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扇文化:話說中國團扇藝術意蘊-扇面天下,舞文弄墨

扇文化:話說中國團扇藝術意蘊-扇面天下,舞文弄墨

中國扇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以障日引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竹文化、儒文化有著密切關係。歷來中國被譽為制扇王國之稱。

中國被譽為制扇王國,扇子主要材料包括:竹、木、紙、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等,中國扇造型優美,構造精緻,經能工巧匠精心鏤、雕、燙、鑽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使扇子成為一種藝術品。

古代團扇大多製作精細,裝飾華美。一般在扇面畫上仕女、山水、花卉圖,款式爭奇鬥豔,多為女性隨身攜帶。閨閣仕女手搖團扇,清風徐來,平添古代女子嫻雅文靜的儀態。

團扇是一種圓形或近似圓形短柄的扇子,以扇柄為中軸、左右對稱外形似明月。以絲織的薄素絹裱糊的扇子為「紈扇」,出現於秦漢時期。

在形制上可以分為圓形、橢圓形、方形、六角形等多種樣式。因為這種扇子在皇宮中使用得比較多,故而也稱為「宮扇」。「團扇」又因其形狀蘊含著團圓、歡聚之意,西漢時稱為「合歡扇」。

因為圓形團扇形制簡潔、製作方便,逐漸的這種形狀的扇子成為了日常生活中的主流。後來團扇的內涵被擴大,泛指所有以絹制或紙糊的、持拿在手中的各種形制的扇子。宋以前稱扇子,都指團扇而言。

團扇與摺扇並駕齊驅

從歷代散見的詠扇的詩賦散文來看,團扇盛行於西漢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間,宋代以後,又與摺扇並駕齊驅,深受妃嬪仕女、文人雅士的喜愛。

王昌齡《長信愁》詩:「奉帚平明秋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清王廷鼎《杖扇新錄》載:「近世通用素絹,兩面綳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圓、腰圓、六角諸式,皆倩名人書畫,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類。名為『團扇』。

相傳西漢成帝妃嬪班婕妤寫過一首有名的《團扇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以秋扇之見棄,比君恩之中斷。

團扇繪畫在宋代蓬勃發展

從秦朝到西漢時期的團扇都是素麵的,扇面上還沒有出現繪畫。晉朝時桃葉的《答團扇歌》證明團扇至少在晉朝時期已經有畫扇的舉措,而且宋代以前的畫扇活動基本上指的都是團扇繪畫。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團扇繪畫在上層社會中盛行,所畫題材有鞍馬、山水、花鳥、人物等,幾乎囊括了後世所畫題材的大方向。

團扇在奈良時代由唐朝傳入日本。在日本最初使用團扇的是宮廷貴族。到平安時代末期,才允許一般庶民百姓使用。

明清以來文化人都喜歡在扇上舞文弄墨,使扇面書畫藝術在中國大放異彩,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書面扇面雖幅不盈尺,花鳥蟲魚、山水仕女、人物故事、千姿百態,成為中國繪畫中的一個專門藝術品種。

扇面入字入畫,使人賞心悅目,給人以美的享受。欣賞扇面書畫務須細細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藝術意蘊。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珣玗琪 的精彩文章:

文化漫談:正氣又是什麼?什麼樣的人才能稱為「正人君子」?

TAG:珣玗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