提供哪些服務才能真正贏得他們的心?又有哪些雷區是必須應該警惕的?

高田靖久曾在東芝IT控制系統部門,從事客戶戰略支持服務長達20年。作為一個企業服務軟體的提供方,他通過長期支持客戶的消費者/用戶數據分析,以及與客戶之間的探討,得出了自己對於用戶/常客體系的觀察,也在本書中為我們提出了一些簡單卻可行的建議。

《25%的回頭客創造75%的利潤》是一本在日本暢銷10年的經管書籍,其完成時的市場環境,和今天中國線上服務體系興盛的環境顯然有所差異,但其思考背後的底層邏輯,所基於的用戶心理,並不會在一朝一夕間產生顯著的變化,也使得這本書中的哲思對今天的我們依然有所裨益,其中的道理和方法論也同樣經久不衰。

對客戶一視同仁真的對嗎?

小標題中的問題,放在十年前還會讓不少人產生疑惑,但今天我們已經能很快給出確定的答案了:從商家的角度來說,必定是要進行用戶分層,對於對公司業績產生巨大貢獻的用戶,要有更為優待的待遇。

而所謂能夠產生巨大貢獻的用戶,又可以簡單地分為兩類:

一類是我們常說的「VIP」或是「KA(Key Account)」,也就是那些消費總額大、消費頻次高,甚至還能對身邊其他顧客產生影響的重要客戶。對於不少業態而言,VIP客戶所能產生的銷售額,可以等同於十幾個甚至上百個普通客戶,失去這樣的客戶對於企業來說損失巨大,自然是要用心維護。

另一類客戶,則是我們所常說的「新客」、「新用戶」。對於新用戶的重視和優待,往往源於對這些客戶未來表現的預期,和企業對於增量的追求——老用戶的消費行為相對穩定、固定,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存量,而新用戶的表現則與我們對未來的預期相交融,意味著增長的可能性。

也因此,日常中對於用戶的「偏袒」行為,最常見的就是常客計劃,和新客優惠、首次消費優惠(遊戲中的首充也可以算到這一類中)。

高田靖久則在書中,結合常年觀察的數據,給出了一個更為具體的四級金字塔模型:

在金字塔結構中,佔總用戶人數25%的「鐵杆客戶」和「穩定客戶」,貢獻值佔比高達75%。今天在互聯網平台上,這樣的情況也不鮮見,譬如不少直播平台或是遊戲平台,甚至可能是頭部10%的用戶,貢獻了90%的收入,這樣的用戶對他們來說,也自然是重中之重。

也因此,今天的互聯網用戶運營中,RFM等更為複雜的分類模型屢見不鮮,相信有不少做用戶運營的讀者,也早已諳熟於心。但由於這些模型、工具太過好用,拿來即用而忽略了背後的思考和基礎邏輯的朋友,恐怕就未必就在少數,因此有些問題背後需要深入思考的邏輯也容易被我們所忽視。

譬如說,對用戶而言,為什麼要接受我們分層運營的設計呢?他們是否會接受這些策略呢?又是否真的會因為這些常客或新客計劃,就對你品牌/產品,以及所提供的服務,產生粘性或是偏好呢?

高田靖久在書中就舉了大型商超積分體系的例子。在用戶積分體系剛剛出現的時候,用戶或許還會沖著積分所帶來的抵扣優惠,在幾家提供同樣服務的商家中,選擇有會員積分制度的那家。但當會員積分已經成為了標配之後,用戶手上往往是誰家的會員卡都有,那在這種情況下,會員積分抵扣就變成了無用的營銷支出了,想僅僅依賴會員積分吸引用戶,就等同於打了無意義的價格戰。

針對此,高田靖久還表示,「配發會員卡並不是企業經營的目標……我們真正的目標在於,巧妙地使用會員卡,通過接待、服務等對客戶區別對待」,而非為了發卡而發卡。

他認為,對用戶來說,真正能產生效用的,並非是所謂的會員積分折扣,而是被「偏袒」、被「優待」的感覺——在餐廳能拿到專為熟客準備的Special Menu,在酒店能在客滿的時候預訂上為VIP預留的房間,甚至在機場等行李的時候,因為是高階會員而能第一個拿到行李離開。

用戶要的實際上是這種「與眾不同」,被「特殊對待」了的優越感,以及「我和這家店之間有特殊聯繫」的歸屬感。比起簡單的價格差異,這才是商家進行差異化用戶管理中,能與競品拉開差距的門檻。

因此,這也就對商家如何才能做好用戶體系,設計更有效的用戶權益,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

如何「偏袒」用戶,才是正確的方法?

這裡首先要提出的第一個矛盾就是:當我們對部分客戶提供了優待之後,是否會導致其他用戶的不滿?

這個問題其實今天我們也很經常遇到,時常被輿論所批判的「大數據殺熟」就是這個問題在極端場景下的一種呈現:本著為新客提供優待而給出了優惠價格,而新客與常客之間的標準沒有得到很好的把控,同時在機器自動化識別判定的方式下,規則設計存在缺陷,反而讓熟客感受到自己被反向歧視了,就會同時造成用戶流失和輿論危機。

這樣的情況,高田靖久在日本線下的商業場景中也曾遇到過:新客拿著首次使用的優惠券到店,得到了1000日元的減免,熟客於是就產生了,「難道作為老顧客的我,不該得到1500日元的優惠嗎」這樣的疑問。

那又該如何平衡企業商業目的,和用戶因為「不平等」待遇所產生的心理落差之間的矛盾?

高田靖久在書中,也提出了幾個關鍵點:

首先是,提供「偏袒」式的服務的前提,是所有用戶都得到了無差別的最高級別的服務。

對於普通用戶而言,他們所得到的商品或服務,應當是標準的、符合預期的。被「優待」的用戶所獲得的優待,要有明確的原因,且能讓普通用戶產生「如果我們也這麼做了,我們也可以獲得優待,且才應該獲得優待」的感覺,才能避免口碑反噬。

其次,商家也要需要明確自己要「優待」的是什麼樣的用戶,以及為什麼需要優待他們。

比如說,佔比40%的試用客戶,雖然可能被轉化成為新的用戶,但針對他們的活動,如果可能給老客戶造成不適,如因為應接不暇而導致老客戶的體驗打折扣,就不應該做。因為試用用戶的交易,很有可能是因為折扣或優待而產生的一次性買賣,不可持續,也可能讓他們對產品本身應有的價格、體驗產生不符合實際的預期,反而對商家長期運營造成困擾。而在這個基礎上,老客戶如果因為沒能得到與以往一致的服務效果,而流失了,那就更加得不償失了。

同時,為了避免「區別對待」陷入無效化,書中還提醒讀者,必須注意等級之間的層次:既不能太容易升級,讓高級別的權益失去了價值;又不能把升級的門檻設計得很高,讓用戶失去了興趣;同時還應該讓用戶切身體會到升級帶來變化,才能產生更大的動力進一步升級,還有可能讓用戶在超額滿意之餘,幫助進行口碑傳播。

航空公司的會員層級設計就很典型

在「平等」問題之外,高田靖久還提出了應該注意收集常客的偏好信息,以及避免「偏袒」過於簡單粗暴而給用戶造成的反感。

對於今天的互聯網時代而言,用戶偏好數據的收集,早就已經成了標配,甚至還因為過度收集用戶數據而造成了爭議。但在高田靖久完成這本書的時代,在缺少便捷CRM工具的情況下,仍然是一個值得鼓勵的思維。同時,高田靖久所舉例的,麗思卡爾頓等高級酒店,能通過觀察常客的偏好,在全球記錄客戶所提出過的特殊要求,和用戶的特殊偏好(如為喜歡自己煮咖啡的客戶額外準備咖啡機),依然是VIP服務中的極致。

而高田靖久所提出的另外一點,則是要小心對於客戶的優待,陷入簡單的「打折」、「優惠」、「積分」的套路。譬如說,在客戶生日當天,給客戶發個8折優惠券,就顯得銅臭味有餘而用心不足——同時,幾乎每家餐廳都可能在生日當天給客戶發優惠券,又抹平了價格上的競爭優勢,甚至還有點生日禮物送錢的敷衍感。

在這種情況下,特殊菜單、僅在生日當天專供的菜品,甚至是不事先通知,全體員工為客戶唱生日歌之類的意外體驗,都更有可能創造稀缺性進而讓用戶感覺到「我被用心對待了」,而提升用戶粘性。因此,獲得了用戶的信息、偏好數據只是一個基礎,關鍵在於拿到這些信息以後,如何用好這些信息。

無論對於哪個行業而言,用戶分層以及常客/會員權益設計,都是必須針對自己所在領域,以及自家業務運行模式,因地制宜進行精心設計的一門學問。不過,高田靖久的這本書,還是給我們提供了他所總結出來的一些共性的觀點和方法論:

1)用戶分層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以用戶長期貢獻量,而非消費次數等指標來進行分層對企業更有價值;

2)要認清楚用戶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簡單的折扣/積分抵扣反而可能是無意義的降價;

3)服務好常客的基礎是對用戶的觀察,和對用戶偏好的記錄與收集;

4)用戶所得到的「偏袒」和「優待」,需要拉開層次,才能讓用戶有升級的動力;

5)「偏袒性」的營銷不是對其他用戶棄之不顧,保證用戶基本體驗是基礎。

各行各業的業務實踐都會有自身的特性,將這些觀點和方法結合業務實際進行調整,才能有更大的價值和效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華為呼籲美國停止動用國家機器來打壓,這無益於網路安全
與華為合作,被俄羅斯買下的Aurora OS是個什麼來頭?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