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在五子良將中排名墊底,從無敗績,名氣卻遠不如張遼
曹操得以統一北方,與他手中能征慣戰、智勇兼備的將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曹魏帝國草創、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如果沒有這些猛將的沙場鏖戰,曹操不可能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在三國時期,曹操陣容中有一句評語:「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也就是說曹操手下張遼、張郃、于禁、樂進、徐晃為曹操手下最厲害的將領。
五子良將,各有所長,究竟誰最厲害,這裡不做評斷。可以肯定的是,五子良將,個個除了驍勇善戰,而且頗具韜略。其中,五子良將之末的徐晃,曾擊敗「威震華夏」的關羽,可謂智勇雙全,可是人氣卻一直很差。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甚至於安排徐晃被孟達一箭射死,給人留下了極其不好的印象。但正史中的徐晃,其實是一個文武兼備的大將,實力絲毫不遜色於關羽。
徐晃,字公明,河東郡楊縣人。《三國志?徐晃傳》記載了徐晃的早年經歷:「為郡吏,從車騎將軍楊奉討賊有功,拜騎都尉。」從徐晃這一段經歷來看,徐晃也曾在地方頗有勢力,而且後來有機會跟隨車騎將軍楊奉立下大功。徐晃的早年經歷,相比於關羽、張飛等人,明顯更加顯赫。
《三國志》對徐晃的評價是:「性儉約畏慎,將軍常遠斥候,先為不可勝,然後戰,追奔爭利,士不暇食」,也就是說,徐晃用兵非常的穩重,先保證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尋找戰機。一旦有機會,當機立斷,絕不含糊。毫無疑問,陳壽高度認可徐晃的用兵能力,徐晃的能力確實不是吹的。
能夠體現徐晃之智的戰例有很多,這裡舉一個比較突出的戰例。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紹因為官渡之戰大敗,鬱鬱寡歡,不久就病死。曹操趁此機會,全力進攻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譚。在曹操攻下邯鄲並包圍了鄴縣以後,易陽縣令楊范不得不選擇假裝獻城投降以拖延時間。這一詭計,當然瞞不過曹操的眼睛。對此,一般人的選擇肯定是強攻城池,狠狠的教訓敵人一番,曹操也確實打算這麼干。
不過,徐晃卻反其道而行之。《三國志?徐晃傳》記載:「」太祖遣晃攻之。晃至,飛矢城中,為陳成敗。范悔,晃輒降之。既而言於太祖曰:『二袁未破,諸城未下者傾耳而聽,今日滅易陽,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無定時也。願公降易陽以示諸城,則莫不望風。』太祖善之。徐晃用自己的實力成功將計就計,使得曹操得以順利收服袁紹的地盤。在這一戰中,徐晃的辦法與後來馬謖的攻心之計,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味地依靠武力,並不一定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如果能想辦法收服人心,則是「上之上策也」。
能體現徐晃用兵之勇的,當屬救援樊城之戰。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發動了對樊城和襄陽的進攻。這一戰,關羽進展順利,曹操派出的左將軍于禁七軍都被關羽俘虜。《三國志?于禁傳》記載:「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
于禁的投降,給曹操帶來了極大的震動,差一點就遷都以躲避關羽的兵鋒。後來,曹操再次派遣徐晃前往救援樊城。此時,徐晃手中人數並不多且以新兵為主。後來,曹操前前後後又派出大量人馬援助徐晃,徐晃在兵力與關羽旗鼓相當以後,著手解圍樊城。
名將與名將之間的交鋒,摻不了半點水分。徐晃進攻關羽,堪稱「狹路相逢勇者勝」。《三國志?徐晃傳》記載「晃揚聲當攻圍頭屯,而密攻四冢。羽見四冢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沔水死。」在這一戰中,關羽先是中了徐晃聲東擊西之計,後又親率5000步騎不敵徐晃。而徐晃除了一舉擊敗關羽以外,還直接打破了關羽的營寨,成功解救了樊城之圍,也導致了關羽最終的覆亡。徐晃這種長驅直入,攻破敵人十層鹿角的戰績,連曹操都為之震驚。
作為曹魏的五子良將之一,徐晃雖然居末,但戎馬一生,立下戰功無數。而且,在跟隨曹操以後,幾乎沒有敗績。說徐晃智勇雙全,並不過分,連曹操也稱讚徐晃為「再世亞夫」。徐晃之強,絲毫不遜色於關羽,即便在「五子良將」中排名首位的張遼也比不上徐晃。不過在民間名氣卻遠遜於張遼,令人頗為遺憾。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除了三顧茅廬之外,史料中還有一種說法,很多人未必知道
※此人坐鎮淮南,被陸遜擊敗幾乎全軍覆沒,卻將責任推給救命恩人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