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即使機器人真能創造藝術,我們也無法理解

即使機器人真能創造藝術,我們也無法理解

人工智慧是個熱詞,連守衛著人類引以為傲創作性的的藝術界也難免俗。

過去這一年來,我們看到一幅由演算法創造的畫拍賣出 43 萬美元高價,也見證了第一個由機器人舉辦的「個人」作品展。

即使機器人真能創造藝術,我們也無法理解

▲ 拍賣出 43 萬美元的 AI 藝術作品

但什麼藝術作品才能算真正的「機器創作的藝術」?而我們又是否有可能去理解這些作品的含義?Rui Penha 和 Miguel Carvalhais 均為研究藝術方面的學者,他們聯合撰文討論了這些問題。

在兩人看來,我們理解藝術的前提是同理心。

當我們看到一個作品,我們以自身經歷和知識為基礎,設身處地思考是什麼驅動了藝術家創作這樣一個作品,並嘗試去解讀。

要有這種同理心,單單是共同的社會文化認知還不足夠,更根本在於,我們同作為人類,近乎都會無可避免地去和逃不掉的死亡鬥爭,感受思想上的孤獨,時時察覺生理上的各種小需求。

假如機器有思想,它們「身體」所帶來的感知會和我們所知的完全不同。因而我們無法用同理心去代入思考。即使當我們嘗試去這樣做,我們也只能用人類的視角去猜。


人類,假如變成了一個代數 X,那會怎樣?

這不是一個我們能回答的問題。

那我們又是否能夠找一個折中點,賦予機器和演算法無限的人類文化信息,這樣,機器也許就能創造出我們能理解的藝術了?

即使機器人真能創造藝術,我們也無法理解

▲ 圖片來自 Fastcompany

在兩人看來,這算不上是真正的機器創造的藝術。這些以創造作品為目的,被輸入大量人類社會信息的演算法,它們所創造的作品只是背後程序員的作品。

作者將這種作品類比古典音樂演奏。當你在聽當地樂團演奏貝多芬的樂曲時,你仍會說「我在聽貝多芬」,雖然演奏最終效果會因樂隊水平、場館設計、周圍觀眾而受到影響,但你仍會將音樂的作者定義為貝多芬。

其實藝術家很早就已經開始用電腦來創造藝術。

德國藝術家 Gerhard Richter 的作品《4900 Colors》就是機器協作的成果。他以一個特別設計的計算程序,生成了以下這些看起來隨機而生的色塊。但這仍然是 Richter 的作品。

即使機器人真能創造藝術,我們也無法理解

▲ Gerhard Richter 和《4900 Colors》

在兩位作者看來,真正機器創造的藝術品,誕生前提必須是機器擁有自己意志,並主動去創作,而不是在人類的設計或引導下進行。

即使有一天它們真的有了自由意志,而且也創造出真正的藝術品,我們也將因為對「世界」的感知和認識的巨大差距,終究無法理解這些作品。


我們終將無法理解機器創作的藝術,無論是在藝術還是生活中,我們總會被限制於人類體驗中。

內文插圖來自《AEON》《Fastcompany》《TIME》《Dezee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范兒 的精彩文章:

人越來越會敲鍵盤,機器人越來越擅長拿筆寫字
Galaxy Fold 還沒正式發售,三星又開始折騰「捲軸屏」手機

TAG:愛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