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把上海人「逼瘋」的垃圾分類,在國外是怎麼推行的?
最近的上海人,不談股票,不談房價,甚至連朋友也不談……一門心思統統撲在……垃圾上。
還要每天經受兩次來自社區老阿姨的靈魂拷問:「儂是什麼垃圾?」
根據上海市發布的《垃圾分類處理條例》,7月1日起,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干垃圾」的分類標準。沒有垃圾分類和未指定投放到指定垃圾桶內等會被罰款和行政處罰。個人沒有將垃圾分類投放最高罰款200元人民幣,單位混裝混運最高罰款5萬元人民幣。
這項號稱「史上最嚴的垃圾分類新規」一出,上海市民瞬間沸騰。「#快被垃圾分類逼瘋的上海居民#」這樣的垃圾分類話題接連幾天化身熱搜體質,衝上熱搜榜前三。
為了迎接這場垃圾分類大戰,上海市民甚至拿出了衝刺高考的「狠勁」來惡補垃圾分類知識,每天嘴裡還念念有詞:小龍蝦是什麼垃圾?貓砂是什麼垃圾?裝濕垃圾的垃圾袋是什麼垃圾?
在宣傳垃圾分類方面,上海人民也是拼了。不但有「垃圾桶變奏曲」、小豬佩奇版分類指南、垃圾分類版《卡路里》、垃圾分類版《上海灘》,還有垃圾分類歌《龍蝦論劍》……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總之,上海垃圾分類成為一場上到80歲的老人,下到幼兒園小朋友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大型專業課考試。
從現實情況來說,當人類解決了吃飽穿暖以後,一定更有意願關注自身的生存環境,從而讓環境變得更可持續,讓生活變得更美好。但中國目前面臨的垃圾困局十分嚴峻。
以上海為例,上海平均每天產生近2.7萬噸生活垃圾,每兩周就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廈。而放眼全國,有四分之一的城市已經無垃圾填埋堆放場,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深陷「垃圾圍城」困局。
在這樣的背景下,實施垃圾分類和回收便成為處理生活垃圾、破解「垃圾圍城」和促進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雖然上海垃圾分類新規之嚴及複雜惹得很多市民吐槽和抱怨,但新習慣的形成會成為一種更加文明的自覺行為,受益的會是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人。
其實,我國現代化的垃圾處理起步較晚,因此在這垃圾分類方面還處於摸索階段。而國外的一些發達國家(例如日本、德國、瑞典等等)早在幾十年前就開始推行垃圾分類,其中有些做法相當成熟並取得了特別好的效果。
花了一代人的時間培養國民垃圾分類--瑞典
我們先來說說瑞典。
瑞典在培養國民垃圾分類意識上足足花了一代人的時間。瑞典政府對國民垃圾分類意識的培養從兒童時期就開始了,他們先是把這個概念引入學校,教育孩子們如何進行垃圾分類,再由孩子們回家後告訴大人,這樣,瑞典政府僅在培養國民垃圾分類意識上就足足花了一代人的時間。因此,瑞典人自豪地稱:「在瑞典,垃圾分類是一種傳統。」
在瑞典,家家戶戶都在廚房的水池下或抽屜中放置不同的垃圾收納容器,分別收集玻璃瓶、金屬、紙張、塑料和廚房垃圾等;吃完飯後,居民把吃剩的食物放進食物垃圾紙袋,然後把這些紙袋扔進食物垃圾箱里。這些生物可分解的剩菜殘羹會有專門的垃圾收集服務者來收集。
更為先進的是,有些居民的廚房水槽里還裝有食物垃圾粉碎機,垃圾可被攪碎後直接衝到地下水桶,再由垃圾運輸車直接送往沼氣場。
對於沒有被收集的垃圾,瑞典政府在大多數的社區設立垃圾收集中心,在其中放置許多標有顏色標識的垃圾容器,以方便人們將已經分好類的垃圾投入專用的垃圾容器。
對於那些偷懶不願意去分類的人,瑞典政府重新設計垃圾容器來提高亂扔垃圾的難度,例如,把扔瓶罐的容器口設計成小孔狀的,把扔硬紙盒和紙板箱的容器口設計成信封狀的。這樣一來,大大減少了亂扔垃圾的現象。在瑞典,人們自覺地保護環境,科學合理地處理各種生活垃圾。
總之,瑞典的回收體制主要分為以下流程:首先,消費者對垃圾進行清洗、分類並將其運送到收集中心,然後由政府委任的垃圾收集服務者將其運送到區域中心, 在那裡垃圾將被回收利用,未回收利用的垃圾則被運到集中的回收工廠進行再生利用或焚燒,最後剩下的垃圾將以填埋的方式進行處理。
此外,瑞典的超市在垃圾回收系統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你購買飲料時,除了飲料價格外,你還必須按照包裝上標籤標識的押金額支付押金。飲用完後,你只需將飲料瓶投入超市門口的專用回收機器,按下按鈕,就會有收條打出,最後憑此收條可在超市購物或兌換現金。這就是著名的「押金回收制度」。
充滿了人文關懷的垃圾分類--日本
與瑞典不同,日本的垃圾分類教育是通過父母言傳身教。孩子們從懂事開始,就會在父母的教導下嚴格遵守這些規則。
如果你不嚴格的執行垃圾分類的話,將面臨巨額的罰款,在以住宅團地為單位的區域社會,落下個「不履行垃圾分類」的名聲,那可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
在日本的每個城市都有垃圾分類指南,在細節上稍有不同,但上面都詳細描述哪些屬於可燃垃圾、哪些屬於不可燃垃圾、哪些是資源垃圾,以及各類垃圾的清運時間。
以東京都澀谷區惠比壽地區為例,每周的周一和周四清運可燃垃圾,周五回收資源垃圾,周六清運不可燃垃圾,周日收集大件垃圾。居民需要在垃圾清運當天早晨8點前,把垃圾堆放到指定地,不能錯過時間,否則就要等下周。扔桌子、衣櫃等大件垃圾是需要花錢的,居民要到便利店、超市等處購買一種處理券,把券貼到大件垃圾上,然後在指定日期搬運到指定地點。
在公園、高速公路休息站等公共場所,則通常會設置一大排垃圾箱,分別收集生鮮垃圾、瓶子和罐頭、塑料飲料瓶、報紙、不可燃垃圾以及其他垃圾等。在這些地方,經常可以看到人們用餐後拎著一袋垃圾站在垃圾箱前,從袋中一件件地掏出垃圾,經確認後分門別類地扔入垃圾箱。
對普通人來說,垃圾分類時都會碰到的難題是各種廢舊物品、包裝容器到底屬於哪一類垃圾。在這方面,日本人也做得相當細緻。許多地方的政府網站都會介紹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甚至會附一份詳盡的分類列表,把居民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幾乎所有物品的分屬都列得明明白白。
在日本,丟垃圾還充滿了人文關懷。
丟棄的報紙會捆紮得整整齊齊;丟棄的廢電器,電線會捆綁在電器上;扔掉可使用的自行車上會貼一張小紙條:「我是不要的」;盛裝液體的容器,是被清洗乾淨後扔掉的;帶刺或鋒利的物品,要用紙包好再放到垃圾袋裡;用過的噴霧器,一定要扎個空,防止出現爆炸現象。
垃圾分類對日本的孩子來說,是從小舊看慣了的事,成年人遵守得一絲不苟,榜樣的力量就會鑄就他一生的習慣。
全球垃圾分類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德國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垃圾分類的國家之一,德國早在1904年就開始實施城市垃圾分類收集,在1965年,各市便成立垃圾處理中心。據統計,目前德國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65.6%,成為全球垃圾分類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
如今德國在垃圾分類回收方面的成熟,首先歸功於其完善的立法。據不完全統計,德國聯邦和各州目前有關環保的法律、法規達8000多部,是世界上擁有最完備、最詳細的環境保護體系的國家。這些法律均是德國各級政府為適應不同時期生活垃圾的性質和時代要求所制定的。
對垃圾進行有效的分類回收和處理利用,光依靠一套完整的法律是不夠的,還需要一整套的配套設施。
總的來看,德國的垃圾可以分為五類,分別是:有機垃圾、輕型包裝、紙製品、玻璃製品以及其他生活垃圾等,每一種垃圾都有一種代表顏色。在德國所有的住宅小區或者住宅樓中,都配有基礎的三種垃圾箱,分別回收有機垃圾、輕型包裝和紙製品。
所有的居民都會在家中對這三種垃圾進行分類,然後分別投入對應的垃圾箱。而在每個街區,都會有專門用以回收玻璃製品的垃圾箱,往往有綠色、棕色和白色三個顏色,用以回收三種對應顏色的玻璃瓶。至於類似於裝修材料之類的其他生活垃圾,則往往需要自行丟棄到指定處理地點,或者支付一定的費用,請垃圾處理公司上門回收。而在德國所有公共場合,也都設置有分類垃圾箱,方便行人在丟棄垃圾時直接實現分類丟棄。
而在垃圾的回收處理方面,德國引入了經濟槓桿,建立起了完整的垃圾處理產業體系,整個行業從業人員超過25萬,涵蓋工程師、工人、公務員等不同職業,每年的營業額高達500億歐元,約佔全國經濟產出的1.5%。
德國還狠抓垃圾分類教育。在德國的幼兒園,小朋友就被教育要對垃圾進行分類丟棄。而到了小學,學校往往會系統性地教導學生垃圾分類對於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進行科學的垃圾分類。正是這種從小的教育培訓,使得德國民眾建立起「垃圾分類回收」的集體意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與瑞典一樣,德國也實行「押金回收制度」。為了提高對塑料瓶回收率,德國企業對塑料瓶收取高昂的押金,購買一瓶售價0.5歐元的礦泉水,往往要額外支付0.25歐元的塑料瓶押金。每家超市都設有塑料瓶回收機,只要把喝空的飲料瓶扔進機器,就能退回先前支付的押金。
結論
其實,無論是瑞典、日本還是德國,它們的垃圾分類從推出到成熟都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最終之所以走向勝利還是在於國民們將心底的那份認同轉化為實際行動,無論遭遇怎樣的挫折都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著。
在我國,如果要改善我們的處境,須從改變我們的觀念開始,最終回歸到強有力的行動中。對於方興未艾的垃圾分類,如果沒有真正上升到文明的高度,只是說說而已,垃圾分類勢必行之不遠。
但面對「垃圾圍城」的困境,只要我們戮力同心,將垃圾分類進行到底,終究有一天我們會真正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願景。
※宜家推「變形機器人」傢具 十幾平的房子也能住出大house的感覺
※前瞻電動汽車產業全球周報第16期:「水氫發動機」火了!汽車加水就能跑?
TAG:前瞻經濟學人APP |