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書法也有「墨分五彩」之分

書法也有「墨分五彩」之分

古人有「不知用筆,安知用墨」,「字字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等論述,正是說明墨法在書藝創作中的地位,尤其在行書、草書的重要地位。傳統繪畫中有「墨分五色之說」,傳統書論更有「墨分五彩之說」,「五彩」指的就是「濃、淡、潤、渴、白」。具體地說: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潤可取妍,渴能取險,白知守墨。

濃】

濃墨行筆中實凝重而沉穩,墨不浮,能入紙。「下筆用力,肌膚之麗」。現代書家林散之說「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從工整出」。包世臣《藝舟雙揖》中指出:「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凡墨色奕然出於紙上,瑩然作紫碧色者,皆不足與言書,必黝然以墨,色平紙面,諦視之,紙墨相接之處,彷彿有毛,畫內之墨,中邊相等,而幽光若水紋徐漾于波發之間,乃為得之。蓋墨到處皆有筆,筆墨相稱,筆鋒著紙,水即下注,而筆力足以攝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紙內。」

淡】

淡墨有清雅淡遠之致,與濃墨一樣各具風韻。《芥舟學畫編》將墨分為「老墨」與「嫩墨」,即濃墨與淡墨的意思。「老墨主骨韻」「墨痕圓綻」「力透紙背」;「嫩墨主氣韻」「色澤鮮增」「神采煥發」。古人追求淡墨者代不乏人,潘伯鷹在《書法雜論》中曾有這樣的評述:「用淡墨最顯著的要稱明代董其昌。他喜歡用「宣德紙」或「泥金紙」或「高麗鏡面箋」。墨隨筆運,墨濃到滯筆的程度,筆畫不暢達,難免有墨豬之嫌;神因墨顯,墨淡到無色的程度,自然浮靡無精神。古人強調「用墨之法,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活與華,非墨實不可。"古硯微凹聚墨多』,可想見古人意也。」告誡我們用墨濃淡得掌握一個「度」字。

潤則有肉,燥則有骨。運用潤筆、潤墨,必須做到筆酣墨飽,墨溫華滋。如何做到?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中說得很具體:「……"濡染大筆何淋漓』。"淋漓』二字,正有講究。濡染亦自有法。作書時須通開其筆,點入硯池,如篙之點水,使墨從筆尖入,則筆酣墨飽,揮灑之下,使墨從筆尖出,則墨淚而筆凝。」黃賓虹說「古人書畫,墨色靈活,濃不凝滯,淡不浮薄,亦自有術。其法先以筆蘸濃墨,墨倘過半,宜於硯台略為揩拭,然後將筆略蘸清水,則作書作畫,墨色自然,滋潤靈活。縱有水墨旁沁,終見行筆之跡,與世稱肥鈍墨豬有別」。

亦為」燥筆」。清代梁同書《頻羅庵論書》中將「渴」定位得很准,他說:「燥鋒,即渴筆。畫家雙管有枯筆二字,判然不同。渴則不潤,枯則死矣。」時人常將渴筆當成枯筆,乃一大誤也。渴墨之法,妙在用水。「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渴筆用墨較少,澀筆力行,蒼健雄勁,寫出點劃中落出的道道白絲。

《易經》之「賁卦」中有「白賁」之美。有色達到無色。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書法用筆用墨,皆重一個「虛」字。一味求實,不明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之理。古人說「文章書畫,皆須於空處著眼」,佛家雲「妙有不有,真空不空」。知白守黑,計白當黑,以虛觀實,虛實相生,無筆墨處不求墨。此乃真經也。林散之在《自序》中曾寫過當年黃賓虹先生向他示意用筆用墨之道後指出:「古人重實處,尤重虛處;重黑處,尤重白處;所謂知白守黑,計白當黑,此理最微,君宜領會。君之書法,實處多,虛處少,黑處見力量,白處欠功夫。」林散之說:「懷素能無墨求筆,在枯筆中寫出潤來,筋骨血肉就在其中了。」「碑要看空白處」,「亂中求凈,墨白要分明」。他還說:「臨《書譜》要化剛為柔,最難就是要寫出蟲蛀過一樣……」蒼中藏秀,乃是真蒼。林散之、沙曼翁可以說在用墨上都是當代的高手,立足千古,不同凡人。

精緻銅印閑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微報 的精彩文章:

一個日本人的正楷諸葛亮《出師表》,看看寫得咋樣?
他的「標準楷書」,如此精緻!

TAG:書法微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