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吸血鬼真能永葆青春么?

吸血鬼真能永葆青春么?


  來源:返樸   ID:fanpu2019


  西方文化中的吸血鬼是人類既害怕又嚮往的一種造物:它可以吸食鮮血,永葆青春,長生不死。懷著對永生的渴望與嚮往,人類一直在追求長生不老的道路上探索。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尋找傳說中蓬萊仙島的不死靈藥;15世紀法國男爵吉爾斯·德·萊斯則瘋狂迷戀鍊金術,折磨、囚禁300多名男童,只為了在血里發現點金石。


《吸血鬼日記》劇照 | 必應圖片

《吸血鬼日記》劇照 | 必應圖片


  撰文 | 王楠(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幾百年過去了,人們對長生不老的追求依然沒有停止。費盡心思搭配日常飲食,攝入膠原蛋白、保健葯吃個不停,甚至植入幹細胞……在美劇《矽谷》第四季中,億萬富翁Gavin Belson為了維持健康,定期從年輕的男孩身體中抽取血液輸給自己。可以說,為了「永葆青春」,人們幾乎嘗試了所有的方法。


美劇 Silicon Valley 里的換血 |  medcitynews.com

美劇 Silicon Valley 里的換血 |  medcitynews.com


  劇中的「換血」聽起來有些嚇人,但近年來的一些研究似乎為這種做法提供了一定的科學依據。有文章報道,年輕小鼠的血液真的可以使老年小鼠「重返青春」。不少公司已經開始為老年人或患有一定程度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人提供年輕人的血漿。斯坦福大學的Tony Wyss-Coray教授成立了Alkahest公司進行一些臨床實驗,希望能夠研究年輕血液能否逆轉人類的衰老。他多次出席各種會議、講座,包括TED公開演講,向公眾介紹「換血逆轉衰老(reverse aging)」的概念。


  然而,不斷輸入年輕人的血液真的能實現長生不老么?這方面的研究有哪些實驗證據呢?我們能通過這些實驗得到什麼啟發呢?目前,實驗研究的對象都是鼠,那給人類換血是否會有新的風險呢?


Tony Wyss-Coray的TED演講 | TED

Tony Wyss-Coray的TED演講 | TED


  年輕血液真的能令小鼠「重返青春」


  故事要從一個古老的實驗開始說起。這個實驗叫做異種共生(Parabiosis),它將兩個有著不同特性、身處不同狀態的動物連接到一起,讓它們分享共同的血流,以此來研究血液中到底是哪種物質會影響健康。異種共生最早是在1864年由法國動物學家Paul Bert發展出的一種研究共享循環系統的模型:將兩隻小鼠的側身切開,再將皮膚和肌肉壁縫合在一起,以此研究不同動物之間通過血液循環而產生的相互作用。


小鼠異種共生示意圖

小鼠異種共生示意圖


  異種共生模型曾為瘦素(leptin)的發現提供重要的線索。美國傑克遜實驗室的Douglas Coleman發現,有一種基因缺陷的肥胖小鼠與正常小鼠相連可以減少進食並迅速瘦下來。他猜測肥胖小鼠體內缺乏某種抑制肥胖的因子,所以才會不停地進食而導致異常肥胖;與正常小鼠連體後,正常小鼠體內的抑制肥胖因子抑制了肥胖小鼠進食,最後讓肥胖小鼠瘦了下來。而後,洛克菲勒大學的Jeffery Friedman採用現代遺傳學手段,經過八年的探索,根據這個缺失的特定基因找到其表達的蛋白,最終找到了抑制食慾的因子——瘦素。[1] 為此,Coleman與Friedman共同獲得了2010年的拉斯克獎。


說到這裡,你是不是有了什麼好主意?

說到這裡,你是不是有了什麼好主意?


  的確,科研界和公眾都很激動,以為「瘦素」可以成為我們減肥的良藥。然而很不幸,「瘦素」這個對動物模型有效的東西完全無法應用到人的身上。因為胖子的大腦無法感知到體內瘦素的含量水平,無法弄清身上有多少脂肪,也就不會下達「抑制食慾」的命令。所以那些保健品給胖子補充瘦素是沒有用的,胖子不缺瘦素(脂肪含量越高瘦素分泌越多),缺的是對瘦素水平的感知。(詳見《為什麼胖子減肥這麼難?》)所以瘦素是一個動物研究的結果完全不能在人身上實現的典型。


  1956年,康奈爾大學的Clive McCay第一次用異種共生的動物去研究衰老。他發現,老幼共生的動物存活了9-18個月後,老年動物的骨骼重量和骨密度變得接近年幼動物。可是由於當時的實驗方法存在一定問題,有些小鼠因免疫組織排斥或者飼養條件等原因出現死亡,因此這種方法之後也沒有繼續進行下去。


  時間轉到了新的世紀。斯坦福大學的Thomas Rando重新研究了異種共生的技術。他破壞了一些老年小鼠的肝臟和肌肉,並讓它們分別與年輕小鼠和老年小鼠連接。結果發現,與年輕小鼠相連後,受傷老年小鼠的肝臟和肌肉的幹細胞恢復到了更年輕的狀態。這項研究部發表在2005年2月的Nature雜誌[2]上,震驚了當時的醫學界。


與年輕小鼠共生的年老小鼠肝臟和肌肉乾細胞恢復得更好 | 參考文獻[2]

與年輕小鼠共生的年老小鼠肝臟和肌肉乾細胞恢復得更好 | 參考文獻[2]


  有一些文章報道,通過異種共生接觸年輕的血液,老年動物的脊髓、大腦、肌肉和肝臟都變得更健康,換血還起到了抑制心臟肥大的作用[3-6]。然而,2016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Irina Conboy卻發表研究,表明如果新老動物只是交換血液而不共享其他器官,得到的結果與異種共生是不同的——無論是在肌肉、肝臟還是大腦海馬區,年輕的血液都起不到那麼好的恢復效果了[7]。

  2014年,斯坦福大學的Tony Wyss-Coray給老年小鼠注射了年輕小鼠的血漿後,發現它們腦內負責學習記憶的海馬區出現了更多的神經連接,且它們的行為記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且,年輕的血漿甚至不需要來自於同一物種,給老年小鼠注射年輕人類的血漿也能提升它們的認知和記憶。[8]


  年輕血液可以使年老小鼠「重返青春」!這一實驗結果固然令人興奮、驚嘆,但科學家們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接下來,他們需要深挖客觀現象的本質,也就是尋找令年老的小鼠重返青春的具體因素。究竟是血液里的什麼東西起了作用?又是怎樣起作用的?是年輕血液里的新鮮細胞?是一些化學小分子?還是一些蛋白質?如果是蛋白質,那又是哪種蛋白?……就好像青蒿素的發現——古代中醫採用青蒿治療瘧疾,那到底是青蒿裡面的什麼化學物質起了作用呢?屠呦呦經過不斷嘗試,發現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能抑制鼠瘧原蟲,最終發現並提純了青蒿素。面對一個現象,抽繭剝絲地找到是哪幾種因子在起作用,這就是科學家所需要做的事。不同的是,血液比青蒿複雜得多,而衰老也比瘧疾複雜得多。瘧疾是由瘧原蟲導致的,人類早已知道;而衰老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卻沒人說得清,所以想要找到衰老相關的因子,進而抵抗衰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逆轉衰老,還是促進衰老?


  那麼,抽絲剝繭,到底該如何下手呢?這就要提到科學研究的一種常用思維:「拆分」 (fractionation)。它是用某種手段將一個混合物分成幾種部分,再對各部分分別進行研究,再拆分,再研究,通過不斷細化,最終提取出某種物質。從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採用的就是拆分之法。要找到年輕血液中有「重返青春」功效的物質(因子),首先要縮小分析範圍。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漿則主要由蛋白(蛋白是一種大分子結構)和小分子構成。科學家們發現,僅用血漿(不含血細胞)注射就能起作用,這說明可以使老年小鼠變年輕的物質不是年輕的血細胞。接著,科學家把血漿加熱,令蛋白失活,再注射進老年小鼠體內,發現血漿不起作用了;於此同時,經過透析除去小分子的血漿卻仍然有效,這說明我們要找的因子應該是某種蛋白而不是小分子。


  下一步就要鑒定到底是哪些蛋白在起作用。科學家利用組學(Omics)方法對血液中可能與衰老有關的關鍵蛋白進行篩選,比如分析轉錄組和蛋白質組資料庫,找出那些隨著年齡增長表達量出現變化的蛋白,那麼這些蛋白就有可能是「重返青春」的功臣。目前,科學家主要鑒定出了四種功能迥異的蛋白質分子:CCL11,GDF11,TIMP2和VCAM1。不過,關於它們的作用,還存在著許多爭論。


  CCL11


  2011年,Tony Wyss-Coray發現,年輕小鼠與年老小鼠異種共生後,大腦的突觸可塑性降低,空間學習和記憶能力受損。他們鑒定出一種蛋白——CCL11,把CCL11蛋白注射到普通的年輕小鼠體內,能夠損害其記憶力並抑制神經元的生長。[4]


  GDF11


  2014年,哈佛大學幹細胞研究所研究員Amy Wagers和Richard Lee在Science背靠背發表了兩篇文章。他們發現一種叫做GDF11(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1)的蛋白,在年輕小鼠體內含量豐富,隨著年齡的增長,含量逐漸減少。通過實驗,他們發現GDF11能模擬異種共生實驗中的骨骼肌年輕化,也能促進腦內血管和神經的再生,改善小鼠肌肉、心臟和大腦的健康狀況。[9,10]


  不過,2015年,諾華生物醫學研究所的David Glass對這一研究提出了質疑。Glass等人的實驗結果顯示了完全相反的結果:小鼠體內的GDF11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多,並且會阻止骨骼肌的再生。這說明GDF11不僅不能抗衰老,反而會加速衰老的過程[11]。近幾年,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的Steven Houser教授也多次發表文章質疑GDF11的抗衰老作用:他的實驗證據表明GDF11不能解救衰老相關的心臟肥大,並且GDF11雖然減少了壓力負荷過度誘導的心臟肥大,卻導致了使小鼠極度消瘦的惡病質和早逝。[11]

GDF11在成年和年老小鼠中限制了衛星細胞的擴增 | 參考文獻[11]

GDF11在成年和年老小鼠中限制了衛星細胞的擴增 | 參考文獻[11]


  TIMP2


  2017年,Tony Wyss-Coray和同事們測量了不同年齡的人和小鼠中血漿蛋白的水平,並向小鼠體內依次注射了幾種不同的蛋白,比較它們的作用。他們發現,一種蛋白可以改善小鼠的記憶,這就是金屬蛋白酶2組織抑製劑(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ases2, 以下簡稱TIMP2。TIMP2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如將臍帶血中的TIMP2去除,臍帶血就不能改善年老小鼠的記憶了。不過,這一蛋白對大腦和衰老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研究。[13]


  VCAM1


  今年,Tony Wyss-Coray又通過轉錄組學和免疫組學分析鑒定出了一種新的存在於血腦屏障上的蛋白VCAM1。無論是人還是小鼠,年齡越大,大腦內皮細胞中的VCAM1表達越高。將老年小鼠或老年人的血漿注射給年輕小鼠後,小鼠大腦血管內皮細胞中的VCAM1表達會明顯升高,同時小鼠的海馬區新生神經元減少。令人欣喜的是,把大腦內皮細胞中的VCAM1基因敲除或者注射VCAM1的抗體阻斷其功能,年老血液就不能再對年輕小鼠產生有害影響了。[14]


抗體阻斷阻止了年老血漿中的有害影響 | 參考文獻[14]

抗體阻斷阻止了年老血漿中的有害影響 | 參考文獻[14]



  儘管實驗證明年輕血液在細胞水平和一定的行為水平會對老年小鼠產生有益的影響,但我們還遠遠沒有弄清楚「為什麼」。是因為年輕血液稀釋了有害的物質嗎?起作用的因子到底是促衰老的還是促年輕的?異種共生帶來的「年輕態」是不是以消耗生命力為代價,是不是一種「迴光返照」?……目前的實驗多是幹細胞激活或行為學實驗,並沒有和壽命直接聯繫到一起。而且,目前發現的這幾種蛋白的具體性質和作用在科學界還存在爭議,需要不同課題組的科學家用不同的實驗方法去驗證。

  以上這些蛋白——促衰老的或逆轉衰老的——的研究是否可以直接用於開發抗衰老的療法呢?是不是意味著人類長生有望了呢?接下來,我們再介紹一下現階段有一定可行性的抗衰老療法,以及將動物實驗結果商業化過程中存在的困難。


  現階段抗衰老療法的機遇與挑戰


  衰老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包括了分子、細胞和器官等的累積損傷,這些損傷導致了有機體功能的喪失,更容易生病和死亡。抗衰老療法的定義是:通過延緩某些生物過程來減少年齡相關的功能性衰退,延遲多種衰老相關疾病的發病。在短壽命的模型生物體中(如線蟲、小鼠等),有眾多調節衰老的基因、過程和途徑,為藥物研發提供了大量潛在目標。人們從模型生物體中已經確定了數百種調節衰老或長壽的基因,其中大多數可以歸納為常見的通路和過程,如胰島素/胰島素樣信號、自噬、氧化磷酸化和TOR信號。也有證據顯示,對於進化過程中的不同動物來說,延長生命的通路和途徑往往是相似的。例如,已證明,中斷胰島素-IGF1通路,能延長酵母、蠕蟲、蒼蠅和小鼠的壽命,而IGF1R突變也與人類壽命有關。進化上延長生命的基因和途徑往往是變化不大的,因此也是藥物研發的重要目標。[15]


  然而,人類並不是線蟲或小鼠的簡單放大。雖然短壽命的動物模型在衰老領域有了很大突破,但在人類身上,很多與模式生物同源的基因卻並沒有顯示出與衰老和長壽相關——在模式動物上似乎可信的結果,照搬到人類身上,卻行不通了。


在關於衰老的資料庫中,從模式生物到人,衰老相關的基因是逐漸減少的 | 參考文獻[15]

在關於衰老的資料庫中,從模式生物到人,衰老相關的基因是逐漸減少的 | 參考文獻[15]


  現有的抗衰老研究


  過去20年,科學家先後提出多種抗衰老的方法和概念,其中最著名的5種包括免疫抑製劑雷帕黴素、葡萄皮化學成分白藜蘆醇、端粒酶、熱量限制、幹細胞。


  雷帕黴素


  抗衰老藥物研究的著名案例之一,就是用雷帕黴素(rapamycin)抑制TOR蛋白,能增加從酵母到哺乳動物的多種生物的壽命。但是雷帕黴素有很多毒副作用,製藥公司和實驗室們正在開發更安全的類似物。

  白藜蘆醇



  雷帕黴素大家聽說過的比較少,但白藜蘆醇可是公眾們很熟悉的保健明星。近年來,流傳著一種說法:「喝白酒不健康,但喝葡萄酒有益健康,後者能保護心血管、抗癌、延緩衰老……(等等好處)」憑什麼說葡萄酒有益健康?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葡萄酒中含有一種神奇的抗氧化物質:白藜蘆醇。David Sinclair在做博士後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叫Sirtuin1的基因可以控制酵母的壽命。2003年,Sinclair發現白藜蘆醇可以激活Sirtuin1基因,延長小鼠壽命。2006年,Sinclair發表文章稱用含有白藜蘆醇的飼料餵養高卡路里飲食的小鼠,結果發現吃白藜蘆醇的鼠死亡率下降了31%——很多人據此認為白藜蘆醇能抗衰老。


  然而,後來的研究卻很令人失望——來自瑞輝和安進兩大製藥公司的科學家發現白藜蘆醇並不能激活Sirtuin1基因,之所以得到這樣的結果是因為之前的實驗有重大缺陷。其他許多證明白藜蘆醇有作用的實驗也都無法重複。好幾個臨床實驗發現白藜蘆醇對心臟疾病,代謝疾病,癌症,壽命延長等都沒有作用,反倒引起了腹部不適或腎臟問題等種種不良反應。(詳見《神葯「白蘆藜醇」,是怎麼炒紅的?》)


  抗氧化物


  抗氧化物(Antioxidant)在歷史上一直是抗衰老領域研究的重點。一個關於衰老的理論是:有機體內的自由基過多產生強氧化作用,對蛋白質等生命分子造成損傷,損傷不斷積累,最終導致衰老。這個理論一度非常流行,現在則受到了很大的挑戰,並且流行病學的研究也不能支持抗氧化物對抗衰老有益的說法。


  端粒酶


  端粒(Telomeres)是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物,在一些組織中隨著衰老和細胞分裂而縮短。端粒酶(Telomerase)是細胞中負責延長端粒的一種酶。一項研究表明在成年小鼠中,過表達端粒酶能使壽命的中位數增加24%,而癌症的發生率並沒有增加。然而其他實驗室有結果聲稱端粒酶的過度表達可以引發小鼠患癌。所以激活端粒酶來抗衰老的想法需要驗證,目前只有一個製藥公司將其作為靶點開發藥物,但是目前沒有取得很大的進展。


  端粒(Telomeres)是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物,在一些組織中隨著衰老和細胞分裂而縮短。端粒酶(Telomerase)是細胞中負責延長端粒的一種酶。一項研究表明在成年小鼠中,過表達端粒酶能使壽命的中位數增加24%,而癌症的發生率並沒有增加。然而其他實驗室有結果聲稱端粒酶的過度表達可以引發小鼠患癌。所以激活端粒酶來抗衰老的想法需要驗證,目前只有BioViva和Sierra Science兩家製藥公司將其作為靶點開發藥物,但是目前沒有取得很大的進展。[15]


  熱量限制

  熱量限制(Caloric restriction )是目前最熱的研究領域,也是最常見的提升健康和壽命的方法。不過,節食對於絕大多數人都太難了。輕斷食,即每周中不連續的2天每天只攝取500千卡(女性)或600千卡(男性)能量的食物,其餘5天自由飲食,不控制,可以是另一個約束更少的選擇。然而有研究表明,熱量限制對不同品系的小鼠有不同的影響,對一部分小鼠品系而言,壽命延長了,而另一部分小鼠品系的壽命卻縮短了[16]。對於與小鼠千差萬別的人類來說,熱量限制的作用是不確定的。


  幹細胞


  幹細胞(Stem cell)療法幾年來炒得非常火,因為幹細胞具有增殖和分化的潛能,一些公司便專註於研究幹細胞,開發促進再生的藥物。然而在全球範圍內,幹細胞移植療法仍然處於臨床試驗階段,人們僅證明了它對白血病、燒傷等個別疾病治療有效,但其治療阿爾茲海默病和抗衰老的效用則缺乏嚴謹的科學證據支持。[15]


  商用挑戰


  以上這些抗衰老的研究成果都孕育著極大的商機。不過,要將這些成果真正轉化為臨床可用,還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01


  衰老是個極其複雜的過程,目前人們還無法清楚理解衰老的生物學過程。儘管各類關於衰老的理論都有一批擁躉,但衰老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科學界還沒有達成共識。


  02


  細胞、動物和人類是三個不同的層面,同樣的操作在三個層面的效果很可能不一樣。在細胞實驗中顯示「有效」,並不意味著一定對人體有效。而且細胞和動物實驗中所需要的「有效劑量」與人類攝入的劑量相差極大。


  03

  基因、節食、藥物等干預手段可以操控一些短壽命模式生物的衰老進程,但不同的動物模型對同一手段的反應卻差異很大。有些手段在某種動物身上效果很好,在另一種動物身上效果卻很差。節食和藥物干預結合可以使酵母的壽命提高10倍,但只能是小鼠的壽命提高30%-50%。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生命體複雜程度越高,干預手段的效果就越小。[17]在小鼠身上進行的衰老研究能否成功複製到人的身上也是很大的問題。在這樣的現狀之下,把目前動物試驗所用的抗衰老方法直接挪用到人類身上是不可取的。


  04


  科學家開展研究衰老和壽命的臨床實驗,面臨很多障礙。實際上,我們知道大量與衰老相關的潛在靶點和潛在干預措施,但是要驗證它們的有效性,所需時間太長,所以最終只有其中一小部分可以用於臨床。


不同手段對不同模式生物壽命的影響 | 參考文獻[17]

不同手段對不同模式生物壽命的影響 | 參考文獻[17]


  總的來說,目前沒有一種靠譜的方法可以用來減緩人類的衰老。


  換血是新希望?


  年輕血液抗衰老是近些年來新興起的研究課題,目前已取得的實驗證據還有待重複和進一步驗證。而從年輕血液中鑒別出的與衰老有關的蛋白,想要做成產品投放市場,也面臨著上文提到的五種問題。


  令人擔憂的是,在種種問題都未解決,安全性有效性未經論證的情況下,一些公司已經迫不及待地將異種共生的實驗結果應用到了人類身上。由於輸血操作本身已經經過了長期的臨床應用,安全性有足夠的把握,不需要長時間的臨床試驗,也不需要FD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所以一些公司開始向民眾兜售「年輕血液」。其中以斯坦福大學的MD Jesse Karmazin和Craig Wright成立的Ambrosia公司最為出名。這家公司以試驗為名,為35歲及以上的健康成年人輸入年輕人(不到25歲)的血液。在Ambrosia的官網上可以直接購買血漿,一升年輕血漿定價約8000美元。Ambrosia宣傳自己提供的年輕血漿可以解決包括阿爾茲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一系列老年問題。


  2019年2月19日, FDA發布了一項聲明,提醒消費者警惕這種抗衰老輸血。聲明中這樣說:

  幾個州的企業正在提供年輕捐贈者的血漿輸注,據稱可以治療各種疾病,從正常衰老和記憶喪失到嚴重疾病,如痴呆、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症、阿爾茨海默病、心臟病或創傷後應激障礙。我們認為從年輕供體輸注血漿以治癒,減輕,治療或預防這些病症未經過FDA通常要求的嚴格測試,沒有經臨床證實,並且存在與使用任何血漿產品相關的風險。血漿給葯的常見風險是過敏反應和輸血相關的循環過載和較少的常見風險包括輸血相關的急性肺損傷或輸血相關的循環超負荷和傳染病傳播。簡而言之,我們擔心一些患者正在被不道德的人欺騙,他們聲稱年輕捐贈者的血漿可以用來治療或作為治療補救措施,收取數千美元的輸液費用,把尚未得到證實,並且沒有得到充分和良好對照試驗證據的研究作為指導。這也可能阻止患有嚴重或難治性疾病的患者接受可能對他們有用的安全有效的治療。


FDA發布聲明提醒消費者警惕這種抗衰老輸血 | 參考文獻[18]

FDA發布聲明提醒消費者警惕這種抗衰老輸血 | 參考文獻[18]


  2019年2月20日,Ambrosia Health公司在FDA發布警告後,停止了提供輸入年輕血漿的服務。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用在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身上的小範圍臨床試驗。比如斯坦福大學Tony Wyss-Coray成立的Alkahest公司,他們並不對參與者收費,只招募了18名志願者,其中一名病人因為注射而起了疹子,另一名病人患上中風(與實驗無關)。剩下的16名患中度或輕度阿爾茲海默症的患者在注射年輕血漿後,在認知測試中表現得並不理想。這個臨床試驗效果並不好,而且試驗樣本數量太少,不足以得出真正有效的結論。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用在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身上的小範圍臨床試驗。比如斯坦福大學Tony Wyss-Coray成立的Alkahest公司,他們並不對參與者收費,只招募了18名志願者,其中一名病人因為注射而起了疹子,另一名病人患上中風(與實驗無關)。剩下的16名患中度或輕度阿爾茲海默症的患者在注射年輕血漿後,在認知測試中表現得並不理想。實際上,這個實驗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① 沒有對照組,只是病人本身輸血前後比較;② 自我評估的測試很主觀;③ 而且試驗樣本數量太少,不足以得出真正有效的結論。這些患者在客觀的認知測試中沒有任何改善,實驗結果不能支撐年輕血漿可以治療老年痴獃等衰老相關疾病的依據。


  抗衰老的研究任重道遠,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能表明輸入年輕血漿可以延長動物或人的壽命,所以公眾千萬不要因為前文所述的異種共生和換血實驗結果就覺得長生有望了。2014年Tony Wyss-Coray的小鼠換血實驗發表後,一些博眼球的公眾號就宣傳「換血可以長生不老」,一些富豪就開始購買年輕人的血液給自己換血——這種簡單粗暴的做法是極其愚蠢的。前文所述的FDA的警告中,已經強調了換血對壽命延長和神經退行性疾病都沒有什麼效果,而且還會有輸血相關的風險。本篇文章正是在期待進一步研究、驗證小鼠換血功效的同時,提醒公眾謹慎對待輸入年輕血液的做法。


  面對各類科學研究成果,我們都應當以更客觀的角度去看待。因為科學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超越與揚棄的過程,許多研究結果是存在爭議,需要經過反覆驗證的。一個結果不一定是錯的,但是可能僅在一定條件下才會成立——而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去關注這個條件,只是關注這個結果。「這是某某教授說的」「這是某某大學做的科研成果」「這是某某雜誌發表的」……不少人由迷信宗教走向了迷信科學權威。實際上,對於同一個課題,不同科學家的說法往往是不同的,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今天的許多生物學理論都不過是假說(hypothesis),科學家們根據一個現象或一些發現進行合理的猜測,再不斷用實驗去驗證、修正這個假說。想要把假說變成真正的理論,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探索、去獲取可靠實驗數據的支撐。


  以本文開頭分享的2014年研究為例,年輕血液可以使年老小鼠「重返青春」,這個研究結果本身是很令人興奮的,由此生髮的科學問題也很值得科學家們進行探索,也許真的有一天,我們可以找到關鍵的致衰老或抗衰老因子。但在目前的階段,無論是某些實驗支持的CCL11,還是極富爭議的GDF11,抑或是新發現的VCAM1,都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才有可能應用到人類身上。科學家們需要設計許多不同的實驗,去研究一個蛋白對小鼠衰老的影響:是否有副作用?除了細胞年輕化之外,對壽命是否有影響?能否通過臨床實驗用到人身上?……科學從發現到應用,是個極其漫長的過程。


  說起長生不老,誰不希望如此呢?筆者在填報高考志願時選擇生物專業,不僅僅是因為生物研究的趣味性,也因為我幻想著通過生物手段延長自己的生命。這麼多年過去了,完整地學習了生物知識,經歷了嚴謹的科學訓練,我已經習慣了更理性更謹慎地看待現在的科學研究,學會用批判性思維去分析每一個實驗結果。科學家們確實正在努力地研究疾病、研究衰老,但我們要知道,學術論文發表的實驗結果離真正的市場應用還有很遙遠的距離。


  小塞涅卡(Seneca the Younger)說:「內容充實的生命就是長久的生命。我們要以行為而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生命。」 孟子說:「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 與其奢望長生不老,不如認真、誠敬地活好每一天。 


  《返樸》,致力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聯袂擔任總編,與幾十位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關注《返樸》(微信號:fanpu2019)參與更多討論。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繫fanpu2019@outlook.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這個兒童節,我們搞點實驗玩玩?
中國超算:僅一個聯想,就在數量上超過了美國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