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時期,十塊大洋能夠買到多少東西?說出來嚇你一跳!
說到民國的標記,很多人會想到銀元。銀元的購買力自然不是銅幣、濫發的法幣所能比的,俗話說:一塊錢不算少,十塊錢不算多。在民國時期,十塊大洋能夠買到多少東西呢?考慮到全國各地及城鄉發展水平不一,這裡以全國一二線城市為標本,做了簡單的探究。
民國存在時間雖然不長,但是物價極不穩定,相對來說,北方的物價要比南方低一些,一線城市的物價要比二三線城市高出一些。以大米為,20年代的上海,每石大米售價在10個銀元,差不多是每斤大米7-8角錢,麵粉也是這個價格。
再往前,民國初年那會,一石大米不過6圓左右。而同一時期的貴州安順一帶,正常年月,一石米不過3-4圓。但是到了30年代後期,隨著抗戰的爆發,通貨膨脹嚴重,全國糧價普遍上漲。40年代末期,在上海,100元法幣只能買到2粒米並非咄咄怪事。
說完糧食,我們再來說說肉食。那個年代的豬肉比牛肉、羊肉要貴上一些。30年代初期的廣州,牛肉一斤0.6圓、瘦豬肉每斤0.9圓,這同民國初年的牛肉每斤0.15圓,豬肉每斤0.28圓,已翻了好幾倍。越往民國後期,肉價騰騰上揚,一般家庭真箇是吃不起啊,吃著吃著就窮了。
想像在的國民級餐飲--火鍋,三五好友吃一頓起碼也得兩三百元,而在民國時期的北京,一塊大洋就可以請上朋友吃頓涮羊肉了。但是如果邀請朋友在飯店吃一桌說得過去的酒席,這一塊大洋就不夠看了,即便是不含酒水,一頓下來也得3-10塊大洋。
著名作家郁達夫好吃,在他的日記里,下館子佔了很大的內容,每月的稿費差不多都花在了飯店裡。1923年,郁達夫曾請潦倒困頓中的沈從文去四如春飯館海吃一頓,花去了一塊七毛錢,郁達夫用五塊錢買單,找的零錢都給了沈從文。幾十年後,沈從文回憶此事,淚眼婆娑,滿懷感激。
對於國人來說,房子是久經不衰的話題,民國也概莫能外。民國時期,城市住房頗為緊張,除了本地土著外,多數人過著租房的生活。像魯迅這樣文壇收入排行榜前十的作家,在北京買了座四合院,足足花了他3500塊大洋,其中貸款500大洋。連魯迅買套房都如此吃力,更不用說一般平民百姓了。
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在當時,一套房子或院子賣幾千塊大洋,真不叫離譜。民國房價最高的階段發生在抗戰勝利以後,大量房屋遭受戰爭的破壞,市場上房源緊張,一房難求。1947年,名滿全國的京劇大師梅蘭芳回到北平,買下一座四合院,整整花了7億法幣,雖然當時法幣貶值很嚴重,但是同比於1949年,購買力還是高出成百上千倍的。
民國時期的物價水平,三言兩語是道不完的,這裡也只能略窺一斑。這麼說吧,民國時期,在大城市月掙十塊大洋,也就跟現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職場上的小白領,月入5-7千的樣子,扣除房租、伙食費,一月所剩無幾了!
※生活中的10個冷知識,教科書不會教給你,最後一個很實用!
※清朝奇案:大官舉辦宴會,十餘人飲酒後喪命,背後真兇出人意料!
TAG:文史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